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小农水重点县建设思路

小农水重点县建设思路

一、坚持政府主导,大幅度增加重点县建设资金投入

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重点县建设工作,省领导多次到项目区检查指导工作,省政府专门成立了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为筹集好重点县建设资金,山东始终坚持政府主导,积极推进资金整合,大幅度增加项目投入,着力构建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自2009年以来,各级财政累计投入重点县建设资金39.6亿元,年均增长85.8%,其中,中央财政12.79亿元,省级财政14.02亿元,市县财政l2.79亿元,是改革开放以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投入最多、增长最快的时期。2011年,中央l号文件规定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山东省将提取比例确定为10—2O%,再加上一般预算安排的资金,全省可用于重点县建设的资金大幅度增加。同时,以重点县建设为平台,整合各层次、各渠道、各部门安排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42.1亿元,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力争在同一区域实现无缝衔接,每一类项目不低于万亩,每个区域片不少于3万亩,形成了政策和资金合力。特别是2010年以来,将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小麦产业项目县与小农水重点县结合起来,实行立项程序、建设内容、投入标准和管理模式“四统一”,进一步做大了资金“盘子”,扩大了重点县建设规模,实现了集中财力办大事。

二、坚持“三化”推进,高标准打造重点县建设精品工程

为真正把小农水重点县建设这件强基础、惠民生、管长远的好事办好,确保农民群众长期受益,山东省在项目建设中始终坚持系统化规划、模式化推动、标准化建设,全力打造“三十年不过时,五十年还能用”的精品工程。系统化规划,就是按照“耕地灌区化、灌区节水化、节水长效化”的要求,对项目区进行从水源到田间的总体规划,做到一次性规划、灌区化治理、分批次实品工程HnJL1芏施、规模化推进,杜绝建设无源工程、零散工程和独立孤立工程,经过三年建设,所有重点县规模化治理面积都将达到l0万亩以上。同时,在农业用水领域也实行了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所有涉水重大农业项目都必须经过专业的水资源论证,建可持续利用的工程,坚决不搞掠夺性开发;根据水源情况规划设计工程,确保农业灌溉用水有保障。模式化推动,就是根据不同项目区的水源状况、地理条件和种植结构,科学确定建设模式。在引黄灌区末端,大力推广“一泵一卡管道化灌溉”模式,通过集中建设泵站,配套地下管道、给水栓以及水表、射频卡等设备,一个泵站控制3000-5000亩地,使项目区近30万农民用上了田间自来水。在井灌区全面推行无井房射频卡控制低压管灌模式,全省井灌区射频卡控制面积达到100万亩.在原来井长制管理模式基础上,整合小片区到大区域,将项目区的农民群众组织起来统一进行管理,群众持卡浇地,农业灌溉实现了智能化,将200多万农民从繁重的灌溉劳动中解放出来。在山丘区,各地充分利用除险加固后的小水库、小塘坝作为水源,采取多水源联合配套管网化灌溉模式,实行24小时全天侯统一调度,确保农业灌溉用水,使得项目区48万亩“望天田”举变成“水浇地”,彻底解决了当地何水用不上的老大难问题。在农业附加值较高的规模化种植园区,积极发展高标准的管道化灌溉、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升农业现代化灌溉水平。蓬莱、龙口等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水资源紧缺,农业附加值高,充分利用葡萄、樱桃等种植企业,大规模建设万亩微喷灌示范园区,既节约了农业灌溉用水,又提高了农产品品质,促进农民年均增收千元以上,农业灌溉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标准化建设,就是小农水工程建设全部参照基建程序,全面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强化质量控制、技术支撑和工程监理等环节,建立项目变更批复制度,完善专项督导检查程序,确保小农水工程“用得住、留得下”。通过验收考评,2011年实施的年度项目,工程合格率达到1o0%,优良率达到90%。

三、坚持改革创新,全方位构建重点县建设建管机制

为确保工程一次建成、长期见效,全省各地不断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重点县建管机制。一是健全完善竞争立项、考评验收、动态管理“三位一体”的工作推动机制。山东省在全国率先采取“竞争立项、公开评审”的方式,按照“县级申报、专家评审、公开陈述、现场打分、当场亮分、全省公示”的程序,公开择优确定重点县。通过合理确定评审内容和赋分标准、评审专家“一把尺子量到底”、纪检监察部门和新闻媒体全程监督等措施,确保了重点县立项程序公开、公平、公正,真正把项目交给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地方。许多县都是党政一把手亲临现场,公开承诺,重视程度空前提高。2009年以来,市县两级财政共投入资金5.9亿元,每个重点县每年平均达850万元,相当于项目启动前十年的投入总和同时,通过竞争立项机制,使所有县对项目区的选择、资金配套、工程形式及技术方案的选择、建后管护等都必须进行深入扎实的前期论证,才能通过专家评审,成功立项,这样就确保了前期工作的深度。为确保项目县建设实效,按照“看得见、摸得着、有指标、能考核”的原则,先后制定出台了绩效考评和项目验收办法,采取委托第三方评验方式,每年组织一次资金绩效考评和项目验收,考评验收结果和处理意见通报全省,抄送有关县政府,并将考评验收结果与重点县资格、资金分配挂钩,实行动态管理,做到项目一年一考评,资格一年一确定,资金一年一调整,奖惩一年一落实。2010、2011年连续两年,省以上重点县建设资金都是根据考评确定的优秀、良好、合格等次进行分配,补助规模分别相差300万元,这一举措在重点县中引起极大反响。将重点县资格、补助资金规模与竞争立项结果、考评验收成绩直接挂钩,切实增强了基层政府的责任感和压力感,解决了以往“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孬一个样”的老大难问题,实现了变“要我干”为“我要干”。二是健全完善主管部门、中介组织、农民群众“三位一体”的项目监督机制。切实加强主管部门对项目实施的指导监督,省水利厅、财政厅建立起重点县建设督导制度,定期组织专门人员对重点县建设进行督促检查,确保重点县建设质量和工程进度;建设实施中大力推行农民义务监督员制度,引导农民群众对重点县建设全过程进行监督;积极引入第三方力量开展绩效考评和项目验收,并将考评验收结果通报全省,得到普遍认同。2011年,山东省还专门安排资金600万元,在全省公开招标确定一批专业化监管机构,分区域开展重点县巡回检查和实时监控,变单纯事后考核为事中、事后考核相结合,进一步提高重点县建设质量和水平。三是健全完善工程建设、终端水价改革、农民用水户协会管理“三位一体”的建后管护机制。让农民群众充分参与项目建设管理全过程,项目建设前广泛征求农民意见,充分尊重农民种植习惯,适应机械化作业对渠系调配的综合要求,建农民群众需要的工程;建设实施中让农民群众参与工程建设和监督管理;工程建成后由主管部门牵头,统一落实小农水工程受益主体和管护主体,全部交由用水户管理,确保工程建成一处、管好一处、发挥效益一处。积极推行“科学计量、按方收费、一价到户”的农业用水新机制,使农民群众“浇明白水,交舒心钱”。2009年以来,全省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项目区共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供水服务公司、用水经纪人等新管理者500多个,所建工程全部明晰了产权,落实了管理责任。两年多来,通过实施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全省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26万亩,年新增节水能力4.37亿立方米,项目区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可由原来的0.49提高到0.68。引黄灌区原来农业灌溉基本是灌排一体、群众一家一户利用小型抽水机作业,灌溉一次需要十几天,而通过集中建设提水泵站统一灌溉、灌排分设,节约了土地,提高了引水能力,灌溉一次只需不到三天时间,灌溉成本由每亩每次335元下降到10元,每亩每年可节约灌溉成本100元左右,实现了省水、省地、省力、省钱以及增效、增收“四省两增”的显著效果。尤其是2010年9月份以来,全省降水明显减少,致使农田失墒严重,农业生产受到威胁,而在48个重点县项目区,9919眼配套机井、141处塘坝、256处雨水积蓄设施、49处引水堰闸、643座提水泵站等小水源工程的相继建成使用,增加蓄提引水能力4.2亿立方米,为抗旱提供了可靠的水源,农田全部浇上了“及时水”、“救命水”,春季农业生产几乎未受影响,为全省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作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