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文化教育消费的影响因素和政策引导

文化教育消费的影响因素和政策引导

摘要:文化教育消费可以使人们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技能,提高人们认识和驾驭客观规律的能力。此外,文化教育消费的增加对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根据历史数据以及现有文献,重点分析了文化教育消费的影响因素,并分别从提高居民收入、改变消费观念、完善政策、改善教育供给、完善社会保障等方面提出增加文化教育消费的建议。

关键词:文化教育消费;影响因素;教育供给;社会保障

一、引言

文化建设是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如何促进文化繁荣,推动文化建设是经济新常态下应该破解的重要问题,也是推动当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当前文化建设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民生至上、均衡优先为基本原则,提高文化建设水平,改善文化供给侧,拉动文化内需,改善文化民生,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同时促进并满足广大城乡人民群众文化教育需求。文化教育消费的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积淀、社会文化氛围和国民文化素养的重要标志,文化教育消费的价值指向则是观察人们精神面貌和社会发展变化的晴雨表。人们总是在满足温饱或基本生活需求之后,才会考虑较高层次的文化需求。文化教育消费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比重是衡量国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扩大文化教育消费需求是中国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提升中国居民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1]文化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要而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消费精神文化产品和精神文化服务的行为,[2]包括文化娱乐消费和文化教育消费。文化娱乐消费包括进行艺术审美和文体活动、实现人际交流等类型的消费活动;文化教育消费包括接受知识传播、掌握技能方法等形式的消费活动。[3]鉴于文化娱乐消费与文化教育消费在消费属性、消费本质、消费目的等方面的不同,本文重点研究文化教育消费。文化教育消费是指居民对文化教育服务的消费,包括接受学校教育、成人教育、岗前培训、技能培训、兴趣教育等各种形式的教育,也包括参与各种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学习活动。[4]按照消费层次,消费可以分为生存消费、享受消费与发展消费三大部分。生存消费是人们最基本的消费,人们优先满足生存消费;但是在生存消费满足的情况下,发展消费成为人们最重要的消费活动,而发展消费的核心是文化消费,它是消费结构中发展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5]根据相关研究,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恩格尔系数为44%时,城乡文化消费应占个人消费的18%;当人均GDP达到1600美元,恩格尔系数为33%时,文化消费应占个人消费20%;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文化消费将高涨,超过6000美元,文化消费将出现井喷现象。[6]

二、文化教育消费的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增长,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各项消费支出保持全面增长,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都有很大的提高,消费结构也正在向发展型和服务型消费升级。在中国居民教育消费支出已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居民消费支出中增长最快的项目。[7]本文从1993年开始进行数据分析,是因为1993年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文化教育消费增长更加遵循经济发展客观规律。[8]文化教育供给结构的变化是影响文化教育消费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文化教育结构的统计数据显示,教育、旅游、娱乐等要素中教育的比重越来越大,旅游所占比重始终偏低。在文化教育消费上,居民对自身以及子女的教育发展需求持续升温,居民教育支出居高不下,教育支出占文化消费支出的比重见图1。从城镇居民教育消费支出占文化消费比重来看,城镇居民教育消费比重呈“波浪式”变动,但总体变化平稳,从1993年的49%提高到2003年最高的55%,此后逐年下降到2012年的40.3%,2013年与2014年又缓慢上升到42%,虽然城镇居民文化教育消费比重有所下降,但总体在40%以上,仍是城镇居民文化消费中最重要的部分。从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消费占文化消费的比重数据看,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一直都在50%以上,也是文化消费中最重要的部分。总体上,教育消费作为居民家庭基本消费,依然是文化消费的主体,因而考察文化教育消费的影响因素,探求其作用机制,并提出对应的政策建议不仅是促进文化教育消费的重要问题,也是促进文化消费整体发展的重要问题。

三、文化教育消费的影响因素

文化教育消费属于较高层次的消费需求,是消费者在满足了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后的必然衍生需求。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已基本解决了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包括文化教育消费在内的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将快速发展。根据已有研究,影响文化教育消费的因素主要有收入、消费观念、政府政策、教育供给、社会保障等,下面具体分析这些因素对文化教育消费的作用机制。

第一,居民收入水平。在所有影响文化教育消费的因素中,收入是最根本的因素。葛继红通过对江苏省农民文化消费进行调查,对364份微观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民收入水平是影响农民文化消费的重要因素。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201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1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14%,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支出为1535.9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88%。[10]从数据可以看出,居民的文化教育娱乐支出几乎与收入同比例增长。可见,中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是中国文化教育消费需求增加的经济基础。

第二,居民消费观念。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诗书传家是每个家庭的期望,每个家庭都希望为子女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尽可能使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层次人才日益受到重视,高学历高技能成为社会竞争力的主要内容。投资子女的教育成为众多家庭消费的重头戏。根据相关调查,中国居民家庭储蓄的43.5%是为子女教育支出准备的。可见,中国居民教育消费观念是支撑文化教育消费不断增强的主观基础。

第三,文化教育政策。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过程中,文化教育产业供给部门多数仍然作为事业单位,文化教育产品的供给受到政府政策的较大影响。20世纪末,开始实行教育改革,将原来单独有国家承担的教育成本改为国家和家庭共同承担,其中学杂费是比重最大的教育支出。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教育部门学杂费收入3737亿元,比1997年名义增长104.63%,教育支出呈快速上升,远远超过同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人均可支配收人的上升幅度。根据供求一般规律性是不同的。经济学家将价格变动时,需求量不变的情况定义为需求弹性为零,将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的情况(即弹性系数小于l)定义为缺乏弹性。根据美国经济学家麦克弗森的研究结果,学费的变化对入学率有一定的影响,弹性系数约为0.3,属于缺乏弹性。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自1997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长期以来经济生活中的供不应求变为供过于求,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短缺经济时代基本结束。但教育市场仍处在供给不足的卖方市场状态,与经济发展的总体格局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因而学杂费支出的快速上涨并没有对入学率产生太大影响,教育产品的价格增加进而引起居民文化教育消费的增加。可见,文化教育政策是影响文化教育消费市场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居民文化教育消费发展的政策基础。

第四,文化教育供给。文化教育供给从数量和结构两个方面影响居民的文化教育消费。1999年以来中国实行高校扩招,根据中经网统计数据,1999年普通本专科招生数为159.7万人,比上年增长47.32%,截止2014年,普通本专科招生数达到737.8万人。随着高等院校扩招,中小学机构数以及各类民办机构也逐年增长,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成为居民教育消费水平大幅上升的重要因素。随着文化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文化教育供给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生产的最终动力只能来自于人民群众的文化教育消费需求,文化生产发展必须依靠文化教育消费来拉动。长期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文化体制其实是一种“配给制”文化供给,与人民群众内生性的文化教育消费需求没有或缺乏直接联系。目前主要的文化教育消费供给集中在以升学为主线的学历教育,成人教育、技能教育、兴趣教育相对较少。研究表明,居民接受教育的最主要动因是升学和就业。教育产品供给种类的不均衡,限制了文化教育消费的进一步发展。教育供需的错位直接影响文化教育消费水平。所以,文化教育消费供给的提高和发展是中国文化教育消费发展的前提条件。

第五,社会保障。根据生命周期理论,人们会用自己一生的整体收入来平滑自己一生的消费水平,通过储蓄工作时多余的收入为退休以后提供保障。而社会保障制度为人们退休后的生活提供了资金支持,人们会倾向于将当前用于保障未来的储蓄适当减少而转化为当前消费的增加。[11]目前随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和体系的不断完善,为城乡居民基本生活提供了制度保障,使得居民能够将工作阶段的收入更多的投入到当期进行消费,客观上能够增加当期的文化教育消费。所以,社会保障是居民增加文化教育消费的保障基础。

四、文化教育消费发展的政策引导

促进文化教育消费发展,必须建立在对居民文化教育消费现状了解的基础之上,并认清其主要影响因素和机理,从增加居民收入、引导消费观念、优化产业政策、改善教育供给、完善社会保障等方面对文化教育消费加以引导,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增加居民收入增加居民收入,关键是要加大劳动报酬保护力度,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水平。要健全工资决定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努力形成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此外,还要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比如拓展金融产品投资渠道,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丰富债券基金、货币基金等基金产品等。只要居民收入提高了,再配合其他政策的引导,文化教育消费水平一定能“水涨船高”。

(二)改善消费观念随着高校扩招和经济进入新常态,部分大学生就业困难,“新读书无用论”在社会上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已呈蔓延之势,大学学费太高、毕业后工作难找是主因。文化教育投入即时消费又是投资,就业困难只是短期现象,长期居民素养的提高更有利于家庭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要重视对文化教育消费观念的引导,使人们能够摆脱文化教育消费的误区,树立健康的教育消费理念,正确看待文化教育消费投资和回报在时间上和表现上的不同。(三)优化产业政策通过制定适当的倾斜政策,不断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发展文化教育产业。变传统的 抑制型、自我积累型、自我服务型政策为现代的鼓励型、信贷支持型、社会服务型的政策。比如除了保持和发展高校内部原有的教育消费贷款外,要重点发展商业银行的助学贷款,并着力完善担保、贷款额度、还款期限、贷款利息等相关实施办法。

(四)改善教育供给怎样启动消费,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采取各种手段发挥供应方面的潜力,提供经得起消费者挑剔眼光的有效商品,刺激需求,并由此形成供给扩张与需求扩大的良性循环。刺激教育消费也是如此,必须首先改善教育的供给。改善教育的供给必须从教育供给的数量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扩大教育规模,保持高等院校招生合理增长,以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读书、学习的消费需求。同时还要鼓励民间办各种各样的义务教育学校,包括贵族学校、营利性学校,以减轻各方面负担,缓解对义务教育的制约。另外一方面努力改善教育供给的结构,教育的供给要多样化,除了传统的学历教育和成人教育,应该鼓励大力发展技能教育和兴趣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远程教育和二次教育、终身教育,网络教育等其他多种教育方式,要加快发展城乡职业教育和网络培训,教育内容和手段要高科技化等。使受教育者能够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水平得方面得到普遍提高,提供有质量、有差异的教育供给。尤为重要的是要面向广大农村,培养大批有针对性、实用型的中学后人才。中国农村中学后教育极端缺乏,若能针对农村学生特点,开展形式多样、收费合理、高质量的中学后职业教育,市场将会很大。

(五)完善社会保障随着中国逐步完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最低工资制度等的全国覆盖,为居民文化教育消费提供了保障基础。但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均衡不完善,依然制约着老少边穷地区和城乡贫困家庭的文化教育消费。应该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为老少边穷地区和城乡贫困家庭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减少其生存压力,保障其发展动力,促进这些地区和家庭能够负担基本的文化教育投资成本。这不但能够增加居民文化教育消费,而且对于社会和谐和共同富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注释①本图中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消费、人均文化消费等数据直接来源于《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消费占文化消费的比重变化系作者计算得出。农村居民文化教育消费数据借鉴徐雪高、张振的做法,选自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由于农村固定观察点从2003年开始统计“旅游消费”,为了与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相比较,故农村居民教育消费从2003年开始分析。

参考文献:

[1]关连珠.关于发展文化消费的几个问题[J].社会科学战线,2011(6):142-146.

[2]徐淳厚.关于文化消费的几个问题[J].北京商学院学报,1997(4):45-48.

[3]陈文江,江波.文化消费与当代人的文化价值观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J].兰州学刊,1995(1):38-41.

[4]尹世杰.消费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28.

[5]温乐平.秦汉消费经济史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117-123.

[6]胡建.文化泡沫,何以满足文化消费?[J].社会观察,2012(7):10-12.

[7]杭爱明.上海居民教育消费增长因素与效应的实证分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14-20.

[8]毛中根,孙豪.中国居民文化消费增长阶段性分析[J].财经科学,2016(1):111-120.

[9]徐雪高,张振.中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的特征及趋势[J].经济纵横,2014(10):35-38.

[10]葛继红.农民收入与文化消费牵扯:江苏364个样本[J].改革,2012(3):84-89.

[11]黄淼.社会保障对中国城乡居民消费影响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3):38-40.

作者:黄容单位:南昌工程学院经济贸易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