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范文精选

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范文第1篇

1.1用人单位对高职德育的看法

高职德育重不重要?到底有多重要?对于这两个问题,作为高职毕业生的接收端——用人单位,或许有更大的发言权。带着以上问题,笔者曾带领一个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奔赴浙江台州椒江,对当地部分企业展开实地调研,了解企业对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调查主要以问卷、座谈会以及个案访谈的形式收集一手数据资料。问卷共计发放202份,回收192份,回收率为95%,共向35位企业相关负责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当被问及“贵单位在招聘员工时最看重的是什么”,“有责任心,思想道德素质过硬”一项占到了62%,以绝对的优势压过了“学历、社会关系”等;“企业对高职生、大专生的最大期望是是什么”,60%的企业负责人选择了“具备在一线工作岗位上踏实肯干的作风”。由此可见,社会和企业已经越来越认同“先做人后做事”。这一点也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近日的《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8—2010》的印证。该报告指出,在就业能力模型各要素中,企业认为责任心最为重要。企业最看重毕业生的五个方面包括:责任心、敬业精神、口头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由此可见,企业对包含责任心、敬业精神在内的职业道德素养极其重视。所以,从社会需求的角度看,答案非常明确:高职德育很重要。

1.2高职学生道德素质现状

然而,在实地调查中,我们发现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并不容乐观。在“贵单位对所录用的高职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一项中,选择“好”的仅占13%。这说明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还是持保留意见的。此外,笔者采取社会人类学参与观察的方法,对所任教的高职高专学生进行了长期细致的观察,通过和他们的交流和共同生活,笔者发现功利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侵袭着大学生的思想,甚至一些学生还缺乏基本的辨别善恶、好坏、美丑的道德能力。所以,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不尽如人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

1.3高职德育收效不明显的原因分析

高职德育工作收效甚微谁之过?不得不承认高职院校德育自身存在的不足是重要原因之一。然而,从教育层面,高职院校德育的缺憾仅仅归因于德育教师吗?原因恐怕并非如此简单。如果说德育教师的课堂教育是向受教育者发出要注重道德修养的“呐喊”的话,那么这“呐喊”声需要一堵“感应墙”。而这堵“感应墙”,笔者认为,就是课堂之外的校园人文环境,其优劣直接关系到高职德育的成效。

2德育与校园人文环境的辩证关系

2.1校园人文环境的内涵

所谓校园人文环境即是指校园里承载着人文精神的各类载体的总和。何谓人文精神呢?简单地说,就是“以人为本”。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尊重人之为人的价值。大学“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要实现人之为人的价值。”[1]所以,人文精神应是高等教育的核心,高职院校自然也不例外。具体来说,校园人文环境包含承载着人文精神的物质环境、制度环境、活动环境。其中,物质环境包括校园里的每一个物质实体,比如学校名称、标示、校园绿化、建筑物、校徽、校旗、校园文化体育设施、校刊、校报、校园广播、校园橱窗、宣传栏、校园网络等等。这一草一木、一石一树,校园里的每一个物质实体,无一不渗透着人文理念要素,折射出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宗旨、精神价值和审美观念,使置身其中的受教育者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制度环境则包括学校的常规制度和特殊制度。其中,常规制度包括学校的教学制度、校务管理制度、教师评议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学生考评制度、学代会制度等这些成文或不成文的程序化制度;特殊制度如总结、表彰制度之类的非程序化制度。这些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是否充分尊重人、是否人性化是衡量校园人文环境的又一个重要指标。活动环境包括日常教学活动、管理活动、服务活动、体育文娱活动等一切校园内的行为活动。组织活动最能直接体现和反映人文精神,因为这一环境中有一个最为活跃的要素,那就是人,校园里的所有教职员工。这些直接和学生接触的教职员工的举手投足是否尊重学生、关怀学生、以学生为本,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价值理念。总之,这三类大学校园里的载体相互交融,有机统一,共同承载着人文精神,构成了校园人文的系统环境。

2.2德育与校园人文环境的辩证关系

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要实现人之为人的价值。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教育是以人的全面、和谐、自由发展为最高目标而构建的一个人工系统。准确地说,“教育也是种以人为中心的系统”,它是“以具有专门化的知识技能的教育者和不够成熟的受教育者为核心要素,以后者的全面而健康的发展为目标”[2]的系统。所以,人文精神与教育的根本宗旨高度吻合,它是教育的灵魂,决定了教育的使命、目标和标准。德育作为教育的一个目标子系统,无疑离不开以人文精神为内核的整个教育环境。所以,德育与校园人文环境之间是一种教育目标与实现该教育目标的核心载体的关系。没有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德育工作就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成效。

3优化校园人文环境,提高高职德育实效

3.1高职校园人文环境现状

校园人文环境作为德育工作的一面“感应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高职院校的校园人文环境现状究竟如何?为此,笔者进行“校园人文环境现状”的专题调查,随机选取了任教学校的160名学生为样本,发放问卷160份,回收131份,回收率为81.8%。经过统计,笔者发现,结果不甚理想。当问及“您怎么评价我们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问题是,回答“一般”占36%,回答“较差,有待改善”占27%,回答“太糟糕,亟待改善”占14%,回答“较好”占15%,回答“好”仅占8%。最后两项加在一起也只有23%。而学生意见最大的是集中在制度管理和活动组织上。高达53%的学生认为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某些管理制度不够人性化、不尽合理。高达68%的学生质疑当前高职院校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和效果。调查中,还有不少学生反映,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与老师沟通的机会太少;而与一些行政人员接触中,对方态度冷漠甚至粗暴;与宿舍管理员、食堂工作人员、保安等学校的后勤员工打交道过程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可见,不甚理想的校园人文环境、过弱的人文关怀,恐怕是高职德育工作收效甚微的重要原因。

3.2高职校园人文环境优化方案

对症下药,只有优化校园人文环境,筑起德育“感应墙”,才能提高高职德育实效。

3.2.1转变观念、统一思想,让人文精神真正成为高职教育的内核

“人文精神是大学一切责任的内核,丧失人文精神的大学是最不负责任的大学,因而不再是真正的大学。”[1]高职教育也应该秉承这种理念,把人文精神放在核心的地位,要让人文精神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人文关怀。不难想象,经过耳濡目染、不断熏陶的学子,日后也能成长为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人。而这不正是我们想实现的德育目标吗?!

3.2.2言传身教、加强沟通,在师生交往中倾注人文关怀

师生关系是大学校园里一种最基本的关系,且这种关系对学生的影响是最大的。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教师的首要职责是传道,是育人。育人工作中,言传身教十分重要。所以,应该倡导以心灵感染心灵,在师生交往中倾注人文关怀。目前,教师与学生这对学校里的最基本关系中,越来越缺乏人性,师生关系越来越疏离。造成这一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师德问题,有的教师在主观上对学生不够关心。二是教育手段变革带来的弊端。在越来越先进的教育手段面前,“我们看到了教育的非理性化的最终形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言传身教以及人际交流完全消失。”[3]三是许多高职教师工作超负荷,精力有限,顾不上与学生交流。所以,高职院校只有三管齐下:强化师德建设、优化教育手段、适当为教师“减负”,才有望为师生关系的改良提供契机。

3.2.3全员育人、系统作战,让各种组织活动充满人性化色彩

根据协同论的观点,系统是由若干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所构成的系统,只有这些子系统都能协同发展了,才能发挥1+1>2的系统功能。高职德育作为一个系统,绝不能靠德育教师单打独斗,只有让德育教师与学生辅导员、专业课教师、校行政人员、校后勤服务人员等全校教职员工形成合力、形成全员育人的局面,多些人文关怀,才能使高职德育工作多点开花,结出硕果。

3.2.4减少数量、推出精品,让人文精神引领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本来是大学生课余丰富生活、增长见识、锻炼能力、学习为人处世的一个好途径,但遗憾的是,当前一些高职院校活动数量繁多,质量不精,流于形式,缺乏吸引力。有的活动甚至是为了搞活动而搞活动,手段成了目的,成为一种异化现象。要走出这种异化,就需要让人文精神引领校园文化活动,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作为活动的主要目的。

3.2.5完善制度、优化管理,让制度管理充满人性

高校各项制度的设计和执行除了规范化的目的之外,最终还是应为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发展服务。对于实施过程中已发现存在不足的制度,应及时加以调整和完善。

人文环境范文第2篇

经济发展是一个地区人们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特质的前提,但是在人对社会有如此重大作用的今天,人文环境作为上层建筑也是经济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较之以前大大加快,人们在重视自然资源、生产要素禀赋等因素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时,反而人文环境的建设却多少由于其传承性、地域性等特点而明显滞后。美国著名的经济管理学家德鲁克说:“今天,真正占主导地位的资源以及绝对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要素,既不是资本,也不是土地和劳动,而是文化。”人文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独特的人文能够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在吸引众人云集的同时,也会带动当地旅游、餐饮、交通、商业等相关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进而推动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此外,一个地区的主体———人的价值取向、能力、素质等会左右着区域发展的潜力、方向和高度。地域文化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分为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两种。直接作用即地域文化环境直接为人们的经济行动提供原动力,使人们萌生行动的欲望与决心,并排除影响行动的心理障碍。间接作用则首先以创新精神,形成一种体制创新的先发优势,间接地带动经济的发展。拥有同样丰厚的文化底蕴,但文化氛围的不同也会带来区域经济发展的明显差异。延边地处在中、朝、俄三国交界,作为东北亚的中心,凭借其特有的区位优势,经济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而作为一个具有浓厚朝鲜族文化底蕴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延边也有自己丰富的文化传统和人格特征。延边人文环境的主要定位及其作用是:

1.1延边是中国唯一的朝鲜族自治州。延边是我国最大的朝鲜族集居区和东北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在延边占总人口37.3%的朝鲜族人民保留着许多传统的朝鲜族民俗风情和民俗文化,被称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自治州成立以来,延边各族人民和谐共处,民族团结、边防稳固、经济发展、教科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长足发展,连续三次被评为全国模范少数民族自治州。延边州现有公共图书馆9个,博物馆7个,文化馆9个;专业艺术团体6个,专业演出剧场2个;文化广场47个,乡镇文化站66个,村级文化活动室773个,农家书屋1044个,社区文化室382个;文化服务休闲类经营场所2285家;出版社4个,报社6个,出版9种报纸、21种期刊。全州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长期以来,延边州坚持“双百”方针,实施“双精推尖”工程,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致力于中国朝鲜族文化艺术的创新与创造,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大量的文学艺术作品在国际、国内获奖,“歌舞之乡”、“文化之乡”美称享誉全国。1994年,延边州被国家文化部评为“全国文化模范自治州”。

1.2延边是东北亚国际合作开发的前沿阵地,是我国《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的“窗口”。延边地跨中、朝、俄三国之间,已成为东北亚区域经济、人口、地理三个重心的交汇点,是我国东北沟通内外的重要窗口,是吉林省对外开放的前沿。延边有总长768.5公里的边境线,现有长岭子口岸、圈河口岸、沙陀子口岸、图门口岸、开山屯口岸、南坪口岸、古城里口岸、双目峰公务口岸、延吉航空口岸、珲春和图门铁路口岸。图们江区域开发开放战略的实施,把延边州从边陲推向了前沿,从末端变成了中枢,战略地位凸现。

1.3延边是大雄大美长白山之腹地,素有“长白林海”和“中国天然药库”之称的长白山区,是中国重要的木材基地、中药材基地和大型矿泉水基地。长白山以“天池、瀑布、温泉、峡谷”四大景观闻名于世,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保护区、世界自然保留地、部级自然保护区、国家首批5A级旅游风景区。延边林区地处长白山山脉,是国家重要商品材和林业产业基地之一,是森林旅游、投资兴业的首选之地。总之,虽然人文环境对延边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地作用,但由于历史原因,这些人文环境并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文化搭台”作用,甚至出现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应该对这些主导资源进行挖掘,发扬对经济发展有利的人文资源的作用,改造不利因素,不断提高延边的综合竞争力。

2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延边人文环境的特性和其所处的地理、自然环境及社会发展历史有很大的关系。

2.1自然环境的陶冶

延边以“八山一水半草半分田”的地形地貌而著称,在这大山环抱下成长起来的延边人民自然少不了山里人特有的开门见山、诚恳、质朴、率真;此外,由于地势而造成交通条件的不便利,人们在流动或寻找相对稳定的居所和赖以生存的土地时,总是历尽千辛万苦,伴山而起的小城镇就是见证,依此铸就了延边人吃苦耐劳的特性,其特有的、让人感动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经济建设理念和朝鲜族村庄的“水稻文化”就是最好的见证。此外,图们江、二道松花江、绥芬河和牡丹江的滋润也让延边充满了水的灵性,随物赋形,适应性,无所不宜,冲决一切,是智慧和勇气的结合,山水并存也铸就了延边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不过在这种近乎封闭的环境中长期生存的人们,不可避免的有一种保守、封闭的思想在里面,安定的生存环境是得来不易的。因此,一旦稳定下来就会安于现状,不愿走出去,不愿与外界交流。

2.2社会政治活动的影响

延边是“老、少、边”地区。社会政治活动会对人文环境的形成产生影响。解放前,延边有四多,即老党员多、老干部多、参军战士多、革命烈士多。其人文环境的特性是“山山金达莱,村村纪念碑”。1952年9月3日成立延边朝鲜族自治区,1955年12月将自治区改为自治州。延边地处三国交界,边境线长,边境村屯多。自治州建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延边各族人民,通过工作重心的转移,经济和政治体制的改革,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在创建模范自治州、“兴边富民”工程、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开发、延龙图一体化建设、《长吉图规划纲要》的实施等方面有了跨越式发展,使人文环境建设独具延边特色。

2.3文化历史的传神写照

延边的朝鲜族光荣革命传统,孕育了其悠远而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使人们对这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很深的眷恋之情,因此养成了一种很注重文化知识教育、文明礼貌和情义的特点;此外,历史上的几次大移民,也是延边人文精神形成的前导因素,移民的到来加深了本地文化的多样性,也使得人们更能吃苦耐劳、有更多的包容性、更易于接受新事物,负面的则是由于多元的影响,带来善变、信用不足等性格;此外,多元文化某种程度上也加快了这里的生活节奏,带来一些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2.4宗教活动的恢复与盛行

宗教是人们信仰一种超自然力量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从本质上讲,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都有其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它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也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改变而逐渐发生变化以至最后消亡。延边的宗教文化历史悠久。“”中延边寺庙教堂全部被占用或毁坏,宗教界人士和教徒群众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党的宗教政策遭到歪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拨乱反正,重申了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延边的宗教事业有了长足的健康发展。宗教活动的恢复和开展不仅满足了信教群众信仰活动的基本要求,激发广大信教群众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热情,而且通过宗教界的友好交往,对外宣传我党的宗教政策,扩大我国的政治影响和国际声望,尤其是向世界各地介绍延边,宣传延边,为东北亚经济和延边经济的发展起到有益的作用。如,敦化六顶山的正觉寺、图们日光山的华严寺和珲春的灵宝寺等宗教建筑,已成为具有延边特色的人文景观和重要的旅游景点。

3世界上不存在固定不变人文环境。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经济繁荣、社会进步、体制的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人文环境有所改善和发展。重要的是我们争取和把握时代赋予的机遇,搞准发展定位,突出文化特色,注重投入建设,才能使人文环境发挥着推动延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

3.1准确定位,明确新形势下搞好人文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

人文环境建设作为推动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延边州的人文环境建设要想抢抓机遇,因势而上,首先就要用更加宽泛的世界眼光,系统整体发展的战略思维,把延边州人文环境建设融于国家战略的大局中思考,置于国际合作开发的大背景下谋划,放在延边州开发开放的大局势上来推进。要从服务国家战略的大局出发,以国家战略的要求确定人文环境建设的发展任务,以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的方向谋划它的发展思路,以增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来确定它的发展方式和手段,进一步提高人文环境建设为推动区域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推进延边州的开发开放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构筑合作开发的良好平台,营造和谐互信的社会氛围。

3.2与时俱进,强化人文环境自身的功能

正确认识延边人自身所存在的优、缺点,并加以正确引导。基于所处的环境所形成的直接、诚恳、包容、自强不息、热情豪爽、吃苦耐劳等延边人的性格特征,是一种宝贵的人文财富,能够对我州未来发展提供优质的劳动力队伍。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意识到除此之外的封闭保守、善变、信用不足、好安逸等不好的方面,在谋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也要正确引导人的思想,大力倡导社会主义价值观取向,不断革新,不断提高自身品位,陶冶人民群众的情操,振奋精神、激励斗志。

3.3实施“人才强州”战略,营造人文环境精品的氛围

利用延边现有的延边大学良好发展势头以及在国家发展计划《长吉图规划纲要》中的重要地位作为首要吸引因素,配合各种优厚的待遇政策吸引人才进延边。并且要在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选人、用人原则基础之上,努力营造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环境。除了从国内外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建设延边人文环境以外,也不能忽视自有人才的挖掘、培养和使用。一个地区发展所需要的人才队伍建设需要一些高质量的培育机构,主要是提高办学层次,加强整体办学实力,提倡高校教师的引导作用,注重培养有分析能力、独创能力、挑战能力、基础知识扎实的全面性人才,重点,打造在全国有知名度的高等学府,进而也能够从另一个角度吸引全国各地的精英人才。

人文环境范文第3篇

**(中共**省**县委)推进反腐倡廉关键在人,要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就必须营造反腐倡廉的人文环境。

一要筑牢拒腐防变的人格防线。优良的品格是天然的“防腐剂”。首先要增强自律能力,严于律己,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正确运用权力,保证权力运用不越界、不踩线、不出格。其次要提高辨别能力,对腐败现象和行为不逐流、不盲从。保持清醒的头脑、平稳的心态,不盲目攀比,不作非分之想。再次要增强反腐能力,不仅要洁身自好,而且要敢于坚决同腐败现象作斗争。

二要形成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要和睦,通过强化群众监督来形成反腐倡廉的社会环境。班子内部要和谐,坚持民主集中制,定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有问题及时指出,有矛盾及时化解。“生活圈”要守住“感情”防线,不能只讲亲情、友情而忘记了原则、法规。要对家属进行廉政教育,使每位家庭成员都成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坚强后盾。“社交圈”要以诚为本,倡导君子之交,特别不能交酒肉朋友,避免沾染哥们义气、江湖匪气。

三要营造反腐倡廉的人文导向。反腐倡廉必须从优化社会环境着手,破除笑廉不笑贪的社会风气。要突出正面引导,大力提拔使用“廉洁型”干部,使廉洁干部在政治上得到肯定。要鼓励群众参与,变群众不能参与、不愿参与、不会参与为敢于参与、乐于参与、善于参与。要完善制度建设,让老实人不吃亏,“乖巧人”不得利,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使那些想搞腐败的人没有存身之地。

人文环境范文第4篇

1.1调查对象:选取2009年5月保定市第二医院护理人员共200例。

1.2研究方法:应用《护理人员对影响病人安全的人文环境因素的认知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

1.3数据处理:将数据输入SPSS13.0统计软件包,采用统计学描述、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护理人员对医院床单、被套和医护人员工作服颜色的看法。调查结果。

2.2护理人员在保护病人隐私方面的调查。对给病人进行暴露身体隐私部位的操作时,是否保护病人的调查结果。

2.3对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及医护关系的调查结果。护理人员对自身及科室其他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医患关系的调查结果。

3.讨论

3.1护理人员对病房床单、被套和医护人员工作服颜色看法的调查结果分析。本次结果显示,68%的护理人员认为医护人员工作服应为白色,63%认为床单、被套应为白色。26.5%和20%的人分别建议采用其他颜色。选择白色可能与传统思想的影响有关,认为白色为医院的主流色彩。也有不少护理人员开始意识到色彩对病人的影响,建议选用象征温暖、和谐的柔和色彩。许多患者对白色充满恐惧,柔和色彩可以减轻心理负担。

3.2在护理操作中,对护理人员是否保护病人隐私情况的调查结果分析。患者个人隐私作为人格的一部分越来越受到其自身重视[1]。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多注意患者的临床疾病问题,而忽略病人隐私,很容易造成患者的不满。本次调查结果中,在给病人进行暴露身体隐私部位的操作时,没有和偶尔注意保护的是31人(15.5%),每次和大部分时间都注意的是169人(84.5%)。护理职业应以尊重患者为基础,病房安装围帘、屏风等遮挡患者的隐私,均体现了对患者的尊重。

3.3对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及医护关系的调查结果分析。护患关系、医患关系,医护关系是否融洽,体现人际关系的文明程度,也直接影响患者疾病的治疗[2]。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护理人员中评价自身以及同科室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好和比较好的均占60%以上。同科室医护关系选择好及较好的占58%。因为患者是一个特殊群体,在患病后情感容易变得脆弱,良好的服务态度,可以使其在就医全过程中感觉亲切、舒适、可信。医护关系也直接影响到病人的情绪。

人文环境范文第5篇

1.1现代护理对人文素质的要求

当今医学模式已由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护理模式也由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护理模式转变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整体护理的目标就是要满足人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多层次的需要。对护理活动的主体———护士而言,不仅需要精湛的技术,更需要丰厚的人文素质。只有加强护理人员人文素质的培养才能适应整体护理的需要,才能促进护理事业的发展。校内实训基地作为学生在校期间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的主要场所,其人文环境的好坏对护生人文素质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2传统护理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欠缺

我国的护理教育本质是一种职业教育,传统的护理教育把重心放在了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术训练方面,忽视了对护生进行人文知识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以致人文环境建设遭到冷遇。培养出来的护生,由于人文知识的欠缺,在面对病人时,有时会表现得态度生硬,言辞简单,行为粗鲁,缺乏同情心,缺乏一种发自内心的对病人的关爱,不能灵活地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教育。周菊琼[2]研究显示:中专护生对人文精神的认同度高,对学习人文知识的期望度高,对目前学校护理教育中人文知识课程的开设及人文环境的满意度较低。只有加强对护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才能改变这种现状,让病人满意,让社会满意。

2实训基地人文环境建设的理论依据

人文环境主要指对人的认知和行为产生影响的所有外部相关因素和条件的总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环境养一群人,这就是说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潜在的巨大作用[3]。一个好的教育环境是实现育人目标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又是好的教科书和良师。校内护理实训基地作为护生完成专业学习的主要场所,其人文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护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养成。校内实训基地人文环境建设必须遵循护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注重护理专业特色,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物质、精神、制度为载体,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护理事业接班人。

3实训基地人文环境建设的具体措施

结合护理专业的特点,确定以“以人为本,关爱生命”为实训室人文环境建设的主题。

3.1物质人文环境建设

实验室物质人文环境属于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包括实验室建筑风格、装修、装饰、仪器设备的布置等。利用我校新校园建设契机,对护理实训室布局最大限度地按照工作环境要求设计,即按照医院布局设计,如有病室、护士站、治疗室、抢救室等;空间的装饰,也尽量模仿医院的真实场景,如输液天轨、床头带等;床位的布局完全按照医院要求,所有设备也尽量模仿病房陈列,给护生以真实的感觉。让护生在实训室进行实践性学习时,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培养角色意识。

3.2精神人文环境建设

精神人文环境主要包括师生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道德规范等方面。我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使护生一进入实训基地就能受到良好的精神熏陶。

3.2.1环境布局营造护理人文氛围充分运用美学、心理学和装饰艺术精心设计我校实训室的精神人文环境。如基地大门上悬挂“护理是精细艺术中的最精细者”牌匾,室内走道悬挂我国历届南丁格尔奖获得者肖像、南丁格尔肖像、南丁格尔誓言、医学生誓言等文字、图片,使护生进入实训室就能感受到精神和力量,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注重学习与医院人文相融合,在墙上悬挂名人名言、图片,体现“笃志博学、医技精良”的校园学习文化,同时注重“扶伤济世,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的医院文化[4]。如“三查七对”、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抢救、体现关爱的图片以及各级护理比赛成绩宣传栏等,培养护生对实训课的浓厚兴趣,加强护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联系,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3.2.2运用教师人格魅力进行示范、引导古人对教师的要求是“道德文章,堪称楷模”,即要求教师在学术、人格上是护生的榜样。我们在护理实训教学中,要求教师采取情境教学法构建真实工作情境,体现“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核心”的护理服务理念;尽可能按照医院工作流程来组织实训教学。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就像一位体贴入微的护士,呵护、关爱病人,体现爱伤观念,营造和谐的护患关系;让护生由敬佩产生模仿心理,在模仿中提升素养,逐渐形成符合护理职业道德的情感、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3.2.3活动引领,提升精神我们通过开展护理技能竞赛、护理礼仪比赛及各种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让护生有展示其护理文化的舞台,感受护理文化的气息。同时请医院护理专家来我校讲学,展望护理职业发展前景,开展护理新业务、新技术、新知识讲座等,让护生感受专业的价值,激发护生拼搏进取,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积极的职业理想目标。

3.3制度人文环境建设制度人文环境是实训室的内在机制,是实训室正常运行的有力保障。我们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实训室管理规章制度。

3.3.1完善的制度建设为保障实训室安全、正常、可靠运行,我们制定了一系列实训室管理制度并悬挂上墙,如“护理实训室管理制度”、“护理实训室实训规则”、“护理实训室开放管理办法”,完善实训室内各种实训操作规程。随着各种制度的落实和推行,护生的行为逐渐由他律变为自律,逐渐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养成护理制度文化的自觉性,有利于适应以后的护理工作。

3.3.2严格的着装、礼仪要求护生进入实训室的着装、礼仪都有严格规定。实训室设有穿衣镜,保证学生着装规范进入实训室,大厅、走廊悬挂我校学生穿着各式护士装的照片,加深了护生对白衣天使的好感,认识到护士是有知识、有文化、讲文明、懂礼貌、能歌善舞和掌握护理技能的白衣天使。这些严格的要求有利于塑造良好的护士形象,有利于养成职业习惯,使护生及早进入护士角色。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