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意义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意义

摘要:职业核心能力是适合所有职业活动的一些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各种岗位,是需要每个人终身学习、提高的能力。德国、澳大利亚称之为“关键能力”;美国称为“基本能力”“软技能”。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劳动者的积极配合,从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时期进行长期地、有意识地培训。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基本能力;软技能;操作方法

1972年德国人第一次提出“关键能力”一词,指的是工作者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需要的基本能力,比如,人际交流、自主创新、与人合作等。在我国,它被称为“职业核心能力”。1998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八项,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八项核心能力”。

1职业核心能力概述

我国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定义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个人的职业能力被分为三个层次,即: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职业特定能力是适合某个职业特有的职业能力,适应面窄,专业性强,是个人从事某种职业的基本要求。同时,从培训的角度而言,只要进行科学的、全面的、有步骤的培训,职业特定能力是普通学生或其他的受训个体都可以学习和掌握的。行业通用能力是在对各种具体职业进行行业划分的基础上,从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的基本能力,如:对服装色彩的搭配能力是服装设计师、服装加工制作师、服装销售人员都需要具有的能力,只是要求程度不尽相同。通用能力的总量虽然比职业特定能力小,但它有更广泛的适应范围,通过普通的培训获得的程度是有限的,更多的是靠经验积累,甚至天赋。职业核心能力是适合所有的职业活动的一些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各种岗位,是需要每个人终身学习、提高的能力。德国、澳大利亚称之为“关键能力”;美国称为“基本能力”“软技能”。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劳动者的积极配合,从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时期进行长期地、有意识地培训。

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是个人能力的三个层次,而不是三个方面。职业核心能力是特定能力和通用能力“形成和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基本的能力。对于《国家技能振兴战略》提出的八项职业核心能力,笔者认为在个人职业生涯中又有不同的需求层次:最高层:创新革新;第二层:数字应用、外语应用;第三层: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信息处理。创新革新的能力是需要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自觉培养、逐渐形成的能力;数字应用、外语应用的能力应该根据不同的职业做出不同的程度要求;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和信息处理这五项能力的培养需要贯穿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或高等教育中。职业核心能力还可以分为职业方法能力和职业社会能力。通常认为数字应用、信息处理、自我学习是职业方法能力;其他属于职业社会能力。不管对职业核心能力做出什么的分类,有一点是明确的: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目的,除了使劳动者具有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劳动者对职业核心能力的认识和认可,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

2中职学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现状

“未来的劳动者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这个在就业市场上提出来的问题,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和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教育部在[2006]16号文件指出,要“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劳动者职业核心能力是目前世界上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组成部分,培养职业综合素质已成为职业教育领域的共识。教育管理部门对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虽然高度重视,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存在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情况:重技能、轻理论、追求高就业率。这种观点普遍存在于师生中间。学校追求高的就业率,却无视许多学生在就业后因为不能胜任工作岗位的需要,不久又走向失业。一边是企业的招工难,一边是劳动者的就业难;员工会因为上级的一句批评转身就走;员工会因为和同事之间的一点小事大打出手;员工会因为不能胜任领导交办新任务而丢了工作。这些情况反映出的是我们的毕业生大多数不是缺乏工作技能,往往是由于缺乏与人沟通、与人合作或自我学习的能力,在职业核心能力上没有受到应有的培训和指导。这些问题必然会影响毕业生就业后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笔者认为在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两点:(1)师生对职业核心能力缺乏正确的认识,师资队伍建设滞后。职业核心能力从提出到进入学校课程体系,虽然已有20年了,但是真正接受过系统培训的老师并不多,教师普遍重视自身专业技能的提升,对职业核心技能培养的意义、要求、内容、形式等认识不足。一部分教师甚至认为“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解决问题”“学习能力”是与生俱来的能力,无法通过培训获得或提高,传统的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这项工作的开展。职业核心能力在中职学校并没有引起一线教师和学校更多的关注。学生对职业核心能力的认识还仅在字面层次,没有将这八项能力与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联系在一起,不知道这些能力会对自己的将来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师生对职业核心能力缺乏正确的认识是制约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因素。(2)各科课程在上课过程中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实际内容均有涉及,但没有单独做出教学计划,没有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目前职业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基本都坚持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体现了产学结合、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特色。学校教学安排中没有职业核心的课程设计。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训任务基本都渗透在基础课或专业课的教学中,在教学大纲也没有教学安排和目标,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对职业核心能力培训做出具体计划,只能是涉及到的时候提一提,用到的时候说一说。对学生而言,职业核心能力与专业课混在一起,不能引起足够的思考。还有一些学校将职业核心能力与学校普通德育教育混为一谈,让学生误以为职业核心能力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部分,而不是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

3中职学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操作方法

针对存在的问题,在这里,笔者要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操作方法”。为什么是“操作方法”而不是“培训方法”或“授课方法”?因为职业核心能力本身不是理论,是落实在工作和生活实践中的,体现在一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的行为和习惯;它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和巩固才能最终成为一个人的能力。同时,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环境的变迁,这些能力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升。

3.1利用现有教材让教师和学生对职业核心能力形成系统认识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编写的《职业核心能力训练手册》是目前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常用的教材。这套教材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八项内容分模块编写,每个模块中又分初、中、高三级,分别安排了计划、任务和目标,能明确地告诉教师“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用”。在使用时,这套教材应该成为教师用书。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将教材中涉及的少量理论和测评标准用纸制讲义的形式告知学生,让学生明白“学什么”“怎么学”“有什么用”。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不额外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职业核心能力不是书本知识,而是能力,可以反映出一个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综合素质的高低。这套教材的局限性在于书中选用的一部分案例是虚构的,对于青年学生而言缺少说服力,课程中设计的训练游戏操作性弱。这些不足之处更需要教师在使用过程中仔细地研读教材内容,吃透教材的主旨,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有实际教育意义的案例。在教材基础上,设计更有操作性的游戏。

3.2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学生,有侧重点地安排职业核心能力的训练

虽然职业核心能力是一个人的基础能力,但是不同的职业,对各项核心能力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职业核心能力虽然只有八项,但不能要求每个人在每个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对学生的培养必须是有重点的、有目标的。如学习机械加工类专业的学生,应该具有更好的学习能力,以适应技术的不断更新;而学习旅游专业的学生,应该具有更好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应对每天不同的顾客、不同的事件。除专业以外,职业核心能力的训练还应该因人而易。不同的学生,有长处、有短板。作为教师,有义务帮助学生提升不足之处,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这个任务,对中职学校的班主任和指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3根据不同的课程,设计不同的训练内容,采用不同的测评方法,对职业核心能力训练的结果给予客观评价

目前,职业核心能力的训练只能更多地渗透在专业课或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职业学校的基础课设置通常都难度较低,适宜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学校要事先组织基础课教师做好这方面的教学设计和课程安排。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一部分课程设计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进行,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布置与课程相关的学习任务或实践任务,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任务可以“以个人为单位”完成,也可以“分小组”完成。分小组完成的任务,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干预,使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任务。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教师可以对任务的完成情况予以测评,测评成绩既是基础课的平时成绩,也是职业核心能力的训练成绩。学校对专业课的授课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方面的训练做出具体要求,如每学期在某方面要有几次核心能力的训练,训练的内容、方式和次数由教师自行决定,要求教师要提前做出教学设计。学校根据老师的课程设计安排专人监督执行过程,并对执行情况做出适当的评估,评估的成绩也可作为学生的成绩和职业核心能力测评成绩。采用这样的训练和测评方法,一方面保证学生在学校能受到职业核心能力的专业训练,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另一方面,虽然加重了授课教师的教学任务,但是因为目标明确、总量控制,避免了教师“不知怎么讲”“不知道什么时候讲”“不知道讲什么”的窘状。将学生在课堂的表现或作业完成情况与职业核心能力一起测评,体现了职业核心能力的特点,即它是能力,能力的高低应在实践过程中反映出来。这样的测评方式,能让师生改变师生对职业核心能力的错误认识,明确职业核心能力对一个人的实际意义。

3.4走出课堂,让学生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成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场所

体现一种能力的最好方式是它在实践中发挥作用,职业核心能力更是这样。在学生宿舍,与学生签订卫生状况达标的协议,定期检查卫生情况,训练学生诚实守信、与人合作的能力。组织学生校外实习,事先与社会单位订立实训合同,保证学生安全,同时让学生自己与合同单位协商工作内容、地点和时间,训练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给学生预先设计好的题目,让他们利用各种方式搜集相关资料,训练学生信息处理的能力。总之,职业核心能力本来就是特定能力和通用能力“形成和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基本的能力,它应该反映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以成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训练课堂。

4教师队伍在职业核心能力方面的培训工作

4.1改变传统观念,加强教师培训

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学校要从这个方面考虑教师队伍培训的重要性。对全体教师在职业核心能力方面进行系统的集中培训,使大家对职业核心能力在全面认识的基础上有正确的理解。对于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操作方法,应该提倡在教师中展开研讨,及时总结培训过程中好的方法,在教学中进行推广。

4.2加大经费投入,提高师资培训水平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的成效短期内看不到,但是对于青年学生而言,学校在这个方面的努力会让他们终身受益。学校应具有超前意识,加大经费投入,积极为教师提供实践和培训的机会。通过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核心能力,让教师能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这些能力的重要作用和培训的重要意义,切实做好教学工作。

5结束语

在短短几年的学校生活中,学校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训练更多的是“意识训练”,让同学们通过各种训练,对职业核心能力有系统地认识,知道它是除专业能力以外的基本能力,是其他能力形成和工作的基础。一个有良好学习能力的人,他学任何专业知识都会有更好的学习习惯,更容易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一个有较强沟通能力的人,他会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有更加友好、宽松的氛围;较强的合作能力可以放大一个人的职业特有能力,在工作中和同事取长补短,更容易取得好的工作成绩。

参考文献:

[1]张蔚.对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证研究[J].职教论坛,2012(8):72-74.

[2]吕杰林,陈笑缘.职业核心能力的综合评价法研究[J].职业,2012(14):87-88.

[3]陆志伟.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4):16-17.

[4]刘畅.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思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33(2):65-67.

作者:黄赟 单位:兰州市劳动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