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省域白杨透翅蛾现状与防控技术

省域白杨透翅蛾现状与防控技术

本文作者:杜海波马盈会刘晓慧张志作者单位:白城市林科院

白杨透翅蛾,属鳞翅目透翅蛾科。其危害方式是以幼虫蛀食杨树枝干,在枝干髓心内钻蛀为害,形成虫瘿,影响枝干输导组织对养分和水分的传输功能,极易造成枝干风折,对2a生以上苗木和5a生以下幼林造成严重危害和损失。为了有效地控制该虫的危害,近几年来我们对吉林省西部地区白杨透翅蛾的发生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结果显示,2002年吉林省西部杨树防护林幼林地的白杨透翅蛾虫害危害率在15%左右。在此基础上,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白杨透翅蛾的综合防治方法,于2003年至2006年在大安、通榆、镇赉等地的5个林场连续进行了4a的综合防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白杨透翅蛾的生物学特性

1.1寄主与分布

白杨透翅蛾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主要危害杨树,也危害旱柳和黄柳,其中以加杨、中东杨、白杨受害最重。在我省西部地区,以小黑杨以及白城系列杨的2~3a生苗木受害最重。

1.2形态特征

1.2.1成虫。体青黑色,长11~21mm,翅展23~39mm。头和胸部之间有橙黄色鳞片围绕,头顶有一束黄褐色毛簇,其余密布白色鳞片。雌蛾触角栉齿不显著,端部光秃,表面呈黄褐色;雄蛾触角具有青黑色栉齿2列。前翅纵窄,覆盖赭色鳞片,缘毛灰褐色;后翅扇形,全透明,缘毛亦灰褐色。腹部圆筒形,末端略细,雌蛾第2、4、6节前缘橙黄色,雄蛾第2、6、7节前缘橙黄色。

1.2.2卵。卵黑色,椭圆形,表面微凹入,有灰白色不规则多角形刻纹,长径0.6~20.95mm,短径0.53~0.63mm。

1.2.3幼虫。初龄幼虫淡红色,老熟后乳黄色。圆筒形,臀节背面有2个深褐色略向上前方翘起的钩。老熟幼虫体长可达30mm左右。

1.2.4蛹。近纺锤形,褐色,长20mm左右,腹部第2至7节背面各有横列倒刺2排,第9、10背面为1排。腹部末端周围有14个大小不等的臀棘。

2生活史及生活习性

该害虫在吉林省西部地区1a发生1代,以幼虫在枝、干蛀道内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继续危害。5月中、下旬开始化蛹,化蛹前咬羽化孔,并封以薄丝膜,蛹期20(14~26)d左右。6月上旬至7月下旬羽化,成虫羽化后将蛹壳留在洞口处。成虫盛发期为6月中旬至7月中旬。成虫白天活动,喜光,飞翔迅速。羽化不久即交尾产卵。卵产于叶腋、叶柄基部、树木伤口处、旧虫孔内、树皮裂缝、枝条棱角处及有绒毛的枝条上,卵期7~15d。幼虫孵出后多从嫩枝叶腋、修剪口及旧虫孔侵入。幼虫在木质部与韧皮部之间环蛀,致树木养分疏导受阻,被害处逐渐肿胀形成虫瘿。2龄以后钻入髓心危害,9月下旬,幼虫在蛀道末端吐丝作薄茧越冬。

3白杨透翅蛾的综合防治技术

3.1严格检疫

对杨树苗木在圃内要及时剪除虫瘿并集中销毁,出圃时还要严格进行检疫,严格防止随造林苗木调运传播。

3.2营林措施

在营林上选择抗性较强的树种,对青杨、白林3号杨等抗性树种应大力推广。在造林时发现苗木携带虫瘿,要及时剪除虫瘿并销毁;造林后若发现有白杨透翅蛾危害,要组织进行人工剪除并销毁虫瘿进行除治。

3.3无公害化学药剂防治

每年从6月上旬至7月下旬,每隔20d施药1次。药剂选用“森得保”B可湿性粉剂、25%高渗吡虫啉可溶性液剂、25%灭幼脲悬浮剂混合施用。上述3种药剂均为新型、高效、低毒的无公害农药。通过连续几年的防治,取得了显著效果。2006年防治面积160hm2,调查结果显示,受害率已经被控制在0.010%以内。

4综合防治技术效果

按照上述技术措施,从2003~2006年对大安市安广林场、通榆县第一机械林场、镇赉大岗林场、洮南西郊林场、洮北区机械林场的部分幼林进行了持续防治,结果显示,杨树平均受害率从2002年防治前的11.926%逐年下降,到2006年杨树平均受害率已经下降到0.024%(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经过连续3a的综合防治,杨树被害率显著降低,防治技术效果明显。此外,幼树经过4a的连续生长,已不适合白杨透翅蛾的寄生危害,这也是被害率减轻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