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育策略3篇

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育策略3篇

第一篇:

一、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育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传统教育以知识技术传授为主要教育内容,以卷面分数作为人才选拔的标准在,目前教育工作者心目中仍然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这样就导致在理念、资金、政策等各个方面都向着专业技术教育训练方面倾斜。学生本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工作,始终被作为一个可有可无、很少被人提起的内容,导致高职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此方面的发展就非常有限。

2.教师本身不完全具备培养学生的素质高职院校的教师以具备专业技术知识的技术型人才为主,基本上都是从学校毕业后到学校工作,普遍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本身在社会交往、适应能力、解决问题、创造创新方面就有所欠缺,又很少有进修、锻炼的机会。同时,在高职院校中,基本上没有专门设置过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进行专门研究、设计培养方案、教学方法的机构,只有党委、团委等部门和负责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程的教师会在做相当有限的工作。

3.对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相关问题了解甚少我国对职业核心能力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比许多西方发达国家晚至少二十余年。高职教育工作者目前普遍对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认识非常缺乏。当前,国内还没有完全形成一致认可的权威的国家标准体系。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方法和途径还远远达不到系统化、完整化和合理化的目标程度。

4.客观条件匮乏,影响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发展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需要各方面的配合以及一定的客观基础。在我国,企业和单位往往因为担心生产进度和生产质量而拒绝学生实习、实践。即使接受学生实习也大多停留在认识实习上,没有真正实现校企的深度融合发展。而职业核心能力的训练往往需要学生在深入进行工作学习中,才能得到真切的体会。因此,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学生难以实现核心能力的较快发展。

二、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合理有效的职业核心能力开发体系首先,国家教育部应充分重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发展工作。从高考制度改革入手,把学生的高考入学考核项目中加入对职业能力发展内容的考察。凡是独立自主招生的高职院校就要对学生进行职业核心能力的考核,考核分数作为录取的重要参考。第二,对青少年实施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计划,建立完善统一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根据不同行业不同职业设立各级各类职业资格证书,企业要认可证书的含金量。

2.以职教集团为基础,为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提供有利条件职教集团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牵头开展职业核心能力培训。职教集团中的学校和企业要分别在职业核心能力培训上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企业应该积极提供高职院校学生相应的实践机会,包括帮助学生理解企业文化、职业道德等。对在工作中因职业能力强而表现突出的职工给予相应的奖励,引导即将就业的学生主动提高自身职业核心能力的积极性。而作为学校,应在课程培训上为学生提供最可行的职业能力培训。设立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专门机构,加强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建设研究,进行针对目前学生素质的培训。

3.以“双师型”教师为主要力量,努力搭建职业核心教育发展平台“双师型”教师是促进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发展的主要力量,是做好该项工作的关键。教师自身要增强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努力通过生产企业锻炼、科研单位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实现自身职业核心能力的提高。教师要努力开拓进取,组织学生进行职业核心能力项目训练,包括开展系列校园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另外,与学生共同进行创业项目的尝试,开展各种创业模拟训练,在这些活动中,不断指导学生对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独立处理工作中各种问题的能力,提高就业创业信心和做人品格。

作者:戚晶单位: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第二篇:

一、增加实践性教学比重

首先,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应该加强对各个专业方向实践性教学平台的搭建,为学生提供更多先进的实验型和实习型基地,使学生能够更方便地在学校的实验室进行各种创新型的尝试,更好地提高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其次,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要根据自己学校目前拥有的专业,针对各个专业,加强与各个专业相关企业的联系,让学生了解企业目前普遍用到的技术,如果有可能,可以让学生深入企业,近距离接触企业目前应用的新技术。再次,学校要对学生的实践型课程进行评估,提高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对自己在实践学习中的收获和出现的问题进行分享和探究,提高他们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外活动的合理实施

在课外活动中,学生更注重团队的交流和合作,更注重自我价值的体现,因此,更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一方面,学校组织的各种科技竞赛、专业技能竞赛,能引起学生的表现欲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各式各样的社团,参加社团活动。社团活动的主体是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探讨专业问题,不仅能够提高思维的活跃度,而且能够提高沟通能力、协调合作能力和组织能力,为以后参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学习

知识不能完全靠别人灌输,只能通过自己不断地琢磨和思考,才能渐渐地领悟。学生要养成独立学习的学习观念,在终身学习的道路上,不能过度依赖课堂教学,特别是在以后的工作中,得靠自己反复学习,反复实践。学生只有通过自主学习,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通过思考和创新来解决未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作者:方志中单位: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

一、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从高校层面看,一方面职业核心能力课程设置存在空缺;另一方面职业核心能力师资力量薄弱,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当前我国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走在前列的主要是各大高职院校。本课题组在查阅本校以外的江西省各大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发现,除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就业辅导成为各高校的热门课程外,其他职业核心能力课程,除非是特殊专业需要,几乎很难找到,或者部分课程仅作为素质拓展选修课进行开设,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而在已开设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各大高职院校中,任课教师大多是非专业选派而且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由于各种原因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大多还是以教师理论教授为主,实践教学环节依然薄弱。

(二)家庭方面:存在重特长教育轻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依赖于学校教育而忽视家庭教育一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掀起了全国各大特长培训机构设立的热潮,也让家庭的校外特长教育投资成了家庭支出的重头戏,特别是在城市地区,80%以上的家庭会为孩子投资一项或几项特长培训项目,然而却鲜见有家长会专门去训练孩子的人际沟通、团队合作等职业核心方面的能力。此外,家长陪伴孩子的时间越来越少,把教育孩子的重任转嫁给学校或者培训机构,未担负起应有的家庭教育责任,而教育研究早已证实,家庭教育,特别是早期的家庭教育对子女的性格、观念等的形成影响深远。而遍寻整个教育培训市场,专门针对青少年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训机构鲜有发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家庭对子女这方面培养的投资。

(三)企业作为高校输送人才的主要受益方之一,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专业技能外越来越强调应聘者的职业核心能力。在查阅近几年的招聘简章及对部分企业的访谈中了解到,人际沟通、团队合作、自我管理、英文写作等职业核心能力逐渐成为企业录用求职者的重要考查指标。二是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受益方之一的企业未担负起培养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责任。企业与学校的互动途径主要是校企合作。而当前校企合作又基本上处于学校主动在做、企业被动应付,很少有企业是从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等出发来寻求合作,更没意识到有培养学生的责任和义务,反而存在不少企业只因看中实习生较为廉价的劳动力而提供工作岗位。三是职业核心能力证书在行业企业中的认可度有限,很少有企业会如同认可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会计从业证书等一样认可职业核心能力证书。

(四)从政府层面来看,一方面对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政策的引导及观念的推广力度不够,另一方面职业核心能力管理部门不统一,培训机构及证书的权威性有待提高虽然我国政府最近几年在促进职业能力培养方面出台了一些政策和举措,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职业核心能力培训事业的发展,但与国外一些职业核心能力发展成熟的国家相比,政府在这一块的经费支持力度、政策引导力度以及宣传力度都远远不够。整个社会尚未形成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理念,如被访谈的学生、教师、家长、部分企业人员等都表示对职业核心能力不甚了解,只是具体到某一项技能才会认为确实重要,而实际中也少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我国负责职业核心能力培训和认证的主管部门有两个:一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二是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两个部门各自独立,都有自己的专家团队、培训教材和项目、测评体系和认证制度等,培训认证的主要对象为全国各大高职院校师生以及部分企业员工。管理部门的不统一不仅影响到资源的有效整合,也会使人们对不同部门所发放证书的认可度产生看法,证书的权威价值性继而会受到影响。

二、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各种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职业核心能力理念尚未普教育理念的先进与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成败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离不开整个社会大环境的支持和推进。正是这一理念的未完全普及致使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没有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政府没能提供足够的政策和经费支持、企业未能积极参与培养等,这些基础培育土壤的不够牢固,致使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研究受阻。

(二)高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体系尚未构建高校课程的设置主要根据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学校定位于培养何种能力结构的人才,就会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设置具体的课程,因此,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位置。当前,大多数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中都未明确提出体现职业核心能力的目标培养要求,从而影响此类课程的设置与开设,或者即使开设也未受重视的结果。

(三)缺乏能力标准和有效的评价机制职业核心能力的评价不同于某些兴趣特长或者其他类型的专业课程,培训与不培训可以通过考试等形式测试培训的效果,如通过解题可以检测是否掌握了某一数学原理,通过实际的演练可以考查是否学会了弹钢琴等,而职业核心能力的好坏往往体现在具体的生活或工作实际中,衡量标准的难以确定也是此类培训机构难生存和发展的原因之一。而学校以传统的学业评价为主,不适用于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评价,不能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有效的评价机制有待研究建立。

(四)企业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尚未被激发企业未能充分参与高校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除了一些外在的因素外最主要的可能是利益驱使。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不可能做毫无利益可图的事情。而当前的校企合作模式是校方向企业提供一定的人力资源,企业为高校提供实习基地,学生承担一些简单机械的工作,工作过程中不会对实习生进行详尽实用的职场技能指导和训练,而多数学生也仅仅是在企业过渡性的实习,难以为企业带来明显的效益,企业便缺少这种指导培训学生的积极性和动力。

(五)政府推动职业核心能力建设的政策和机制尚未建立政府作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重要调控方,往往可以通过政策引导来推动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高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的建立、企业参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社会职业核心能力培训部门的建立、职业核心能力证书的权威认证等都有赖于政府各项政策的引导和制度的保障。当前政府关于职业核心能力开发政策和机制建设的缺失或不完善,也是造成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难以得到较大发展的原因之一。

作者:刘叶飙曹思芹万燕单位:南昌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