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生态农业发展情况与措施

生态农业发展情况与措施

2012年,全市生猪、奶牛、家禽(专用型肉、蛋鸡)、肉牛、肉羊规模化率分别达到49.1%、78.6%、83.4%、36.1%、37.2%。积极推动畜牧业结结构调整,在稳定生猪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草食牲畜,全市牛羊禽产量较快增长,畜产品结构持续优化,肉类总产量中猪肉占比由75.6%下降到75.1%。着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农民科学合理用肥测土配方施肥已覆盖全市35个农业区县,建立了主要作物分区域、分地形的测土配方施肥查询数据库,部分乡镇和化肥经销点建立了数字化服务平台,农民可以通过“触摸屏”查询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施肥指导方案,根据推荐方案选肥、配肥、施肥,做到“照方抓药,依方施肥”,使农作物吃上了“营养套餐”。2012年全市测土配方施肥面积已达到3275万亩,涉及农户567万户,形成肥料配方415个,全市配方肥施用总量达到51万多吨,减少不合理施肥3.19万吨。同时,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使秸秆还田、秸秆覆盖栽培面积增加,农家粪肥、尤其是大型养殖场粪便利用率提高,化肥用量结构明显改善,提高了土壤肥力,既减少化肥流失、降低农村面源污染,又提高了作物品质,保证了农产品安全。

启动天然生态渔场建设,改善库区水域生态环境市政府出台了天然生态渔场建设意见,计划用10年时间,每年投入2~3亿元,打造90万亩的国内最大河道式天然渔场,带动全市160万亩宜渔水库水面发展生态养殖,有助于三峡水库生态系统的重建,遏制因水流减缓造成的水质富营养化,改善库区水域生态环境。积极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定了《南方水稻集中育秧设施建设标准》等农业行业标准3项、农业地方标准24项;开展了9个蔬菜标准园、24个水果茶叶标准园、41个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42个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场创建活动。实施了丰都全国肉牛标准化示范县创建和开县、潼南两个市级农业标准实施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建设项目。加强农化投入品监管,全面禁止5种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实施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等三品一标”品牌提升行动,2012年新认证“三品一标”263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210个,绿色食品43个,有机食品2个,地理标志产品8个。2012年启动了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与防治工作。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先后启动了农村清洁工程、新农村建设等农村重大生态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环境治理。已在全市327个自然村实施了农村清洁工程,以“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为主要内容,开展农户家庭、农田垃圾回收与利用,已建成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污染防治设施95套、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1018套及其配套管网1062公里、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8.36万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6.8万吨/日;建设垃圾收运处理设施5.16万套,新增垃圾处理量785吨/日;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设施333个,新增畜禽养殖粪污处理及综合利用能力938吨/日。

一、当前重庆生态农业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全市生态农业建设虽然取得长足发展,但总体看,生态农业发展状况依然严峻。突出表现在:

(一)农业面源污染突出,治理迫在眉睫一是农业化学品施用逐年增加。1997~2012年,粮食稳定在1100万吨以上,化肥、农膜使用量分别由1997年的69.64万吨、1.59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95.6万吨、3.93万吨,增幅分别为38.9%、147.2%。粮食每亩化肥施用量增加了43%。化肥结构施用结构不尽合理。氮肥施用量为50.2万吨,磷肥为18.21万吨,钾肥为5.61万吨;复合肥21.39万吨。氮肥、磷肥施用量明显偏大。二是化肥施用时间集中,施用技术简单,流失严重,氮肥的当季利用率仅为30%左右,造成了严重污染,导致地力下降,影响农产品品质,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威胁。三是农膜回收率低,最终基本残留在土壤中,导致土壤地力下降。四是蔬菜农药使用较频繁,全市常年农药商品用量稳定在9000吨左右,其中杀菌剂、杀虫剂和除草剂的使用比例约为10:7:3。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病虫草害抗药性提高,食品安全的风险性增大。

(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压力大,矛盾凸显随着畜禽养殖规模化速度加快,畜禽养殖污染矛盾凸显。以2012年为例,全市全年畜禽粪污年产量约8600多万吨,对环境影响日益突出。一是农牧分离和种养脱节,养殖户仅是单一的养殖专业户,多数规模养殖户仅仅是单一的养殖专业户,同周边的种植农户联系并不紧密,养殖规模与周边可消纳的土地规模不相匹配,畜禽粪污多为集中直接排放,难以有效还田利用。二是工程措施滞后,目前,全市5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化养殖场达4.9万余个,而小型沼气池仅1295个,只占2.64%,造成大量的畜禽粪污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污染突出。三是尚未建立新技术推广机制。目前粪污无害化处理技术已臻成熟,但因其投入较大而对养殖户增收不明显,因此推广进度不快。

(三)农业废弃物利用不充分,尚需探索全市农作物主要以水稻、小麦、玉米、薯类、油料、豆类作物为主,常年秸秆总量为1000万吨以上,但其利用率仅为28.4%,其中肥料利用直接还田的占20.2%、作为饲料的占8.1%、能源化利用的占0.2‰、生物转化为食用菌基料、工业原料加工利用的分别占0.2‰、0.1‰。其余的71.6%均为未利用或利用方式不合理:作为薪柴直接燃烧的比例高达36%;就地焚烧占33%。

(四)项目工程投入不足,推进乏力近年来,重庆在生态农业建设上加大了投入,但落到具体的项目工程上仍显严重不足。如新建户用沼气池每口资金缺口在3000元左右,严重影响农户建设积极性。又如畜禽养殖投入大、见效慢、利润低,而对污染治理投入不足导致养殖农户污染治理的积极性不高。再如农村散养农户减少,自有有机肥不足,而施用有机肥缺乏激励机制,因此施用有机肥的推进效果并不明显。(五)生态农业理念深入不够,尚未形成共力生态农业建设是全民参与、全民建设的系统工程。过去在推进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重视了项目本身的建设,但缺乏对生态农业理念的宣传和发动,生态农业生产观念尚未深入人心,一些项目的建设和推进广大群众参与不够。如三沼的综合利用不充分、配方施肥技术实施不规范、化肥农药正确施用技术不到位、残膜乱丢乱弃现象突出等,都与群众缺乏生态农业理念相关。

二、推进重庆生态农业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牢固树立生态农业理念,全面实施生态农业发展战略根据重庆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通过多种方式大力宣传生态农业理念,让生态农业理念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人心。要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作为长期的系统的、全面的战略任务来抓紧抓落实,作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重要战略选择。要从制度设计,政策扶持,项目规划,监督考核等各个层面去推动发展。要使消费者更加青睐生态农产品,让农业生产者更加自觉生产生态农产品。

(二)科学制定生态农业发展规划,有效推进生态农业建设重庆各地自然资源差异性很大,要因地制宜研究制定生态农业发展规划。着眼于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条件,综合利用工程、生物和农业措施,为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优化农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区域布局和市场结构,充分利用生态农业的内在规律,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着眼于解决农产品污染问题。各地发展生态农业,必须从自然环境及农业的资源出发,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

(三)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生态农业涉及学科多、领域广,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和培养高水平的科技队伍。相对集中力量加强研究制约重庆生态农业发展的技术难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继续严格禁止高毒高残农药使用,大力普及生态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化,强化生态农业生产技术规程的指导和服务。

(四)强化制度建设,提高生态农业管理水平开展生态农业发展危害因素调查,建立农产品安全预警机制,建立健全生态农业管理制度。率先在规模养殖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落实生产过程记录制度。建立生态农产品金融税收扶持政策。建立健全有关制度框架,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五)制订并完善有机肥管理办法,明确有机肥使用补贴政策尽快启动有机肥生产、运输、施用的补贴政策。对商品有机肥要加强管理,统一标准,并给予用电、运输等优惠政策。对施用农家有机肥和商品有机肥达到一定量的农户,给予直接补贴。

(六)加大对畜禽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扶持力度畜禽养殖业风险大、利润薄,行业本身不具备较强的污染治理能力,养殖场的污染治理应更多选择从资源化利用角度出发,要加大规模养殖场沼气工程配套建设力度,建议财政补贴达到工程资金总额的60%。

(七)加大对农村沼气和农村环境治理扶持力度农村沼气兼具农村能源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综合功效,是当前广大农村生产生活污染治理的最费省效宏主要措施。进一步加大地方配套资金的落实力度,继续参照2010年农村沼气项目市级配套按400元/户的标准落实,切实提高农户建设积极性。将“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清洁工程纳入市级财政预算项目,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八)出台农膜生产使用政策,强化农膜的回收利用明确农膜生产经营企业与使用者回收残膜的义务与职责,对生产经营企业应按生产销售总量实行一定比例的强制回收政策,或增收一定的残膜回收费用;对农户应鼓励回收利用,并实施“以旧换新”工程,可按回收残膜重量的50%(或更高)折旧换新膜。同时扶持可降解地膜研发与生产,限制传统农膜生产企业的规模与产量,引导农民购买使用规格在0.008mm以上的地膜,便于回收利用。

单位:重庆市农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