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水稻发病症状防治小议

水稻发病症状防治小议

摘要:水稻纹枯病是当前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总结了水稻纹枯病发病症状,分析了水稻纹枯病的发病条件,提出了应在加强农业防治的基础上及时施药防治的措施。

关键字:单季晚稻纹枯病;发病症状;发病条件;防治措施

江苏省苏南地区水稻种植以单季晚稻为主,占90%以上。近年来,单季晚稻品种病害发生较为严重,其中水稻纹枯病是当前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

1发病症状

水稻纹枯病俗名花足秆、烂脚瘟、眉目斑,主要为害叶鞘和叶片,严重时也能为害稻穗和深入茎秆。

该病在稻苗返青发棵之后发生。开始发病时,在稻株基部(靠近水面)的叶鞘上产生灰绿色的病斑,逐渐扩大成椭圆形,以后病斑逐渐增多,并连成一块像云彩一样的花纹。干燥时,病斑边缘褐色,中央草黄至灰绿色后变灰白色。潮湿时呈水渍状,边缘暗褐色,中央灰绿色,扩展迅速。病鞘常因组织受破坏而使其上的叶片枯黄。叶片上病斑与叶鞘相似。病重的叶片因病部扩展快,呈水渍状污绿色,最后枯死。剑叶的叶鞘受侵染,轻者使剑叶提早枯黄,重者可导致植株不能正常抽穗。稻脚发病后,如碰上连绵阴雨,很快向植株上部扩展,使叶、穗、谷粒全部发病。地上部分发病后,根也会感染发病。水稻感病后,结实不饱满,秕谷很多,甚至产生白穗,且植株易倒伏,严重时减产30%~50%。

2发病条件

2.1气象条件

纹枯病属高温高湿型病害。在品种和栽培条件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不同年份纹枯病发生轻重不同,主要是由于温湿度影响所致。当日平均气温在22℃又有雨湿时,开始零星发病,在23~35℃并伴有相当雨湿的情况下,病情扩展,在适温范围,则湿度对本病发展起到主导作用;当温度达到28~31℃、相对湿度在95%时,纹枯病大发生。因此,夏秋季节连续高温时间较长的年份,一般纹枯病的发生比较严重;而较低的温度则对病害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易流行。当田间气温在25~32℃时,如遇到连续阴雨,病势发展特别快。江苏省苏南地区一般年份发病高峰在8月下旬至9月中旬,水稻处于孕穗抽穗的易感阶段,常可造成病害的严重危害。

2.2菌核基数

田间越冬菌核残留量的多少与初期发病轻重有密切的关系。上季、上年轻病田,打捞菌核彻底的田或新垦田,一般发病轻,反之,历年重病田区、上季或上年重病田,越冬菌核残留量多,增加稻田初侵染源,初期发病较多。但病情的继续发展,受稻丛小气候及水稻抗性的影响较大。

2.3栽培技术

2.3.1灌溉。长期深灌、排水不良,植株间湿度加大,有利于病菌滋生,并且土壤通气不良,影响根系发育和吸收养分能力,降低水稻抗性。而湿润灌溉和适时晒田,不但形成薄水层和无水层相交错的干爽环境,降低稻丛间相对湿度,抑制菌核萌发和菌丝生长;而且可增强土壤氧化能力,消除土壤还原性物质,有利于根系发育,控制无效分蘖,减少丛间密集程度,提高光合作用效能,增加稻株碳水化合物的积累,并能合理调节稻株对氮素的吸收,促进稻株健壮生长,提高抗病抗倒能力,抑制或减轻为害。

2.3.2施肥。施肥是否合理,对纹枯病发生轻重影响较大。偏施或过量、过迟施用氮肥的地块,水稻徒长嫩绿,组织柔软,群体过大,过早封行,田间郁蔽,加重病害发生。

3防治对策

3.1清除菌核

纹枯病的田间菌核是翌年发病的主要侵染源,应在灌水整田时,用畚箕捞去浮在下风头水面上的浪渣,并将打捞的菌核带出田外集中烧毁,可以减少菌源,有效地减轻前期发病。此外,应注意病稻草不能还田并铲除田边杂草,病稻草垫栏的有机肥料必须充分腐熟后才能施用。

3.2管好肥水

合理施肥。根据土壤肥力和稻株生长情况,合理施肥,增强稻株抗病力。在施用农肥的同时增施磷钾肥及微量元素肥料,切忌偏施氮肥和中后期大量施用氮肥,防止“轰过头”现象发生。科学灌水。根据水稻的生育时期和气候等情况,合理排灌。在用水上采取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避免长期深灌或晒田过度,做到浅水分蘖、够苗露田、晒促根,肥田重晒、瘦田轻晒、浅水养胚、湿润长穗、不过早断水、防止早衰。控制无效分蘖,促进稻株生长健壮,对控制水稻纹枯病的发生效果显著。

3.3药物防治

水稻纹枯病的施药防治应掌握在发病初期及早进行。一般在水稻分蘖末期株发病率达5%,或拔节到孕穗期株发病率达10%~15%的田块,需及时用药防治。各地试验研究证明,井冈霉素、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多菌灵可湿性粉剂、退菌特可湿性粉剂等药剂防治效果较好,可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