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探析和谐社会下的公示语

探析和谐社会下的公示语

一、基于顺应理论框架的公示语生成机制

(一)顺应理论概述

从宏观上来讲,它是从认知、社会、文化等方面对语言使用现象进行综合观察,揭示出语言运用的实质的;从微观上看,它包括在语言结构所有层次上对语言的选择与顺应作全面细致的考察。总的来讲,Verschueren认为,语言使用是由于受适应语境,满足交际需求的内动力的驱使而不断作出选择的过程。语言使用者之所以在语言各个层面作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基于语言的三个特征: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这三个特征以顺应性为核心,以变异性和商讨性为基础,相互之间彼此依存、密不可分。其中变异性和商讨性为语言的选择和变化提供了可能性和方式,它可以具体表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语音层面、形态层面、词汇层面、语义层面和语用层面。Verschueren还认为语言顺应是指语言顺应语境,语境包括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语言语境指通常意义的上下文语境,交际语境包括言语参与者及其交际双方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等因素。由于公示语语言字数不多、内容简短,较少牵涉到语言语境,公示语语言选择变化所要适应的语境主要为交际语境。

(二)顺应理论:交际语境与公示语研究的结合

公示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发挥着强大的指示、提示、限制、禁止等功能。由于公示语语言的高度直接性,公示语制定者在语言选择上必须高度重视语言形式和交际策略,在很多语言可选范围内,动态地协商地进行语言选择,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交际语境。公示语适应的交际语境具体包括参与者、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参与者除了公示语的制定者,还包括公示语的释话人即公示语所指示、提示、限制、强制的对象。公示语不同于面对面的交际,它的交际不是即时的。公示语的制定者首先要假定释话人是谁,只有适应释话人的心理世界,才能更好地实现交际任务与目的。一般来讲,指示、提示类公示语的释话人是广大的有需求的民众,释话人巨大的数量就决定了公示语应采用正式体。限制尤其是强制类公示语的释话人是易于违反社会道德、公共安全与秩序的受众,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这部分受众数量的递减趋势直接影响了公示语语言策略的运用。公示语所要适应的心理世界指交际双方的心智交流,既包括发话人的心理世界,又包括发话人对释话人的心理世界的猜想与假设。公示语语言的选择不仅反映了发话人的心理世界,更要适应对释话人心理世界的构想。正如前面所提及的公示语不同于即时的日常交流,公示语制定的当下并没有真正的释话人参与进来进行交谈。公示语制定者必须在头脑中构建虚拟释话人。为了尽可能地接近虚拟释话人的实际情况,释话人个性特征、情感投入、信念系统、愿望、欲望、动机和意图等都要考虑进来[3]。这也意味着公示语语言的选择必须激活或动态适应公示语制定者和公示语受众的认知和情感成分。原则上说,公示语要适应的社会因素的范围是无限的,但社会场景或公共制度是适应的决定因素。社会场景和公共制度为公示语界定权位,使得公示语制定者能够居高临下地提供建议和咨询,尤其是在禁止类公示语中可以下命令、搞批判、作指示、作允诺。公示语语言的选择取决于诸多社会因素,比如本土本地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公示语制定者和公众之间的从属与权位或者权威与亲和关系。公示语所要适应的物理世界包括言语的物质条件和发话人与释话人在物理世界中的时空位置。比如高速路上的公示语指示牌大多采用符号或数字,这一点充分考虑到了发话人与释话人的空间距离和车行速度,使公示语标志牌的设计完全适应变化的物理世界,即越来越多的高速路和高速行驶,同时迎合司机们的需求,即在高速行驶下符号和数字更容易被司机们观察和接受,成功地实现交际行为。

(三)顺应理论对公示语研究的启示

顺应理论的出发点是语用综观论,其核心是顺应论。该语用理论不在于利用语言资源诸如语音、音位、形态、句法等,而在于提供语用视角,引导我们对语言现象作更深入更细致的观察。通过以上分析,综观顺应理论为公示语研究所带来的启示是:(1)语言顺应论为公示语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2)语言变异性和商讨性所呈现的语言各个层面的选择和变化为公示语指明了研究的对象和范围;(3)语言顺应论的语境动态顺应为公示语研究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我们可以用顺应理论为公示语交际构建一个理论框架,从而解释公示语的语言现象,阐释公示语语言的生成机制。首先,公示语制定者为了满足交际需求,基于语言使用的基本特征即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进行语言各个层面的选择;其次,语言的选择目的是为了适应语境的相关成分,即参与者、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再次,这种适应是一种动态的适应过程,通过语言形式的选择、变化和语言策略和技巧的运用,公示语语言与语境相互影响及适应,实现交际需求的公示语最终产生。

二、基于顺应理论的公示语语料分析及阐释

笔者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和精力,通过实地调研、文献研究,以及系统收集整理大中型城市诸如北京、广州、郑州等住宅小区、街道公园、高等院校、企事业行政单位等公众场所的公示语语料,并通过这些翔实而丰富的语料揭示出公示语的现状及发展变化。如上节所述,研究公示语行之有效的途径是通过考察公示语在各个语言层面所体现的变异性和商讨性,来探讨公示语语言如何动态顺应语境,成功实现交际,从而确保公示语语言的适当性和顺应性。下面笔者结合典型语料,理论阐析公示语语言所体现的变异性和商讨性以及公示语语言的语境动态顺应。

(一)公示语语言的变异性和商讨性

一般来讲,以往的公示语研究属于静态研究,研究集中体现公示语的文体特点:在形态层面上,公示语语言正式严谨,频繁使用大量名词、词组和短语;在句法层面上,公示语语言一般只采用现在时态,主语多省略,多用陈述句、祈使句。感叹句和反问句使用频率很低,语言不追求形象化,一般不用修辞手段。Verschueren语用综观论为公示语研究提供了全面客观的观察视角,密切关注公示语语言层面所体现的变异性和商讨性,使得公示语研究从静态走向动态。公示语的语言选择不是机械地按照规则,或固定地按照形式—功能关系进行的,而是在高度灵活的语用原则和语用策略的基础上完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公示语也在悄悄地经历着不同于常规的变异,语气上不像过去那样直接强硬,内容也渐显人性温存一面,而且语言表现形式呈现多样化、人本化和修辞化的趋势。尤其是在限制类和禁止类公示语的制定上,公示语策划者在语言运用乃至标牌设计上都更加注重文化涵养和人们的精神追求,十分讲究语言策略,关注言语交际行为的实际结果。下面展示的是郑州某住宅小区的公示牌,无论是公示牌的外观设计还是公示语语言的选择均独具匠心,打破了原来公示语的常态僵硬格式,使它融入美好的小区环境中,给人感官及心灵带来美的教育和享受。

(二)公示语语言的语境动态顺应

Verschueren认为语言各个层面的选择和变化属于言语交际的语言因素,交际语境属于非语言因素。作为语用研究的常用参数,两者相互影响,动态平衡。公示语语言的语境动态顺应意指管理者或公示语的制定者根据所处的语境关系(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与公示语语言所体现的变异性和商讨性紧密结合,使得公示语的语言选择与交际语境相互影响,动态顺应。

第一,公示语与物理世界动态顺应。双语翻译、图形标志在公示语尤其在指示类公示语中频繁出现。双语翻译及图形的出现适应了变化着的物理世界即客观物质条件。全国各地也随着对外游客的激增,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汉英双语公示语;同时随着高速公路的迅猛发展,城市交通的日益拥挤,公示语尤其是交通标志语也日益统一规范并同世界接轨,采用国家更新的规范标准以及国际惯用的符号、数字和图形,来迅速、简洁、高效地传递必要信息,方便人们理解和接受。早在1986年我国便制定了首部《城市公共交通标志》国家标准,限于当时的客观条件,其中仅有一般标志和安全标志16个,而且符号的设计相对抽象,不易被接受。但在2008年新版中专家参考了东京奥运会、汉城奥运会、欧美城市等交通标志,新增48个标志,删除旧标志5个,新生事物诸如“无人售票”“投币乘车”“刷卡乘车”“IC卡充值站”都出现在新标准中,充分体现了国家公示语标准与时代同步,与世界接轨[5]。在商场、宾馆、旅游景区等服务领域,为了更加高效地为不断增长的游客、顾客服务,公示语往往采用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或图形结合的方式,形式直接,内容老少易懂,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中国社会已经进入图文时代。

第二,公示语与社交世界动态顺应。公示语语言随场景的变化而变化,语言形式与内容不再简单划一,越来越多地采用含蓄间接的表达方式来实现公示语禁止限制的功能。诸如从命令式“禁止吸烟”到请求式“请勿吸烟”再到添加说理成分或修辞成分“为了您和他人的身体健康,请勿吸烟”“告别烟雾一身轻”。命令式适应权位人际关系,而请求式或说理式采用礼貌原则,维护亲和人际关系。严肃的社会场景例如涉及生命安全的高楼平台和库房重地,赋予发话人至高无上的权力,他可以采用直接口气下达诸如“仓库重地,禁止烟火”的禁令。而在一些日常的社会场景中,发话人转变思想观念,树立管理者公平民主的服务意识,不再居高临下地发号施令,而是采用礼貌原则维护释话人的面子,同一内容的公示语语言根据变化的社会场景采用不同的表达方法。对比新旧版本的《城市公共交通标志》国家标准,这一显著变化可以得到印证。老标准只有一个“严禁吸烟”标志,属于强制性的,新标准则将其分为“请勿吸烟”和“禁止吸烟”两种符号:前者是劝导性的,可以设置在车厢等处;后者是强制性的,应安置在容易引起严重危险的机器或机舱附近。公示语语言以从直接到间接的连续变化适应变化了的社交世界即社会场景的多样性。

第三,公示语与心理世界动态顺应。公示语的语言设计针对适合的场合,运用修辞打破公示语语言固有的语言模式,内容清新,形式活泼,与公示语的释话人进行人际互动和情感交流。河南某高校学生就餐处悬挂的公示语“食无语,食无余”运用古诗词的形式来激发人类内心深处对美德的认同,相信此类的公示语远比“请节约粮食,浪费可耻”更能在文明和谐的社会中起到规劝警醒的作用。同时采用谐音、比拟、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段,可以改变公示语语言单一的陈述和祈使带给人的严谨感觉,使语言优美自然,充满生机与活力,诸如“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除了微笑,什么也别带走”“脚下留青”“来也匆匆,去也冲冲”“别碰我,我怕羞”“谁说我的眼泪你无所谓,请节约用水”等。在公示语语言中添加的情感及美感信息能够有效地传达出管理者的情感;通过形象来调节话语风格,能使话语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充分考虑到释话人的认知和情感需求,能适应释话人的心理世界,摆脱单纯的陈述和祈使带来的严谨和督促感觉;使用策略性的语言,能激荡并升华释话人内心的美感,使其自发地响应号召,从而更完美地实现公示语的要求及规劝目的。

公示语制定者或管理者基于公示语语言的变异性和商讨性所作出的语言选择及语言变化顺应了不断发展变化的交际语境,即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公示语语言的动态顺应变化充分体现了一个地方、一个国家的文明和民主程度,和谐美好的生活状态,以及博大开放的胸襟和姿态。

三、结语

公示语作为社会用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社会的软环境,是反映社会文明程度的关键窗口。鉴于它广泛应用于各种社会公众场合,传播性强,牵涉面广,影响人数多,认真研究公示语的实际运用情况,理论分析公示语语言现状的生成机制,对于正确地规范使用公示语、创造文明健康的大众生态环境意义重大。

作者:靳亚铭单位:河南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