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地方高校转型期大学生就业价值观问题探索

地方高校转型期大学生就业价值观问题探索

【摘要】大学生是我国的人才资源,是我国未来经济建设,国家昌盛的重要保障,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和研究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准确引导好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在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期深入探讨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存在的问题,以便有效地进行改革,引导大学生树立是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构建多元化的就业体系。

【关键词】地方高校;转型期;就业价值观;职业规划

引言

由于高校的扩招,目前社会上有庞大的毕业生队伍,除了中专生,高中生外就是大学毕业生了,而今天的大学生毕业生面对的是各种不同的行业,而不再像早年的大学生是精英化教育,分配入“铁饭碗”了。这么多的毕业生同时涌入社会,这必然会引发一个就业困难的问题。特别是2008年中国经历了金融危机和2010年的通货膨胀,让大学生们似乎求职路更艰难。因为很多企业因此倒闭,失业率增高,政府与此同时又提倡精简机构人员,事业单位改革,下岗分流,公司制改革。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到,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是如此之大,在这种形势下,政府以及高校如何转变观念,如何做好就业指导和研究工作,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困难问题,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是关系到中国未来的重要事情。但值得一说的是,就业困难不是高等学历的需求已经饱和,而是我国的目前就业对接不合理,大学生就业观念未能正确转型的时期,因为按照欧美的学历比例统计,我国具有大学教育学历的人口只有百分之五,是非常低的,甚至低于菲律宾和泰国。更不用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提并论了,所以目前的就业困难,并不是对大学生需要的饱和。人才是国家建设的未来需要,大学生更是国家不可缺少的宝贵人才资源,他们年轻有朝气,有精力是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伟大复兴的主力军。所以,当前的传统就业模式早已经不符合现实需要,应用型高校的转型就是要转变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力求多途径多元化构建就业体系,即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转型,探索出适合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新模式,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一、就业价值观概述

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是指在大学期间,对未来职业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倾向性态度,这个态度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个人追求和评价。价值观对大学生未来人生路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因为当前社会人才多,竞争激烈,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要有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才能更好的指导自己走好人生路。这关系着个人的未来,也关系着祖国的未来。

二、地方高校转型期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看,当今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还是比较务实和理性的,但是与此同时,还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就业问题:

(一)不愿意下基层,社会责任感差

由于功利化和务实化的就业价值观现状,导致部分大学生在就业时明显的受到经济利益影响,人生价值观发生倾斜,换个说法就是服务社会的意识较差,不愿意到基层去,不愿意干脏活累活,甚至会把职业分为三六九等,有贵贱之分而忽视了国家和集体利益的需要,只有少数人愿意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去,即使国家这几年有很多政策鼓励,比如特岗,大学生村官,在选择的时候,大学生们还是会选择地域好一点的地方,待遇高一些的,而不是从当地需要而积极去为人民服务。在进行利益权衡时更倾向于考虑个人价值,这种就业价值观明显缺乏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家乡一栋房”这句话正反映了大学毕业生们挤破头都要留在发达城市,当蚁族,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够实现理想和抱负。而基层和农村又缺乏人才,当有的基层单位需要高层次人才时,往往高薪也不一定能引进人才。

(二)缺乏人生职业生涯规划

虽然高校在新生入学的时候都告诉大学生们就业如何严峻,需要自己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但往往部分人听过后就每天随波逐流,没有真正很好的进行自己的职业规划,也没有付诸实施。因为从没有细想未来想做什么,自己这四年要如何做,短期和长期目标如何实现,没有对自己性格和能力进行准确分析,进而逐步修改就业目标实现过程。具调查,有百分之三十左右的大学生把就业标准仅仅是当做一份工作,一种谋生的手段,没人建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社会价值,个人成长对社会,对国家的重要作用,只考虑眼前福利,薪酬水平,因而对自我的职业兴趣、能力和职业的发展前景、个人性格等综合因素不考虑,则不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三)为人处世欠缺,诚信意识差

现在有部分大学生跳槽率极高,有的才毕业两年就换了几个单位,这种“骑驴找马”的态度正反映了大学生缺乏诚信意识,就业价值观不正确,就业思想不稳定。还有的大学生在就业应聘材料中弄虚作假,例如:把自己写成学生会主席,得过诸多奖项,修改考试成绩等,就业单位一旦查实,就明显说明这个毕业生诚信极差了。这些都是大学生们在形成价值价值观时需要转变的,因为这样不仅影响的是个人,更是学校的名誉和师弟师妹的未来就业。

(四)自视过高,精英意识过于浓厚

部分大学生比自己抬得过高,认为在社会群体中学历比较高,内心有很高的职业理想,但当遇到现实时,却发现现实很骨感。一些单位想要他们时,他们嫌单位不好,当自己想考进某福利较好的单位时,单位又需要更优秀的人才。由于这些因素,往往选来选取都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毕业一两年都没有就业的有一大批人。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意思到现实的人才济济,竞争激烈程度,今天的高等教育已经由昔日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大学生们已经早就失去了天之骄子的光环,而且有高学历的人不一定就是高修养高素质的人。

三、地方高校转型期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对策

(一)大学生个人自我调整

政府、社会和高校都要重视大学生的就业观树立问题,积极帮助他们形成科学就业观,当然首要的是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外因和内因要共同作用才能起到最好的效果。为此,大学生们要做好以下几点: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不怕下基层,不怕去艰苦的地方工作,要有敢于做,敢于奉献的精神,虽然发达地区能给毕业生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但是毕竟岗位数量是有限的,而在农村和西部落后地方对人才是求贤若渴的,大学生们可以为他们服务,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的同时为社会服务。所以无论是国家,社会的人民的需要还是自身的发展需要,都应该到基层去,磨练自己,壮大自己。要考虑长远发展。不要都挤到大城市,不需要只看专业和城市,应该变成通才,不仅有专业知识,也要能做其他工作。先就业再择业是最应该深刻认识的观点。当代大学生刚毕业时,因为一下子涌入社会的毕业人数非常多,在这个时候能找到一份工作就不错了,这份工作对于人生来说是增长工作经验和积累人脉的第一步,当有了基础后,才有条件去跟公司谈成长,这是一个个人职业成长的必经之路。还有,现在是商业社会,创业出英雄的例子不乏,大学生们正是青春年少,精力和能力正足之时,要勇于创业,善于发现商机,把我机遇,挑战自己。其次,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学生要根据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长,积极主动采取行动,做好专业规划和个人发展计划。当然这需要逐步落实,要对自我进行准确分析评价,还要清楚分析当前社会人才需求结构,不可盲目跟风。接着在具体的制定短期和长期的职业发展目标,每一步怎样实现都写明,职业目标需要什么素质,自己怎么逐步实现。在专业知识扎实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了团队合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不可闭门造车,因为单位在招聘时,需要一进单位就能用,用就好用的人才,这就需要在大学期间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协调组织能力,还需较强的动手能力。总之,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后,在四年大学生学习过程中,还需根据当时社会需求不断调整和完善自身的职业规划,一定认真实施。再次,要做事先学会做人。这说的是要有诚信的职业道德意识,“人无信不立”,大学生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而要树立诚实守信的意识,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尊重和成功。现在招聘单位在看人时,首先看的是人品,所以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要做的首先是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可乱跳槽,泄露单位商业机密,随意毁约等不道德的做法不可行。

(二)高校要做好全方位引导

高校承担着全方位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机构,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主要任务。转型期高校更要注重通过做讲座,把思想政治教育课中就业价值观形成作为重要一章节讲解,把就业价值观通过课程,通过实践慢慢渗透到他们思想中。比如可以带他们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带学生到成功企业家的公司参观,请往届校友回校做就业教育讲座,带学生到农村参加社会实践等活动,逐步形成一个良好的并就业观教育氛围。在每年开学新生教育和毕业动员工作,都要进行就业观的指导。因为刚入学的新生对一切都比较迷茫,不知道如何适应校园生活,如何学习,毕业生也是一样,马上就入社会了,很是焦虑,很害怕未来如何适应工作,所以有必要多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果有一些学生出现极端情绪,还必须做一对一进行就业心理咨询,由此不断加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适应能力,转变就业观偏差解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促使逐步形成科学、合理、健康的就业观念。

(三)国家要做好就业扶持政策

国家是大政方针的制定和决策者,所以大学生的就业出路问题,还需要国家通过政策上的扶持,拓宽他们的就业渠道。比如通过人事改革,公开公平招聘制度,创业基金的支持,就业技术的培训支持等,帮助大学生扫除就业路上的诸多障碍,从而为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另外,国家对用人单位方面也要规范他们的行为,不能有职业、性别、年龄的歧视,有的用人单位也要改变不合理的用人观,不能只要211或985高校毕业的学生,有的单位不可以片面强调学历,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参考文献】

[1]杨小劲.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及其调适方法[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

[2]邢立娜,白映晖.影响大学生就业观的环境分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

作者:张勉 靳闯 单位:玉林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