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业粮食生产特征研究

农业粮食生产特征研究

棉花生产效益低、劳动强度大状况亟待改变

近几年,地区棉花种植面积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农民的种棉意愿已逐渐减退,越来越多的棉农有弃棉种粮的想法。

调查发现,农民弃棉种粮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收益不高。棉花生产成本主要是种子、肥料、药剂等投入,其中肥料和打药成本较高。一般施两次肥,以2012年的肥料价格每袋190元,共380元。打药是自4月出苗后就开始,至9月中下旬收获前结束,一般需打药十五六次,以2012年的药品价格,一次喷药需17元/亩,总计260元左右。加上其他费用,棉花种植成本已接近680元/亩。而2011年籽棉收购价格只有6元/kg,按当地亩产籽棉200kg/亩计,不算人工投入,其效益也只有520元左右。而粮食种植亩收益超过1000元,还省事。与种粮相比,以去年的棉花收购价格计,没有任何效益优势。二是劳动强度大。目前我国棉花生产主要还是人工作业,在棉花生长期间,需不断整枝、打杈、打药及摘收棉花全部为人工作业,劳动强度极高。要破解弃棉难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节本增产提高收益。通过选择优良品种、保证齐苗、测土配方施肥,并及时有效防治病虫害,保留合理枝、杈、棉桃数量等技术手段提高棉花产量;通过科学施药、把握时机虫卵兼治减少喷药次数,科学施肥减少肥料浪费来节约成本。据市成安县农业局副局长常蕊芹研究员介绍,如果能对病虫情况做好监测,掌握好时机,只需打5~6次药,仅此一项就可节约成本170元/亩。二是引进推广适用技术及机具,降低劳动强度。推广轻简栽培技术,减少打药和整枝打杈次数。研究推广适用于黄淮海地区的和目前发展状况的播种、喷药、收获机具,如浙江生产的便携式棉花收获机等,用机械作业代替人工,减少劳动强度。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议参照种粮补贴方法,增加植棉补贴项目,提高棉花良种补贴标准,推行直补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同时,大力扶持优质棉生产示范基地建设,进一步扩大优质棉生产面积。

推进规模化生产难在土地流转

安重村户均种植规模仅有5~6亩,而且大都被分成几块,除崎丰蔬菜专业合作社的500多亩外,没有成方连片的土地。据村主任安全有介绍,早在2006年,他们就进行了土地成方连片种植的尝试,但失败了。原因一方面是农民思想保守,提起土地流转,农民的态度一般比较坚决,表示土地自己种也费不了多少事,还能想种什么就种什么,吃起来方便。另一方面是土地流转收益不突出,对农民没有吸引力。目前当地土地流转价格为每年700~800元/亩,远比不上种粮等的收益,因此农民没有积极性。安重村的这种现象在地区很有代表性。只有实现了规模化种植,才能更方便地推广各种先进农业技术与优良品种,才能有效保证农机化生产效率与效益,才能使水利、机耕道等农田基本设施建设成为可能。可以说,规模化种植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因此,推进土地流转,发展规模化种植十分重要。

针对这种情况,推进土地流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深入宣传,示范带动。利用各种方式向农民宣传规模经营的好处,带领其参观了解邻村高产创建规模经营示范方及农业合作社,让农民看到规模经营实实在在的优势。二是分块流转,逐步推进。先让农户保留一部分土地,种植自己所需作物,减少其心理障碍。并通过置换等方式,将已流转土地集中连片,建立合作社,发展规模化生产。三是健全机制,消除顾虑。土地流转改变原有的经营组织形式,相对于家庭承包经营方式的各种制度,还没有形成适用的规章制度,需对现行政策和管理方式作适当的调整,形成农民乐于接受的补偿回馈机制,消除其顾虑,促进土地流转,并保证流转的长期稳定性。

合作社发展势头好,但仍需扶持引导

目前,市在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有近3000个,合作社的经营范围涉及粮食生产、特色养殖、加工储藏、林果和食用菌种植等多个行业。年产值亿元以上的合作组织发展到36个,辐射带动农户65%以上,入社成员比非入社成员平均增收20%以上。各类合作社的蓬勃发展,对促进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带动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但调研中了解到,很多合作社的发展还面临以下制约因素:一是扩大生产规模难。主要是融资和土地流转不容易。二是农超对接难。由于进场费和运输成本较高,品牌受限制等因素影响农超对接。三是技术力量薄弱。由于基层农业专业技术支持服务网络不健全、服务不到位,葡萄种植、蔬菜种植等合作社在生产中都遇到品种单一,缺乏先进技术等问题。要促进农机合作社发展,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国家对合作社发展的支持力度。通过研究制定有关政策,使合作社能享受更多的税收减免、财政扶持、金融支持、项目扶持等。二是积极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引导商业企业、龙头企业加强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作,通过签订稳定的供销合同,带动合作社发展。三是加强技术指导与服务。加强各级农技部门对合作社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提供必要的新品种、新技术等方面的指导服务。

本文作者:张晓慧作者单位:农业部农机推广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