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社会实践分析(3篇)

高校社会实践分析(3篇)

第一篇:高校社会实践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效研究

摘要:对大学生而言,社会实践是高校创业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之一,不仅可以使大学生对社会有足够的认识和理解,还可以不断深化学校创业教育内涵,提高自我实践效能、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本文从社会实践角度,研究高校创业教育的育人模式,探索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社会实践;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实效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不由得让我们从本质思考教育的意义。高校是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而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创新创业能力,因此,高校大学生应以主人翁姿态,充分参与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断挖掘自身的创新创业潜能。而对大学生而言,社会实践是一个很好的平台,除了可以使自身对社会有足够的认识和理解,更主要的是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不断提高自我实践效能、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一、创业教育的属性分析

(一)创业教育的本质属性

创业教育的本质与核心是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其本质属性就是创新性。相对于其他教育而言,其显著特点是创新性、开拓性、实践性和个性化。创业教育特别注重受教育者的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的培养,通过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育,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

(二)创业教育的内涵属性

创业教育从内涵上说,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概念,是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以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为目的的教育,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功能扩展的时代要求。创业教育是当代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和对素质教育内涵的最新诠释。创业教育是为了培养开拓创新的个人,渗透于教育的各个领域、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旨在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适应社会、学会生存和发展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可持续发展的专业人才,实现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和情感教育的整合。

(三)创业教育的社会属性

创业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社会活动,创业动机是一种社会性动机,是个体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高尚追求,适应从自然人到社会人再到创业人的社会发展需要。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创业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引入实践活动的课程,注重教学与生产、教学与生活、教学与社会、教学与时代的有效融合,使受教育者真正成为实践的主体、创造的主人,加强对专业教育的弥补、延伸和完善,增强他们服务社会的能力。社会实践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载体。

二、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意义

(一)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创业观

社会实践是价值观形成的基础[4]。实践中创业不能一味地依靠书本知识和网络的资料收集,更加需要对现实需求的一种把握,对于人们心理的一种理解,而这些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体会。在会跑的水果案例中,我们意识到水果的外送服务是可行的(当时主流外卖网站还没有专门的水果外卖),但在实际操作时,我们发现对于水果外卖的市场定位有问题,因为学生的消费水平跟不上去,不能定位在学生群体,而最好定位在办公室白领,理由有:一是他们有比较好的经济能力;二是他们对价格没有那么敏感,而对品质和快捷服务有更高要求,有利于形成良性循环;三是销售水果的成本很大程度上是在损耗和运输上。这些都是之前没有考虑到的,只有通过不断实践和体验,才会有更深的体会,才会有更好的创业思路和模式,从而形成正确的创业观。

(二)社会实践有助于实现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有效统一

社会实践有其丰富多样的形式和内容,在创业实践中创业者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商业操作中,实现了高校学生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有效融合,互相补充,互相供养,达到有机统一。其中,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学生为导向,紧紧依托学科专业教育,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作为创业实践活动的支撑;反过来,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又丰富、深化、拓展了专业知识,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有利于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如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书本上有一些规范已经过时,新的规范已且实施,那么就要与时俱进使用新的规范。

(三)社会实践有助于培养创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创业教育的落脚点在社会实践。事实证明,从事一项专门的创业活动不仅需要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政策法规知识及更广的人文社会知识,还需要很好的学习能力、很高的管理能力、很强的创新创造能力、强烈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等等,而这些能力的涉猎都离不开在社会实践中长时间的“摸爬滚打”,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社会实践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提升空间,提高了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的契合度,可以从多个维度系统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其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

(四)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发现创业机会,开创事业

灵感往往来自于生活,来自于实践,因此创业的灵感和机会也源于实践。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不仅丰富了社会阅历,提升了各种综合能力,而且发掘和识别了很多商业机会。他们在了解社会、深入基层、参与社会的同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职业能力倾向,了解各种各样的创业信息,并打好基础,等到时机成熟再创业。社会实践为有志于创业或渴望干事业的大学生提供了零距离感受创业氛围的平台。

三、社会实践在创业教育中的模式

随着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广度和深度越来越丰富,社会实践已逐渐成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课堂,各大高校也在积极探索创业教育实践模式,以提高创业教育的实效。目前,在创业教育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种创业教育中的社会实践教育模式。

(一)社会调查型模式

社会调查活动是一种探究式学习方式,是社会实践的基本形式,也是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前提。大学生可以通过寒暑假或平时假日的时间深入市场、用人单位,了解行业背景、专业发展前景和社会或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等有关信息,为今后就创业活动了解第一手资料。通过调研,大学生还可以向优秀校友或成功企业家、创业人士,了解他们成功的经历或对创业的感受,为日后学习或创业行为积累丰富的创业经验,也有助于建立有益的人脉资源,并以他们为成功榜样,激励自己的创业兴趣和创业行为,以期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

(二)勤工俭学型模式

勤工俭学作为一项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成为拓展高校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此类型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以学为主的基础上,利用课余时间,通过个人的劳动和付出获取相应的报酬,从而体现出个人价值和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勤工俭学实践活动更彰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经营,需要参与者发扬艰苦奋斗和开拓创新的精神,通过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如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让他们深刻体会到风险、艰难、利益和创新性,以储备创业所需要的非智力因素,应对在个人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挑战。

(三)基地实训型模式

此类实践模式是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专业知识为基础,有效统合了教育教学、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的内容,实现了课内与课外和校内与校外的有机结合。学生在基地实习中,可以边学习、边实践,边创业、边接受教育,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是纸上谈兵,创业教育不再是空中楼阁,社会实践不再是少数人或无组织的活动。学生在社会的大熔炉中加以长期铸造和磨炼,必定会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可以为未来选择创业“热好身”,积累宝贵的自主创业经验。

(四)创新创造型模式

现如今,创新创造能力是时下最紧缺的一种能力。创新创造型实践模式恰恰弥补了这种能力,而这也正是创业教育最核心的因素。此模式主要是以科研、竞赛为主,坚持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及兴趣爱好,从事力所能及的科学研究和学科竞赛,使他们在参与中培养自身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创造能力和创业内驱力,且创造出一定的社会财富和经济效益,让他们产生内心的满足感和伟大的成就感,为日后成功开创自己事业打下良好基础。

(五)自主创业型模式

该模式是一种实战体验式实践形式,是指大学生利用自己的资本、资源、信息、技术、经验及其他因素,以自身的职业兴趣为导向,发展实践技能,以此为自身获得生存和发展机会的实践模式。大学生自主创业型实践模式主要涉及家教辅导中心、网店等很多小型多样的创业活动,将创业元素融入社会实践中,能培养学生今后在毕业后就业或自主创业中具有很强的核心竞争力,以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综上所述,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在时展中已被赋予了新的深刻内涵,呈现出针对性强和成效明显的特点。其中,社会调查型、勤工俭学型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常规模式,自主创业型和基地实训型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模式,而创新创造型将成为今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及发展趋势。参考文献:

[1]孙彦东,刘素婷.创业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刍议[J].北方文学,2012(12):162-163.

[2]陈晨.基于我国创业教育的大学生成功创业问题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0.

[3]创业教育的内涵

[4]王芳.社会实践在大学生人才成长中对价值观形成的推动作用[J].中国人才,2011(7):259-260

作者::余文瑞,袁小平,柏仲群,柏亚东,顾婕 单位:南通大学

第二篇:高职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长效化机制探讨

摘要:自教育部、团中央等部门近年来相继颁布社会实践育人工作相关文件以来,全国各类高职院校均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呈现出内容体系不完善、执行体系不明确、评价体系不实在、保障体系不健全的不足等问题。针对这四个方面,作者提出建立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序列化机制,对新形势下提升高职院校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成效进行探索、实践。

关键词:高职院校;共青团;社会实践;长效机制

近年来,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工作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该项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在新形势下建立提升高职院校社会实践育人成效的长效机制,成为多方关注的问题。

一、社会实践的概念

界定社会实践在百度百科中指“假期实习或在校外实习”,但国内学者认为其解释较为狭义,文章认可的共青团组织联合其它部门开展的社会实践育人工作为胡树祥、吴满意、张兵亭、冯素玲、徐梅、王辉和王小云等学者的广义诠释:专业实践、社会调查、公益劳动、志愿服务、技能竞赛和勤工助学。各高校的实践中,比较突出的有北京师范大学的“社会实践+课题调研”模式、湖南科技大学的“334模式”、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社团知行统一”模式等。在国外,马奇柯等国外学者从教育学的角度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进行了研究,将国外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分为见习实习模式、社会服务模式、“双元式”社会实践模式、劳动教育模式和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等。在各高校的实践中比较突出的有美国布朗大学的“必修学分”模式、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真实教育”模式等。

二、我国共青团开展社会实践育人活动的历史

自教育部、团中央等部门在2005年、2012年相继联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以来,全国各类高等院校均在做好德育实践育人工作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与实践。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黄正福的《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机制的探索与实践》很好诠释了高职院校开展实践育人载体、机制等问题,该校十分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逐步形成各部门联动、校内外结合、制度化运行的良好态势,实现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常态化、制度化、精品化,学生在实践中经受了教育,增长了才干,社会实践活动已成为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的实施渠道之一,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大力探索了学生社团在知行统一的实践育人模式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湖南科技大学在高校德育改革实践中确立和贯彻德育整体观,对建立德育运作新模式进行有益探索。学校逐步健全了三个机制,夯实德育实践育人基础;优化四条路径,突出德育实践育人重点;搭建四大平台,提供德育实践育人支撑。目前,国外很多高校都把加强和改进道德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之重,尤其是在实践育人方面作出了许多新的探索。他们虽无共青团,但是青年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十分多样化,关注到了学生成长的各个细节,成为高校的重要育人方式。如美国的学校常让学生走向社会,通过参与募集资金、竞选宣传、环境治理、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服务、慈善等工作,增加对社会和国庆的了解,是学生对劳动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更加具体化,在服务社会和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合作精神等。新加坡高校推行“真实教育”,通过“华族文化月”活动,把爱国主义民族文化和传统教育成功地结合起来,或者带学生去参观社会发展的成绩展览,或者带领学生参观监狱、禁毒展览、反艾滋病展览等,在参观中领悟做人和做事的道理。日本学校中的特别活动课通过学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和生活、学习、升学与就业知道,发展自我生活、自我理解、自我实践、自我教育的能力,培养丰富的人性。由此看来,国内外高校都十分重视实践育人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对德育实践育人工作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但总的来说,这些探索和实践都是比较零散的、片面的、间断性的,缺乏统一的原则,没有形成德育实践育人工作长效机制。

三、当前高职院校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工作的不足

(一)内容体系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主题凌乱无序,想起什么活动就做什么活动,想突出什么内容就突出什么内容,太过随意、缺乏规范。长此以往,难以实现工作目标性。

(二)执行体系不明确一般情况下,共青团组织的社会实践一般以单打独斗的活动为主,而且没有考虑高职特色,每个年级、每个学期活动一锅烩。长此以往,难以保证工作长效性。

(三)评价体系不实在很多高职院校活动较多,个别负责人存在“做一个活动,少一个任务”、“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心态,因此很多社会实践流于形式、效能不高,加之缺乏考核评价,难以增强工作实效性。

(四)保障体系不健全每所高职院校基本都为共青团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设立了保障,但因学院财力和领导理念不同,保障力度也参差不齐,难以确保工作的可持续性

。四、提升途径

(一)内容体系

一是夯实基础,夯实思想素质、文明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素质四大基本素质。根据高职生源特点,在“三下乡”、“文明交通劝导”等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纪教育和养成教育;制定并实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注重培养学生文明礼貌、行为习惯;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学生成才信念;加强人文素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交往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二是突出重点,突出职业素质。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培养的学生主要供职于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要求毕业即能上岗。因此,职业素质是素质的主体和核心。在我们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主要包括职业认知、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规范、职业品格等五大方面的内容。

(二)执行体系

一是主题教育按五个学期,每期按四个月计算,每月开展两次主题教育活动,以主题班会或者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形式体现,突出后者。一次夯实基础素质,以思想素质、文明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素质为主;一次突出职业素质这个重点,以职业认知、职业意识、职业规范、职业道德为主。第六个学期另外制定顶岗实习德育工作方案。(学生中途顶岗实习也按此方案管理)。二是素质拓展活动,着重强化人文素养的培育和职业素质的提升;根据主题教育内容体系每月对应开展一次相关的素质拓展活动,进一步加强体验。

(三)评价体系

一是加强体验,光凭说教远远达不到目的,更无法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自主行为。建议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和素质拓展活动相结合,拟在以实践和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行动中提升,最后把教育思想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和内在品质。二是做实评价,以共青团中央综合素质证书记录日常社会实践活动情况,不同级别、不同时间、不同效果予以不同分数的奖励,每学年最后两周计算出总分。然后将“学分”、“奖学金”、“优秀志愿者”等荣誉明码标价,用社会实践活动总分可以进行兑换。激发学生参与各种素质拓展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实现学院育人的培养目标。

(四)保障体系

一是经费保障:按上级文件精神确保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经费到位,并且给予专项经费支持。二是队伍保障:抓好各级团学组织负责人、专职辅导员、班主任等共青团线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三是场地保障: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人文素养、创业孵化等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四是科研保障:每位专职共青团工作者平均发表一篇有大学生主题教育或素质提升工作方面的论文;把社会实践按照精品课程模式建设(建立电子教案、课件、资源库等),编写社会实践读本校本教材。

参考文献

[1]黄正福.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机制的探索与实践———以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为例[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08).

[2]杨羽.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探究[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2(08)

作者:邓志革,蔡丽平 单位: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第三篇: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菜单式教育模式分析

摘要:高校思政课所采用的传统社会实践教学方式往往在资源和需求、实践和理论方面存在一定的矛盾,不仅影响了教学的效率,同时对学生学习中主体性的发挥也有着一定的限制。而采用“菜单式”的教学模式,能以其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并在教学中满足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体现教学的公平性。文章将从“菜单式”教育模式在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中的优势出发,提出其在教学中实施的主要方式。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菜单式”教育模式

社会实践教学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实施是能有效促进高校学生道德观念和思想素质提高的有效方式,然而,现阶段仍有部分高校在思政课的社会实践教学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主体意识无法得到有效的提高。因此,高校思政课的社会实践教学必须要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转变,以学生主体意识的充分发挥和教学中实践和理论的有效衔接为目标而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

1“菜单式”教育模式在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中的优势

1.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中的主体意识

高校思政课的社会实践教学往往会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而限制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不仅影响了学生自身的发展,对教学的时效性也有着不利的影响。而在社会实践的教学中采用“菜单式”教育模式则能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以“实践菜单”为依据自行制定实践的方案、选择实践的伙伴和时间、探寻实践的方式和结论、交流实践的成果等。这不仅使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发挥,同时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实践教学的氛围更加和谐。

1.2满足学生个体之间差异性的需求

我国高校在思政课的社会实践教学方面往往会采用统一的教育方式而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性,这往往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有一定的限制。学生个体之间无论是个性方面还是学习习惯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区别,教师在教学中要能给予这些区别肯定的态度,并充分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在教学中满足他们之间不同的需求,使学生的个性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菜单式”教育模式在社会实践教学中的运用便能充分的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出发,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为目标而运用更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1.3充分体现社会实践教学的公平性

教育教学的公平性一直是我国社会各界广为关注的问题之一。虽未教育教学的公平性指的是所有人都应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在受教育中都应被充分的尊重,且应当根据受教育者基础和能力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以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在高校思政课的社会实践教学中采用“菜单式”教育的模式能更加大众化的看待所有学生,转变以往精英实践的形式而逐渐转为更加大众的实践形式,并且可以让学生在“菜单”中自行选择想要实践的主题,以更好的体现教学的公平性。

2“菜单式”教育模式在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2.1创新社会实践教学的理念

所谓对社会实践教学理念的创新主要包括两方面不同的内容,一方面是对理念的创新,而另一方式则是对模式的创新。其中,理念的创新决定了能否在社会实践教学中采用正确的教学观念,而模式的创新则决定了社会实践的教学是否具有有效性。但如果在教学中没有创新的理念,那么模式的创新最终将无法实现。因此,要切实在高校思政课的社会实践教学中落实“菜单式”教育模式,首先就必须对社会实践教学的理念加以创新,并以社会实际和学生需求为依据进行“菜单”的设计,将此作为社会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的依据,来实现对教育模式的创新。

2.2调动学生参与思政课社会实践主动性

首先,要根据高校学生的实际需求对社会实践的“菜单”内容进行设计。比如可以从人际关系培养的角度出发设计小组间的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团队协作,也可以从社会性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参与到各行各业的实践中,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其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来设计社会实践的目标,高校学生往往在理论知识方面较强而缺乏相应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在目标的设置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而在“菜单”内容中增加实践操作的项目;最后,要对实践评价的体系加以创新,来调动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积极性。

2.3构建完善的教育机制

高校思政课的社会实践教学涉及多方面的内容,而要使个内容之间形成有效的衔接就必须在“菜单式”教育的基础上构建一套完善的教育机制。而此教育机制在教学中要作为“菜单式”教育模式的支撑对教育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调控,以保证社会实践教学中各环节的有序性和灵活性。也正因为该教育机制包含的社会实践的各个环节,所以,在该机制的构建中就要求高校与社会相关组织之间能形成有效的配合,从学生个体之间差异性的角度出发制定相应的教学体系,设置效应的实践教学“菜单内容”,并以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出发设置实践的方案。

2.4配置和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要切实保证“菜单式”教育模式在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落实,首先,要对家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菜单式”教育模式的落实需要依靠多样化教学资源的支撑,而为了使“菜单式”教育模式发挥其在社会实践中的有效性,就要对教学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以保证各资源之间的协调性和连贯性;其次,要协调“菜单式”教育模式落实高校各部门及相关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再次,协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以调动学生社会实践参与的进行。

3结语

在高校思政课的社会实践教学中采用“菜单式”的教育模式,能有效使思政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之间形成有效的衔接,并能在教学中给予学生个体之间差异性充分的尊重,在实践教学公平性的同时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根据积极性以促进其自身的全面发展。(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作者简介:刘金龙(1984~),男,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张志.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模式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02)

[2]苏亮乾;张莉.高校思政课“菜单式”社会实践教学模式探究[J].高教论坛.2013(12)

[3]关秀献.高校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的运行机制探究[J].高教论坛.2014(01)

作者:刘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