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国内足球人文现状及其影响要素

国内足球人文现状及其影响要素

本文作者:李学砦作者单位:中原工学院体育部

青少年足球人文环境的要素和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熊茂湘认为体育人文环境主要包括:文化因素、科技因素、教育因素、信息因素等〔4〕。这些因素又构成相对更少的、更为具体的环境系统,即:文化环境、科技环境、教育环境、信息环境等。笔者青少年足球人文环境的构成可概括为三个层次的要素:一是体育价值观念要素。是指在文化的影响、指导下,形成的深层的指体育内在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所谓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综合体〔5〕。这些深层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如奥林匹克精神、体育道德等。二是通过政府和管理部门表现的制度要素。具体表现为国家宏观政治经济体制、相关法律制度和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相关管理体制。三是训练要素,它主要是指为后备人才培养服务的各种文化体育设施,例如竞赛与教学训练设施、后备人才培养师资、训练竞赛的相关投资等等。这三种要素是属于不同层次的。其中观念要素是最深层的,也是最难改变的;训练要素是最浅表的层面;制度要素属于中间层面。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建了富有文化内涵的足球人文环境。

影响青少年足球和谐人文环境的因素

1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过早专业化

根据我国长期奉行的三级训练体制,多数运动员很小就离开学校进入业余体校,在较为封闭的环境里训练和生活。他们常年接受高负荷、大强度的训练,很多运动员都完不成法定的九年义务教育。与同龄人相比,在文化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过早的专业化使得早期的选材造成人才培养的极化现象。一方面,进入专业训练体系的青少年球员基本脱离了学校教育,主要任务是围绕竞技成绩而展开的训练竞赛,最终造成竞技人才缺乏文化普及教育和大学阶段的就业教育,综合素质低,不仅不利于对复杂技战术的理解,退役后也往往就业形势严峻;另一方面,经早期选材没有进入专业训练体系的青少年学生则疲于应付升学压力,完全与足球竞技相脱离。青少年过早专业化训练造成的“人才培养极化现象”从根本上扼杀了大部分潜在足球人才,使竞技足球基本脱离了普通校园,成为一条特立独行的发展渠道,对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巨大障碍。目前通行的选择是将具有一定运动天赋的儿童少年筛选出来,通过体育运动技术学校的形式进行集中训练、培养,待他们的运动生涯结束后,再解决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个体社会化的问题。这一方式给运动员终生发展带来的弊端已经成为运动训练领域难以根治的“顽症”。

2功利主义严重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原有专业培养机制受到成才率低、文化教育不足、退役安置难等诸多问题困扰,发展规模不断萎缩并逐步被各类足球学校和俱乐部三线队等市场要素所取代,成为青少年足球培养的主渠道。而职业俱乐部本质上是商业实体,他们建立梯队的目标仅仅是保障自身对一线职业球员的需求。运动成绩的提高需要训练中大负荷强度的刺激,但训练的初衷并不是为了追求大负荷而造成运动员损伤。在训练实践中,一些教练员迫于外界或利益因素,为追求金牌目标,不顾或未注意到运动员的身体状况,对运动员进行过大负荷强度的训练,导致运动员在早期运动成绩大幅度提高后,却因伤病过早退役。这样的事例在我国训练界比比皆是,导致奥林匹克运动精神遭到质疑,同时也造成体育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6〕。大多高校通过与省市运动队实现“共建”等形式引进国内高水平竞技人才(多为各个职业俱乐部的二、三线球员),为所在高校提高了知名度,也为所在省大运会代表团赢得了荣誉。但在优异的成绩背后,却反映出“体教结合”的急功近利。因高水平运动员缺乏中小学基础教育的知识积淀而直接接受就业教育,造成运动员的高等学历教育成为有名无实的“包装教育”,一些高校的运动员甚至基本待在运动队里,训练、比赛几乎成了他们的全部,在成为“大学生”的同时,高校为运动员们提供了高效的“学历包装”,“体教结合”成为只“体”不“教”。

3加强竞技体育管理中的人文关怀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尊师重道”,在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中,由于过分凸显领导层的领导地位,而忽略了运动员的主体地位。在管理制度上,为让运动员全身心的投入到运动训练中,运动队会制定一些合理、不合理的管理制度,运动员的权利与自由被严重剥夺,将运动员视为创造优异运动成绩的“工具”。在运动员与教练员关系上,教练具有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常常采用一些粗暴的方式,教练员打骂队员的事情在训练界时有生。顾美琴等指出,以牺牲运动员民主、自由、甚至是尊严为代价达到组织的目标的管理体制,无法适应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要为运动员创造一个良好的民主的、自由的、具有充分自我选择的制度空间,使运动员懂得自身的价值,对自我有更清醒的认识,从而能够激发运动员的训练动力,增加运动员自我选择的机会,改善运动训练过程的人文环境〔7〕。吴凝认为,管理者要关注运动员的生存需要和全面发展;运动员要直接参与训练的决策;要根据“重要的是参与而不是取胜”的宗旨制定多维的评判标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立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人事环境〔8〕。

4改革和完善青少年竞赛体系

足球市场化改革后,足协在建设职业联赛的同时,对普及系列比赛的投入日益减少,导致原有举国体制模式下的竞赛训练规模而大幅萎缩。杨一民指出:至今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稳定的足球竞赛与训练相配套的竞赛和训练体系,尤其是青少年竞赛与训练队伍的设置,多年来一直没有一个较稳定的安排,处于较随意的状态〔9〕。要为有天赋的孩子搭建起有质量的平台,有了相对完善的青少年竞赛体系,才能够让孩子们能在正常读书的情况下坚持常年的业余训练,并通过比赛提高竞技水平。同时优秀的苗子也才能不断地涌现出来。

结论

人文关怀的基本含义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照,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10〕。深入研究足球运动训练实践中的人文关怀问题,在“尊重人、理解人、爱护人、发展人”的基础上,重建我国的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创立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空间和人事环境,关注运动员的生命发展诉求和他们的幸福感,是实现竞技体育可持续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以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优化足球后备人才人文环境,才能达到各类资源在“项目普及”和“专业竞技”两个领域的合理配置。因此,竞技体育不能只关心金牌,忽略对运动员的人文关怀。从长远来看,在青少年足球培养的各环节中实施人文关怀,有利于足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也将是今后足球发展的必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