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我国粮食生产环节减损问题分析

我国粮食生产环节减损问题分析

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关键,在于增加粮食的有效产量。主要途径有二:一是增加产前投入,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单产水平;二是减少粮食在生产、流通及消费领域中的损失与浪费。中国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以生产为主来保证粮食安全,是我国政府的现实选择。长期以来,我们抓粮食增产偏重于前一途径,忽视了后者。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受土地减少、水资源缺乏、农业要素流失、化肥效用降低等因素的制约,提高粮食单产的难度将越来越大,“十一五”期间我国粮食单产年均增长仅为1.38%。减损是另一种形式的增产。要在有限的生产条件下,实现粮食的持续增收,必须双管齐下,增产减损两手抓。

一、粮食生产环节损失概述

粮食从生产到消费,各环各节都存在或多或少的损失和浪费。其中在生产环节造成的损失,可分为两类:一是因生产能力不足所导致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浪费。即支持粮食生产的土地、水、农用生产资料,粮食生产主体的劳动力消耗与粮食的产出效能存在偏差,导致投入浪费。二是生产成果的损失,即在播种、生长、收割过程中,因自然灾害、气候、病虫害、种植技术、收割方式等的影响,粮食应产量与实际产量之间存在偏差,造成的粮食减产损失。

二、我国粮食生产损失现状分析

1.生产投入较大,资源利用效益偏低

当前,我国粮食生产领域存在着消耗大、资源利用效益偏低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耕地粮食生产能力开发程度尚不足。耕地是粮食生产的自然载体。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是指粮食作物所能达到的最高产量,而粮食产量可理解为耕地的现实粮食生产力。据统计,2004年,全国耕地的粮食总生产能力为9.20亿吨,而近三年的实际平均总产为4.52亿吨;全国耕地粮食平均单产能力为11349.21千克/公顷,而近3年粮食的实际平均单产为5581.50千克/公顷,单位面积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开发率为0.49,开发程度不足50%。二是灌溉水有效利用率较低。当前,当前我国农业灌溉仍以大水漫灌方式为主,高效灌溉设施和技术尚未在农村普及,农业用水利用效率整体较低,远不及以色列、南非、埃及等先进国家。据统计,2010年全国有效灌溉面积上的节灌率仅为41%;单方水粮食生产率不足1.2千克,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灌溉水利用率70%~80%,单方水粮食生产率2千克以上的水平。大量的水资源在农业生产中被白白浪费。三是粮食劳动生产率低。2001年,我国农业劳动力人均生产谷物783千克,仅为美国的7%、英国的20%、日本的18%,不仅远低于先进国家,就本国来说,也仅为工业劳动生产率的16%。每斤粮食内含的必要劳动投入量居于世界最高国家之列。此外,还存在种子发芽率不高、盲目使用农药和乱用农药、化肥过量施用等问题,农用生产资料消耗偏大。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加强可利用水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减少人力、物资消耗,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更多的生产,对实现粮食增产具有重要意义。

2.受各种因素影响,粮食实际产量减少

一是受自然条件影响。除播种面积减少导致的绝对减产外,自然灾害和病虫害是造成粮食减产的重要原因。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气象灾害呈明显上升趋势。据分析,过去30年我国粮食增产中各因素的贡献,气候变化一项为-2%。农作物病虫害呈多发重发态势,因防控能力不足每年造成粮食损失近500亿斤、经济作物损失350多亿斤。全年因灾(包括水旱灾、风雹灾、霜冻、病虫害)减产的比例占全国粮食比例的15%左右。二是受生产水平影响。粮食产量形成因素的60%源自栽培技术。在粮食生产过程中,不同的播期、播量、播种方式、播种深度、施肥水平等都会影响最终产量。在粮食生产上很多常规性的栽培技术至今仍未被广大农民广泛应用。引种不当、播种方法欠妥、田间管理滞后,管理粗放等问题导致了种植效益不高,粮食实际产量比应产量低等情况。

三、减少粮食生产环节损失的对策建议

要有效减少粮食生产环节损失,必须加大投入,从改进生产技术、加强生产管理、提供生产支持、提升生产者素质等方面着手,逐年降低粮食生产减损率。

1.努力提升水土资源利用效益

保证粮食产量可持续增长,资源节约是核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关键。只有发挥有限资源的最大生产潜力,才能获取农业生产的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一是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率。实行分区增产减损,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合理调整粮食作物种植结构,逐步压缩耗水量大、经济效益低的作物种植面积。改良耕作制度,增加复种指数,合理施肥。大力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抓好中低产田改造,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加强生态治理与建设,保护土地利用环境,发展生物技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二是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加强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田间节水、喷微灌和薄露灌溉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水有效利用率和节水技术贡献率,实现适时适量的“精细灌溉”。

2.积极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目前,中国农业依靠自然资源高投入的潜力已经很小,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只有依靠提高单位资源的产出效率,而提高生产效率的根本在于提高科技水平。一是增加农业科研投资。把农业科研确定为国家财政预算优先倾斜部门,将农业科研经费相当于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从不足0.1%提高到发展中国家现有的平均水平0.26%甚至更高。二是构建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大种子研发和培育投入,大力推广种子精选包衣和精量半精量播种栽培技术。推广良种工程,特别是耐密和适合套种、机收的品种,完善良种培育、引进、推广体系,提高品质育种和良种覆盖水平;推广科学配方施肥技术,实行平衡施肥,提高化肥的有效利用率;加大高质高效农机、农具的研发力度,提高农业规模化生产水平,推广适时机械收获和产地烘干等先进实用技术,减少生产浪费与损失。

3.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体系

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减少因灾造成的粮食生产损失:一是加强防洪抗旱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和管理,提高江河防洪能力。加快涝区的排涝建设,提高农田防洪除涝标准。加强旱情监测网络、干旱预警和抗旱水源调度系统建设。二是加强重大病虫害防控。继续实施植物保护工程,建设四级植保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站建设,完善应急防控物资储备,构建有效的监测和防控体系。加强实时调度,推进联防联控、统防统治,提高突发性、暴发性、流行性和迁飞性有害生物应急防控和扑灭能力。加强农药生产监管,大力推广无害化治理技术、低量高效施药技术,提高农药利用率,切实减少病虫害造成的粮食生产损失。三是加强农业气象监测。以粮食生产核心区和非主产区产粮大县为重点,完善农业气象监测站网,提升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能力。加强农业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与评估、农作物病虫害气象条件预报等工作,开展农业气象跟踪和技术咨询服务,提高农业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加强人工增雨和防雹能力建设,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及保障能力。

4.加大扶持、调研力度

一是强化粮食生产减损政策保障。现在我们国家已认识到粮食产后损耗的严重性,将产后减损提到重要地位。从2007年起,国家粮食局、发改委开始实施农村粮食产后减损安全保障工程,通过提供财政补贴,改善粮食储存设施,降低粮食产后损失。而粮食生产领域的减损工作,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指导政策出台。我们应尽早出台的相关政策和实施意见,指导实施粮食生产减损工程,明确生产过程中对浪费的控制方式或手段,明确减损责任。二是加大粮食生产减损财政投入。完善补贴办法,设立粮食生产减损专项基金,促进减损增供。三是建立健全粮食生产减损统计制度。加强对粮食生产领域的动态信息监测,开展粮食生产减损抽样调查,不断改进统计调查方法和手段,实行粮食生产综合信息制度,切实摸清粮食生产损耗底细。

5.提高粮食生产主体素质

劳动力是生产力当中最活跃的因素。农户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主体,农户的生产能力直接影响着粮食生产能力的实现程度。要想有效减少粮食生产损耗,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必须实施劳动者素质提升工程,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其减损意识、安全用药意识,提升其生产技能和水平,从而获得粮食生产的最佳劳动生产率。

作者:鄢敏 单位:农业部机关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