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地形植物水体在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地形植物水体在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人们对于生活、居住质量的高标准,促使风景园林景观成为人们生活质量的衡量基准,即通过对人们生活质量的直观展现,以此满足回归自然与环境保护的目的。然而,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由于制约因素相对较多,如人为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地形因素等,致使景观设计师应对地形、植物和水体进行全面分析,从而体现优美化、气息化和独特化建筑魅力。本文主要对地形、植物、水体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进行详细分析。

关键词:地形;植物;水体;风景园林

一、地形应用于风景园林

地形作为地表表现形式,分为大地形、小地形、微地形三种。其中的大地形以高山、平原和丘陵、山谷与草原为主;小地形包含斜坡和坡道、台地、土丘与水平地形变化;微地形以波动性、起伏度较小的平原地形为标准。换而言之,地形既属于外界环境影响因素,又属于室内建筑基础,在建筑设计中,需对其美学和实用因素予以详细表述。1.1环境因素与外貌从环境的角度来看,地形可对环境因素与外貌实施有效链接,即对某地区美学的影响;空间环境、构成直接感受;景观和气候、土地与排水等系统使用效果;园址功能展现。对此,风景园林建筑设计期间,为体现设计要素、景观要景的重要性,需与地形因素进行有效融合,其原因在于:地形作为建筑的组成核心,利用主线的优势对景观因素、空间节点实施控制,即平缓地形,具有协调、统一的作用;崎岖地形,具有分割的价值。1.2在建筑设计中需要考虑环境形态及排列顺序针对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工作,园址选择分析阶段,需对其予以精准评估,尤其关于地形平坦性、均匀性缺失的情况下,建筑设计师利用科学运算法则,以地形结构为前提,对风景园林建筑结构、方位进行准确判断,同时也是对园林用地、空间结构和园林地形、环境因素协调性和统一性的暗示,从而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的不同角度,彰显环境保护的重要性。1.3视觉依据风景园林建筑设计的宗旨为:以人类视觉感受为依据,对景观美学价值予以展现。若要更好体现园址地形效果,将风景园林景观和建筑结构相结合,构建自然画卷,需对地形尺度予以适当选择。例如:地形尺度明显超于景观建筑结构时,应将地形作为建筑背景,使其地形、景观建筑体现图底的衔接关系;地形尺度和景观建筑尺度相持平时,则应通过对地形地貌的体现,对风景园林建筑特色予以完美诠释。

二、植物应用于风景园林

植物作为风景园林建筑关键因素,不仅可对地形地貌实施覆盖整合,还可构建自然景观,在给人视觉享受的同时,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势。因此,在进行风景园林建筑景观设计中,需对植物因素进行综合考究,具体措施如下。首先,植物协调配置。通过对原有生态植物的保护,以土地面积和草地种植面积为前提,体现生态系统完整性优势。为了对植物配置关联性进行体现,景观设计师应对植物生长习性、生长环境全面掌握,即依据植物喜阴耐阳和喜湿、耐旱、耐寒特点,对其栽种空间、栽种时间实施针对性选择,从而彰显景观设计科学性、合理性特点。另外,景观植物一般为草本和木本、花卉、观叶与观果型,其中草本植物:芍药、水仙和金盏菊、唐富蒲、矮牵牛与百合等草花;木本植物:针叶乔木和灌木、阔叶灌木、藤木与乔木;水生植物:莲藕、水风信子和凤眼莲等,如表1所示,为某景观植物规划纲要。其次,建筑美学。景观建筑设计工作的施行,可对植物、建筑整体化与系统化优势进行展现,而如何实现植物特性、建筑美学的融合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重点。例如:植物因自身光合作用,可对空气质量、生态植被进行改善,从而体现生态环境多样性、多元性特点。但若在此期间,景观设计师未对植物品种、特性予以全面考究,则不仅会对自然环境质量造成影响,还会威胁风景园林景观整体效果

三、水体应用于风景园林

(一)水体概念水体是指水资源集合。现实角度下,地表水主要由水体构成,如江河湖海、水库、冰川和积雪,而地下水、空气水分也属于水体范畴。依据水体是否含盐,分为淡水与咸水,而淡水比例占据总水体2.53%;依据水体位置,分为地面水、地下水、海洋;依据水体用途,分为灌溉水、渔业用水、饮用水。我国水体资源年均2680km3,位居世界前五位,但因人口数量限制,使其人均径流仅为2530m3,居于世界88位,即以人口密度角度而言,我国属于水资源匮乏国家。具体应用“水上威尼斯”是对水体、建筑完美融合,其不仅对水资源进行有效利用,还实现景观建设的目的。水体因灵活性优势,可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期间与景观建筑进行灵活融合,从而为建筑生硬感和棱角感实施柔化,从而构建舒适的观赏空间。第一,拓宽空间视野。水体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促使人们对水体存在亲切感与熟悉感,而在园林景观建设中,人们更愿意和水体相沟通。针对此,风景园林设计初期,需对水体、园林建筑、自然景观进行整合,通过建筑外部环境对水体的引入,使其实现空间延伸的目的,从而对人们空间视野进行拓宽。除此之外,以地下水保护与利用为目的,结合水体自身条件为基准,缩减建筑空间范围,体现建筑规模、建筑风格和水体间合理性、自然性优势。第二,建筑和水文化。人类传统意识中,将水体认定为文化源泉,无论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还是黄河流域文明,均是以河流为文明导向,即水体实质具备文化性特点。若要将水体在风景园林中得以运用,则应以水体为基础,对当地文化载体进行总结,即依据文化差异,对景观水体类型进行合理构建,从而在水体文化功能激发过程中,对景观设计予以美化,进而达到水体文化传播的目的,例如:古宏村防火灌田建筑,被誉为“中国第一绝”,由此看出,在风景园林景观设计中,通过水体文化的彰显,可有效实现园林景观人文主义特征,使其富含文化价值。

四、结束语:

总之,本文通过对地形、植物、水体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的阐述,可知地形、植物与水体在景观设计中占据决定性优势。对此,景观设计师应在园林设计中,对地形、植物和水体等因素予以全面分析,以此将风景园林和生态自然相融合,使之具有新颖性、灵活性、合理性特点,从而为提供更为舒适的居住环境。笔者以自身景观设计经验,阐述风景园林设计的意义,以期为生态环境的构建创造有利条件,符合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赵云.地形、植物、水体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建材发展导向,2015(13):196-197.

[2]廖广.试析地形、植物与水体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6(9):210-210.

[3]朱文元.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地形、植物、水体的应用探析[J].科技展望,2014(18):205-205.

作者:魏开 单位:广东鸿宇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