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论农科技中农产品竞争力的现状与发展

论农科技中农产品竞争力的现状与发展

一、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现状的测算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测算: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某种产品的出口额占出口总值的比重与该类产品占世界出口总值份额的比例。说明这些农产品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稻谷和蔬菜的降幅明显,竞争力不断下降。但是小麦的显示性比较优势小于0.8,不具有比较优势,且处于比较劣势地位。因此,中国出口的主要农产品的竞争力不断下降,竞争力提高亟待解决。

二、影响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因素

1.农业科技投入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用于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技术推广的总投入。中国科技投入的主要来源:一是财政资金,即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拨款;二是金融投资,即银行和金融机构的科技贷款;三是单位和个人的自筹资金,即科研单位和个人的投资。

2.农业科研成果根据农业部《农业科技成果鉴定办法(试行)》的定义,农业科技成果是指通过审定的在农业各个领域内,通过调查、研究和实验推广,能够推动农业科学进步,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能应用于市场机制的物质、方法和方案。

3.农业科技人员主要是从事农业科学技术研究的相关人员,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以及各级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

三、农产品竞争力提升的科技发展策略

1.建立多元科技投入渠道

满足资金发展需求作为农业科研活动的物质基础,农业科研资金是发展农业科技事业的基础。发达国家历史经验证明,在农业投资中,政府占据主导,企业是主体,完善的政策环境和投资的低风险是刺激企业增加投资的重要手段。

(1)政府视角。加大财政投资力度并完善投资环境

第一,增加农业科技公共财政投入。由于农业的基础地位,无论工业是否占主导地位,经济是否持续发展,农业发展和农产品贸易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运用财政支出增加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对于保障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和维持农业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中国是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农业大国,政府应持续增加农业科技公共投入,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用法律手段,以制度的形式保障农业科技资金的刚性供给即以增长率或比重的形式明确规定各级政府投入到农业科技的比例,建立政府农业科技资金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同时,政府还应统筹农业投入,优化农业科技资金,实现农业科技的长足发展。

第二,构建诱导企业投资的良好政策环境。企业对农业科技投资考虑的因素只要是:①农业技术的知识产权维护,如果没有有效的知识产权维护机制,即使回报率很高,企业资本也难以流向农业科技产业。②企业对农业科技投资的回报率和风险率的比较,企业会愿意选择回报率高且风险低的农业科技投入,如农药、化肥等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而对于投资大、风险高的产品予以回避,如大型农业机械。③企业自身的经济实力,农业科技投入一般都会很大,这就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做支撑。针对上述企业考虑因素,一是政府要加快农业科技知识产权制度建设,通过不断完善农业科技知识产权体系,为企业投资创造良好的宏观投资环境。二是政府以借助行业协会的方式,鼓励企业结成战略联盟,以解决中小企业资金不足的忧虑,同时也化解了一定的风险。三是政府应制定切实有效的信贷扶持政策,减少企业信贷的障碍,提供相对较为优惠的低利率贷款,优化农业科技投资的金融环境,提高企业和农户的农业科技创新积极性。四是农业科技投资的投入产出率仍然是决定企业资金投入的最基础的、首要的因素,因此,政府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提高农业抗自然风险的能力,不断加大农业基础性科研投入力度,提高农户抗风险能力和利用自然的能力。

(2)企业视角。加强农业科技投资的风险管理。企业农业科技投资具有极大的外部性,在衡量其价值时一般看重的是社会效益,而忽视其经济效益。而作为企业,赢利是其首要的目标和要求,而科技投资本身就是一项高风险的投入,因此,从企业的角度看,投资风险管理有力地保障了企业持续投资和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对于企业而言,首先必须全面分析投资项目的风险来源,并对风险进行合理评估,得出相应的风险评估报告,并制定相应的措施抵御风险。

2.完善人才管理机制

建立合理的人才管理机制,需要改变官僚作风以及对人才的打压和排挤,使优秀农业科技人员找到适合自己的单位和岗位,提高农业科技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改革和完善农业科技人才管理机制,在领导干部选拔方面,完善农业科技机构的行政领导选拔制度,逐步形成多种形式、行之有效的行政领导产生机制;在干部绩效考核方面,完善绩效考核指标,建立一套考核、选拔领导的科学指标体系,保证农业科技管理队伍的素质;在人员聘用方面,积极推行岗位聘任制,按照机构内部研究开发的任务和方向合理定岗定员,加强科技工作者继续教育和培训的力度,保持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先进性;在工作环境方面,进一步改善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工作环境,提高工资福利待遇,做到待遇留人,辅之以感情留人;在人员流动方面,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保证人才的正常流动,使高素质人才流动到更能发挥其作用的单位工作,这也是人才管理的关键。

3.完善成果管理和推广应用机制

农业科技成果管理机制,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一是科技成果的产权关系,运用法律手段或者在合同中约定明确规定农业科技成果研究者、出资者、使用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明确农业科技成果的所有权、转让权和使用权。二是成果评估机制,建立公正合理的科技成果评价与鉴定体系,实行匿名评审制度,完善实践检验制度,实现成果鉴定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确保鉴定结果实际反映农业科技成果本身的水平和质量。三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收益分配,尤其是科研机构和科技工作者的贡献和利益补偿,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以科技成果入股等方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四是农业科技成果的商品属性,对农业科技成果实行有偿使用制度,规范和完善农业科技成果管理制度和产权交易转让制度,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科技成果、具有较强外部性的科技成果,由政府统一征用或给予科研机构和科研工作者适当的补偿。由于农业科技的公共产品属性,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应该坚持四大原则,①无偿服务与有偿经营相结合。②公益性和经营性技术推广相结合。③典型示范与推广普及相结合。④生产技术指导与市场营销相结合。

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的对策:首先,完善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基础。加快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创新,一方面要建立一支充满活力的农业推广队伍,提高农业推广人员的素质;另一方面明确农业科技费用分摊方式,坚持以政府支持的无偿服务为主的同时,结合多种形式的有偿服务,完善农业科技推广费用分摊方式。其次,增强政府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扶持力度。政府的扶持除了财政、税收支持,还有信贷鼓励措施。在以上两个措施的基础上政府还可以考虑,一是实行农业科技推广专项基金,以一定比重的形式规定财政支出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比例。二是充分发挥绿箱政策的优势,减少直接补贴,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并保证政府的资金支持在不违反相关国际条款的基础上,达到国际平均水平。三是运用教育这一手段,增加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力度,实现教育、研究、推广紧密结合。再次,广泛运用社会力量的参与,中国现有农业技术服务高度集中,服务形式单一。因此中国应形成系统而完整的技术服务链,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根据技术推广机构—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农户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实现技术推广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密切结合,降低农业技术推广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效率,有效地实现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

作者:李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