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论文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论文

一、新疆地区大学生就业背景

随着新疆地区工业的蓬勃发展,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更是旺盛。甚至出现了一些比较好的企业都“吃不饱”的情况,然而,少数民族学生就业处境却显得有些尴尬。随着国家对新疆投资的增大,各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但是问及是否考虑招录少数民族毕业生的时候,招聘单位却面露难色。近几年,新疆毕业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数基本稳定,但是每年的一次性就业率统计却有下降趋势。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只能回到家乡所在地等待当地的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的招考,一些非师范专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或者通过“特岗考试”进入中小学当老师,与师范专业毕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竞争。这是一个很矛盾的现象。很多用人单位都希望招收新疆本地生源的学生,主要是希望通过对本地学生的培养获得稳定的企业员工,但是为何作为本地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毕业生却很少有人问津?这一现象不仅让更给学校和政府感到困惑,给少数民族学生及其家长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压力。民汉学生之间就业差距的扩大也给社会的稳定发展造成一定的隐患。因此,解决这一问题不仅关系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出路问题,同样也关系着就业公平与新疆地区的协调发展问题。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困境及成因

(一)环境相对封闭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无论是经济的发展,还是教育的发展,相对于内地而言,仍然处在一个比较落后的状态。新疆的高等教育发展缓慢,特别是南疆三地州,发展高等教育的困难相当大。在新疆,尤其是南疆的少数民族家庭中,存在深厚的宗教传统,对孩子的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新疆解放前,以至解放后的一段时间,新疆尤其是南疆地区,维吾尔族人民还有送孩子去经文学校学习的习惯,还要求在公立学校开设经文课程。这样宗教的教义不仅作为一种宗教信仰,更渗透到教育当中,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不加以正确引导,必将是根深蒂固的。对这种宗教教义的认同在一定程度,甚至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给这些少数民族大学生接受新的,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造成阻碍。这样不仅为西方反华势力与境内外“东突”分裂势力提供了渗透的土壤,同时也为新疆高等教育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与此同时,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毕业之后就业前景不佳,对学校和社会产生不满,很容易受人蛊惑,做出对自己、对社会不负责任的事情。这是他们就业所面临的一个大的、共同的环境。

(二)语言交流存在障碍新疆经过长期的多民族杂居,到今天已形成了以普通话和维语为主的多民族语言共存的语言环境。而且在民族内部,民族语言仍然是绝对的主流。普通话是我国的官方语言,熟练的运用普通话进行交流是所有用人单位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要求,工科少数民族大学生要在应聘中脱颖而就必须要能够熟练的运用普通话进行听说读写。新疆高校一直都在不遗余力的推进双语教育,而且在他们的毕业条件中明确了普通话水平的过级要求。但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尤其是南疆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长期生活在单一的语言环境中,因此学习普通话难度很大。而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普通话的重点在于考试,是否能够在毕业的时候达到毕业条件,忽视了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毕业时达到MHK8级及以上的同学中,依然不能流利使用普通话沟通的同学在六成以上。培养学生,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如果学习语言不能用来交流,自然也就难以被企业所接纳。

(三)就业观念落后抛开客观条件的限制因素,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存在的问题也制约着他们的就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强烈的地缘观念,狭隘的就业意识。由于生活习俗的不同,语言障碍的存在,让很多从小到大生长在新疆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形成了强烈的地缘观念。这部分学生对新疆以外的世界不甚了解,更谈不上去疆外谋求自己的事业。当别人积极规划着自己在远方的宏伟蓝图时,这部分同学只在一隅苦苦寻求着一个饭碗。新疆虽大,毕竟只是广阔天地的一部分。只是将自己囿于这个圈子里,总归失去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与强烈的地缘观念并存的另一个问题,是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意识狭隘,不能与时俱进。由于新疆的工作和生活节奏比内地要慢,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民族学生往往也偏向于比较稳定的工作,公务员岗位依然是他们的首选。然而,近年来大学生越来越多,社会工作岗位需求却基本保持稳定,就必然导致大学生初次就业岗位下移,“稳定”的工作愈发难寻。如果不能积极主动地适应这一变化,仍然固守着自己既定的过高就业预期,其结果不言而喻。尤其是近两年,国家实行县级以下的特岗教师的招聘,很多工科少数民族大学生回到家乡后,都去乡、村担任教师工作,这就失去了本身的专业,违背了我们培养各种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初衷。

(四)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尚待完善大学不应仅仅教授学生专业知识,还应做好相应的就业指导工作。很多大学都设有就业指导中心,并开设了相关的课程指导学生就业。但是,在指导方式过于粗放,缺少针对性。且往往停留在就业形势的一般性介绍,而对于具体如何结合专业和自身实际提高能力则显得乏力。少数民族大学生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不能切合他们的特点进行分析,而仅仅停留在这样一个泛泛的层面上进行指导,那么结果自然难尽人意,那就更不要说针对工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了。缺乏了指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也就更觉吃力。

(五)用人单位存在偏见由于少数民族地区教学资源有限,加之很大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中存在语言障碍,他们的学习难度更大,成绩往往不及汉族学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很多用人单位产生偏见,认为少数民族的学生难以胜任其工作。近几年,从内地到新疆投资的单位很多,然而这部分单位往往因为不了解新疆的实际情况,因此提出了和内地招聘同样的条件,比如,在内地高校招聘要求英语四级,然而新疆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他们的要求是MHK的级别,而非CET的级别,从而造成无法录用少数民族学生的情况。这在无形之中加大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难度。

三、破解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对策及建议

如上所言,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困境是多种因素综合在一起所产生的结果。然而,新疆近几年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是紧迫的,然而从新疆各高校就业的形势来看,培养出来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却是如此的不容乐观。想要破解这一难题,需要政府,高校,学生自身以及用人单位一起努力。在政府层面,应该继续完善相关的政策,财政向教育倾斜,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从义务教育的全覆盖做起,进一步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工作。从根基上强化少数民族学生的能力,逐步将其整体能力提升到一个更加理想的水平。新疆地区的高校,应该结合新疆的社会经济发展特点,更有针对性的开设专业,向学生传授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知识和技能。逐步配置更加专业的师资力量,更加注重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引导和就业指导工作,务求实效。通过更专业,更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拆掉就业意识上存在的藩篱。此外,学校在教育的过程中,应把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摆在工作的突出位置。这将对学生毕业后面向社会,立足岗位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用人单位的态度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状况起着直接的作用。企业想更好地发展,吸引人才是关键。这就要求企业能够以长远眼光来审视求职的毕业生。进入疆内企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往往比汉族学生更稳定,不易流失。这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用人单位的新人培训成本,提高工作的连续性,更利于做出成果,增加效益。若招聘单位可以明智地摒除偏见,不拘一格降人才,将会在成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同时成就自己的单位,实现共赢。除去外部因素,最关键的还在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在观念上,要正视自己学习基础的薄弱,但不能事事以此为借口,让放任自流成为常态。同时还要奋发图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多参加校内外组织的科技创新大赛,提高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为就业增加砝码。不仅如此,还要积极同周围老师同学交流,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并及时更新自己的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为成功求职打下良好基础。有了这些努力,相信必将会为解除少数民族工科大学生就业困境发挥良好的作用。

作者:翁传洁单位:新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