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我国建设生态文明论文

我国建设生态文明论文

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基本进程

中国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是在2007年,而更早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则可以上溯至上世纪70年代。1978年,国家首次将生态环境问题列入国家科技发展长远计划。1994年,中国政府批准了《中国21世纪议程》,把实施可持续发展上升为国家的基本发展战略;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了生态文明的概念,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任务。2012年,党的十八大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五大建设之一,成为“五位一体”建设总布局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明确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方向:“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具体实施层面看,从2008年开始,国家环保部先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试点推广工作,在此基础上于2013年出台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指标(试行)》文件,确立了生态环境、生态制度、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人居等5大生态建设体系,提出了29项具体建设指标,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系统性的指导办法。截至2013年10月,国家先后进行了6批、138个市(县、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试点推广工作,促进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有序进行。

二、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实践探索,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建设模式和经验,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生态建设标准与地区实际贴合度不高中国国土幅员辽阔,地区之间的自然条件、职能分工、发展阶段、生产与生活方式、文化传统等都存在极大的差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从不同地区的自然差异、发展差异、文化差异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地区特点采用差别化标准进行分类指导。目前,尽管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了地区差异情况,但从总体上看,仍然存在标准单一和一刀切的问题,与某些地方的实际情况反差较大,生态建设标准缺乏可操作性。

(二)地区发展不平衡由于我国地区间自然条件及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生态文明建设也表现出很大的地区差异。在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已全面推进,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东南沿海从江苏、浙江到福建、广东,生态区已经基本连接成片。与东部地区不同,广大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部分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及历史上的生态破坏严重等原因,生态文明建设起步艰难,推进困难,地方投入很少,主要依靠中央政府投入。

(三)城乡发展不平衡与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城乡不平衡类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也表现出了城乡差异。在城市,人、财、物的投入要比农村高,设施建设、制度保障等比较到位,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但是对农村地区,重视程度不够,人、财、物的投入远不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当落后,在很多农村地区几乎是空白,生活垃圾、污水没有经过任何处理,部分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水、土、气的污染相当严重,已经对人民的生命构成严重危害。

(四)重形式轻内涵目前,很多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仍然是浅层次的,所谓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清洁卫生、美化环境,一些地方热衷于搞形象工程,做表面文章,重形式、轻内涵。生态文明建设的真实内涵应当是从国家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的高度、从当代人与后代子孙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去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路径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又十分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应该采取多层次、多领域、多途径,至少包括以下环节:

(一)改革社会发展评价体系要把推进建设生态文明这一基本国策真正落到实处,首先要改变的是当前所执行的不合理的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目前,我国实行的仍是一种以工业文明建设为核心的评价体系,这一评价体系的核心是GDP,GDP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一切围绕GDP,以至于在很多情况下为了实现GDP增长的目标,可以以牺牲生态利益为代价。这一评价体系还造成了一种更可悲的状况: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不但被剔除在GDP之外,相反,为了治理和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而付出的代价却自然地进入到GDP的总量统计之中。按照传统的工业文明式的社会发展评价标准,环境与资源的价值是被低估的,有些资源、特别是环境资源实际上是免费的,这对全社会经济发展无疑是一种导向,起到了逆向的激励作用,造成了对环境和资源的极大的浪费和破坏。因此,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调整的是社会发展评价体系,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GDP评价体系,引入绿色GDP评价体系,只有符合生态利益的GDP才是有效的GDP,凡是损害生态利益的GDP都应该被剔除甚至倒扣。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改变是从根本上决定生态文明建设能否推进的基本条件。

(二)改革地方政府政绩评价体系政绩评价体系直接指导着各级地方政府的施政行为,而地方政府具体的施政行为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进程。在以往的政绩考核体系中,经济指标、GDP占有绝对的核心地位,权重很高,而生态、文化、社会治理等方面尽管也纳入了考核体系,但权重较低,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特别是在与经济指标相冲突时,生态方面的利益就被牺牲了。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调整对各级领导干部的考核办法,改变唯经济、唯GDP的考核办法,综合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情况进行考评,加大生态建设指标的权重,进行绿色GDP评价。在某些生态状况比较特殊的地区,生态建设指标应该成为首要的考核指标,经济指标是次要的甚至不作要求的。通过改革考核体系,引导各级领导更加重视生态建设。

(三)加强环境保护的思想教育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和指南,只有促使全社会形成对生态环境的良好态度、理念以及认识,才能给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通过实施环境保护思想教育,让人们获得必要的环境保护知识,形成正确的环境保护价值观,帮助全社会的人们养成良好的爱护环境的日常行为,促进企业等社会组织在开展相应活动时能保持自觉的环境意识。生态环境是属于全社会成员的,保护生态环境也有赖于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为此,我们应该在各层次的国民教育中,大幅增加生态环境保护、节约爱护资源等生态教育内容,并力争把相应内容具体化、可操作化,转化为人们的日常行为方式。

(四)丰富和提升生态管理方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宣传教育,还需要相应的制度建设,通过相应的制度调节、特别是通过利益调节,才能把生态建设落到实处。通过实施资源使用调节税、排污权交易制度、补贴制度等,让环境与资源成本现实化,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正向激励,鼓励企业形成绿色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通过合理的税费调节手段,促进企业的清洁生产,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生态文明建设只有通过相应的制度建设才能具体化、常态化。

(五)加强生态建设的科学规划加强科学规划布局是推进生态建设的非常重要的前置性环节,科学的规划能够使资源与能源被合理化利用,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进行科学规划,首先应当明确国土资源的功能区划,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功能定位。当前,我国已经对全国国土进行了宏观功能区划的初步设计,一些地方省份也对本地区的国土进行了生态功能区划的初步设计。如江苏省根据自然环境特点及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首先把本省国土划分为3个一级生态区,即江苏东部城镇发展与近岸海域生态区、苏北平原农业生态区、长江三角洲城镇城郊农业生态区,在这3个一级生态区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具体划分出7个生态亚区和33个生态功能区,根据不同的生态功能分区规划各地方相应的社会发展布局。只有进行科学的生态规划,才能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健康有序可持续地推进。

(六)设计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要求全社会各种力量共同参与又惠及全社会成员的事业,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人群之间对生态环境保护所作的贡献有差别,对生态环境破坏所负的责任也不同,要推进生态文明整体建设,就必须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实现生态公平,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生态建设的合力。我们需要对那些由于支持全局生态利益而牺牲自身局部生态利益的地区进行相应的经济补偿,用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来支持生态功能分区,以灵活多样的形式来构建和完善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流域之间的生态补偿机制,实现生态公平,从而形成整体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七)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合力生态环境保护是政府及全体社会组织、成员共同参与的事业,其结果也是全社会受益,生态文明建设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完成。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推动力量是政府,各种非政府社会组织及社区、企业、个人等其他方面的作用还远远没有发挥,今后,我们需要合理划分政府与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以及社区、企业、个人在生态建设中的功能、作用、责任,充分发挥好、利用好政府以外的力量,共同保护好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自然是我们的家园,人本身就是自然的存在,“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科学的生态理论及生态保护思想是先导,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公民个人等是主体,生态保护制度建设是枢纽和保障,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及政绩考核体系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只有各种力量共同作用,科学统筹,才能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作者:李晓单位:扬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