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村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浅析

农村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浅析

1农村环境污染的来源及危害

农村环境污染物种类繁多,产生量大,分布面广。根据来源性质不同,可以分为生产性污染、生活性污染、工业性污染等。

1.1生产性污染

农村农业生产过程中为增加作物产量,会大量使用化肥和地膜,为预防病虫害会喷洒各种农药。由于过度施肥,每年有大量肥份流失、有些伴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造成富营养化污染,甚至渗入地下造成地下水污染。由于农药本身不易被阳光和微生物分解,对酸和热稳定,不易挥发且难溶于水,残留时间很长。一旦进入环境,其毒性、高残留性便会发生反应,造成严重的大气、水体及土壤的污染。而农村大部分地区以地下水作为饮用水,由农用肥及农药造成的地下水污染对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风险。农用地膜与农药、化肥一样,既是农民的好帮手,又是破坏农村环境的元凶,大部分农膜都很难在短时间内降解,对其回收利用或统一处理的难度也较大。塑料大棚及地膜覆盖的长期使用,使残留地膜不断积累在土壤中,土壤的结构和可耕性遭到破坏,将对作物生长产生直接影响,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不容忽视的威胁。

1.2生活性污染

目前,农村居民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生活习惯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每家每户还是传统旱厕,且没有防渗,污水随处泼洒。许多养猪场直接将粪便废水排入周围的池塘,致使这些池塘的水遭到严重的污染。同时人们也习惯将平时生活中的垃圾倒入池塘或者小河边上。更严重的是,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产方式的变化,农村垃圾呈现出构成毒害化、数量批量化的趋势,过去农村垃圾主要是一些易腐烂的菜叶瓜皮和一些枯枝烂叶,现如今却成了塑料袋、药瓶、废电池、腐败植物等的混合体,越来越接近城市生活垃圾的构成,特别是由于大量使用塑料袋,导致垃圾中不可降解物迅速增加,然而处理方式和处理设施却没有太大的改变。因此,造成垃圾围村的现象,成为广大农民的切肤之痛,这一问题已凸显为新农村建设的软肋。

1.3工业性污染

随着环保标准的提高及领导和普通城市居民环保意识的增强,很多在城市里没有立足之地的工业企业从城市转移到了乡镇农村。另外,由于乡镇的整体污染治理设施较城市落后,配套污染治理设施不健全,使农村环境呈现出更为严重的脏、乱、差的局面。有的工厂直接将废水排到周围河道中,使流经乡镇企业区域的河流水质收到污染,而这些河流往往都是农村灌溉农田的主要水源,这也就间接的污染了突然和农作物。近几年随着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及国家对乡镇企业的一些优惠政策,间接的刺激了农村乡镇企业、畜禽养殖业的发展,然而配套设施缺乏没有跟进,导致农村环境不断恶化。

2农村环境污染的成因

2.1国家政策的原因

21世纪以前,农村一直作为城市污染的消纳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目前的诸多环境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也是以城市污染和工业防治污染为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对农村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具体困难考虑不够。就生活垃圾而言,1992年开始施行的《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2005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及原建设部出台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等法律文件都明确规定城市生活垃圾治理规划与设施建设规范,包括垃圾的清扫、收集、运输、处置,再到监督管理等的法律责任。与此形成鲜明对照,农村垃圾的处理则几乎无人过问,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环境防治的具体办法,由地方性法规规定。”法律法规的缺失,导致国家和地方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财政投入几乎为零,这也就造成了垃圾围村的现象到处都是,农村“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现象仍旧存在。

2.2农村生活生产习惯的原因

由于千百年来农村的生活生产习惯几乎没有改变,相对于环境问题而言,农民更看重的是经济利益,他们普遍认为只要生活水平提高了,一切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且农民本身文化水平较低,对环境危害问题认识不够到位,对农村污染危害的严重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大多数农民都认为只有工厂排放的污染物才叫污染,而化肥、农药、畜禽排放的粪便等都不属于污染。因此,为了追求高产量,农民会主动的增加农药、化肥、地膜等的使用,造成了生产性问题。

2.3农村环境污染范围广,分布散,监督难

农村的面源污染与城市污染、工业污染相比有着极大的差异。与城市和工业的点源污染相比农村环境污染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排放主体藏匿于村头巷尾的企业多、规模小、污染治理设施不完善,具有较强的分散性和隐蔽性,二是农村生产生活造成的农药、化肥、地膜、及生活垃圾的堆放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三是农村废弃物几乎都是就地排放导致大部分污染都是面源污染不易监测,难以掌握、监控和防治。

2.4农村基础设施配套不到位

农村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国很多地方的农村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农村垃圾和污水的收集处理能力不强,清洁能源的使用率不高,即使一些常规技术很容易解决的诸如烟尘、污水、垃圾等污染问题也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在农村垃圾治理方面,普遍存在投入不足、人员不整、机制缺乏等问题,使大部分农村处于垃圾治理的空白地带。没有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农村的生产生活性垃圾废物只能随意丢,污水只能随意排。

3破解农村环境问题的对策

3.1加强法制建设,依法管理、明确政府责任、治理农村生态环境

以前关注农村环境的法律法规很少,2015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修订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明确规定了的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农业等有关部门和机构在农村环境保护中的主体责任。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能否切实发挥环保法规在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就要看各级政府的执行。对于乡镇企业,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按照环保法律法规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治理,并将这些措施与乡镇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区域布局结合起来。对乡镇企业带来的污染物集中处理,也就是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污水处理厂。结合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做好乡镇级的环境保护规划,并重点制定乡镇企业环境污染治理规划,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

3.2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因此,加强宣传教育,使农村居民了解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形成人人做环保,人人为环保的氛围,在农业生产中能够自觉施用有机肥、积极推广微生物肥料、继续完善垃圾堆肥技术。积极使用无公害的农药。利用害虫的天敌以虫治虫等生物防治的方法少用农药。另外,加快土地流转使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积极引导农民进行有机农作物的种植,较少化肥的用量。在农村垃圾收集基础设施健全的情况下,尽快加强对农民垃圾分类放置的宣传。

3.3加大财政投入

建立农村集中垃圾收集场所及污水处理设施,完善农村水源生态保护资金投入。另外,运用科技力量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如节水农业技术、污染防治配套技术、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技术、农业环境监测技术等都需要大量的财政投入。

作者:张德林 李玲 单位:淄博市环境保护基金管理处 萌山水库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