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和谐社会的社会质量分析

和谐社会的社会质量分析

1社会质量的四个维度

从社会的角度考察社会质量,主要涉及经济保障和社会团结等价值导向和规范,从个体出发,则主要包括人们社会行动的参与程度和能力,各因素在横向纵向上互相联系,构成社会质量的四个维度。第一维度是社会经济保障。指人们赖以生存的经济保障条件及有关制度,包括收入水平、居住条件、就业状况、教育水平、卫生条件等方面。与惯常的经济指标以GDP为主要关注有所不同,社会质量对经济保障的衡量主要通过与社会保障有关的项目来确立相关评价指标。第二维度是社会凝聚,又称为“社会团结”。指具有共享价值与规范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状况,其核心是社会信任状况。社会信任类型分为人际信任和制度信任,信任对象根据不同亲密程度进行划分。社会团结反映人们行为的价值和规范,是社会质量的重要价值追求和组成部分。第三维度是社会融合。主要从社会整合和社会结构体现社会质量,并且包含人们各个层面的社会关系。其目的在于整合人们与社会体系的关系,增加参与到各种社会关系中去的机会,减少社会排斥现象。第四维度是社会赋权。指通过增进社会关系来提高人的社会行动参与机会和程度,考察民众获取各类资讯的积极性和准确性、各类社会权利等等。

2社会质量理论与和谐社会建设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提升“三个自信”水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继续奋斗。实现社会和谐的目标需要加强社会政策研究,有必要从社会质量角度分析当前我国的社会质量现况,研究和谐社会建设。

2.1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引进社会质量研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但发展战略一段时间内一直单向度地追求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有增长无发展”的情况,我国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引入社会质量理论,对于分析社会建设的有关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第一,社会质量研究倡导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同步进行。2004年我国提出“和谐社会”战略目标,就是为了缓解社会矛盾,提高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公平。社会质量理论主张分析研究社会政策,建设民生事业,实现社会福祉,可以给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发展经济和提高保障提供理论帮助。第二,社会质量研究注重社会行动主体间的信任,呼吁社会团结,社会质量倡导的增进社会信任提升社会团结,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关键因素。第三,社会质量研究反对社会阶层划分和地区差别,主张提高民众的社会参与度,减少社会排斥现象。社会融合体现在社会包容程度扩大,社会行动主体发展机会和发展空间增加,人们可以自由表达意志,其意愿有实现的可能性。提高社会体系尤其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包容量,对于增强对各类社会组织、社区和国家的归属感,进而增进社会质量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社会质量理论强调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并行,倡导社会信任和社会团结的理念,关注社会排斥和相对贫困等问题,这些对于用“社会质量”眼光看待和谐社会建设,加强对民生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2社会质量研究的政策导向

展开社会质量研究并不只是意在通过社会调查和系列指标来描述社会质量状况,其落脚点是在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如何增进社会质量。为此,首先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制定和执行社会政策,提高社会经济保障水平确保公民发展。另一方面,还要加强针对特殊困难群体的社会干预,促进实现社会公正和社会团结。社会质量是发端于欧洲社会的理论,具有自身独特的背景和发展历程,但在与和谐社会相关概念上存在内在的联系,进而为后者相关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社会质量理论反对将经济建设视为唯一重点,主张进行全面社会建设,这与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观不谋而合,有利于增进和谐社会建设水平。社会质量作为一种理论分析工具,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分析社会政策,纠正“经济指标硬,社会指标软”、“重经济发展,请社会发展”等现象,实现“两条腿走路”。它强调社会生活、民生问题和社会参与,给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新的观看视角。

3结语

在对社会质量的引进和发展该理论过程中要注意结合本国国情,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国家的理念。我国的自身实际是,不仅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还要解决人口发展过快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持续地关注民生、追求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建设和科学发展,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研究社会质量首先要尊重已有的欧洲社会质量研究成果。社会质量理论以“可持续的福利社会”这一目标作为发展前景,为人们探索如何满足人们的福利需求开辟了新路子。第二,研究社会质量最终是为了更好地分析我国当前的社会政策,促进社会和谐。在理论上,社会质量理论所倡导的社会和谐的视角,为我们研究如何界定和建设和谐社会问题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理论分析工具,有益于我们展开对和谐社会的讨论。第三,研究社会质量要坚持“人”的主体性地位,重视人的发展。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第四,研究社会质量要结合“大福利”构想,以保障民生为目的。要从多方面加大社会福利的支持力度,逐步实现从“小福利”向“大福利”观念的转变,在各项政策中寻求平衡,在动态进程中体现社会公平,真正实现让劳动人民免于饥饿和疾病的恐惧。第五,坚持用唯物史观实事求是的精髓看待社会质量理论,社会质量理论要与社会其他方面的研究平行,研究本国传统文化并结合中国自身实际,不可盲目照搬照抄欧洲有关经验。同志在《念奴娇•昆仑》写道:“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用浪漫主义的风格表达了中国人民渴望社会和谐,共建太平世界的博大情怀和磅礴气势。现在看来,借鉴欧洲的理论和经验,借他山之“玉”以攻己山之“石”,国际社会逐渐重视社会质量的研究,对于促进社会参与,实现社会公平、保护生态环境和制定公共政策,研究本国和谐社会建设发展重大问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作者:黄海燕单位: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