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当代农产业结构调整思路

当代农产业结构调整思路

一、强化农业结构调整,实现特色主导产业全面增效

一是突出特色发展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集中有限资源投向有市场、有效益、有发展前景的产业,促进现代农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重点抓好四青作物和特色瓜蔬生产,确保全市25万亩特粮、8.6万亩特经、35万亩次四青作物和43万亩次特色瓜蔬种植面积的落实。切实抓好特色蔬菜、适销蔬菜、反季节蔬菜、精品蔬菜和优质瓜果的开发。积极优化栽培模式,发展大、中、小棚等设施,全面推广春提前、秋延后高效栽培模式,通过组合的不断优化、品种的不断改良,栽培体系的不断完善,实现单位面积与种植效益的最大化。二是把握时机发展设施农业。强化政策引导、行政推动,对新发展50亩以上连片钢管大棚,由市财政给予一定的补助,进一步激发农民发展设施栽培的积极性。2010年,该市规划新增设施栽培面积2万亩,其中新增各类大棚面积1万亩。在扩大种植规模的同时,注重提高效益,引进一批市场前景好、效益高、适宜本地种植的农业新品种,重点抓好蔬菜、西甜瓜、草莓、葡萄等特色瓜蔬生产。全面推广连栋大棚、钢管大棚、遮阳网、防虫网、喷滴管等多种设施,推广高效立体间套作技术。三是因地制宜发展规模养殖。在确保畜禽总量稳定增长的前提下,重点在规模化养殖上下功夫。围绕优质瘦肉型商品猪、地方优质家禽、海门山羊和奶牛等优势产业,切实抓好规模较大、科技含量较高、畜禽粪便综合治理较为完善的万头猪场、万羽禽场、千头羊场、百头奶牛场的新(扩)建工作。通过京海公司、泰森集团等一批规模种鸡场来带动全市规模肉鸡户发展肉鸡生产;通过南海种猪场、羚杰种猪场、兴旺猪场带动全市发展无公害生猪规模养殖。同时,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和设施渔业,重点抓好沿江渔村、江海风情园、快活林休闲山庄、海门镇太阳岛等一批休闲观光农业基地的建设,巩固和加强沿江地区、高速公路两侧、沿海滩涂等一批高效养殖区建设。

二、强化发展载体打造,实现现代农业园区做大做强

根据“政府搭台、多方参与、农民受益”的园区建设方式,2010年,该市要求每个乡镇都高标准建好4个园区,包括一个200亩以上连片的设施农业园区,每个园区要实现六个方面的突破。一是规模扩展要有新突破。全市要新建成2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30个百亩以上大棚设施生产园区,20个200亩以上大棚设施生产园区,5个500亩以上设施生产园区,3个1000亩以上设施生产园区,10个特色养殖小区。新建农业园区必须要达到一定的规模,凡设施栽培的,连片面积要达100亩以上;露地生产的,连片面积要在200亩以上;生猪养殖场年饲养量5000头以上;山羊养殖场年饲养量2000只以上;家禽养殖场年饲养量50000只以上。二是形象建设要有新突破。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做好规划,制订园区建设完成期限和目标,做到路、林、电、桥、涵等基础设施配套,并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准和层次,园区农田达到“田成方、路相通、林成网、渠相连、土肥沃、旱能灌、涝能排”的建设标准,并建好园区简介标示牌。三是科技含量要有新突破。该市要求每个园区要做到“六个有”:即要有1~2个主导品种,要有2~3项适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要有品牌产品(至少有1个绿色食品),要有农产品质量检测室,要有科普画廊和一批科普书籍,要有一个农技知识的培训教室。四是产出效益要有新突破。凡大棚设施生产的园区亩产值要在1.2万元以上,大棚“T”型栽培的园区亩产值在2万元以上,露地生产的亩产值在5000元以上,设施养殖业的园区产值要比面上提高25%以上。五是市场对接要有新突破。建立科学的园区企业化运行机制,强化园区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每个园区农产品都要注册商标,与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经纪人建立密切的业务关系,并通过农业龙头企业搞好农产品的冷藏、保鲜、加工和配送,从而全面提高园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六是建设主体要有新突破。立足本地农民,通过发展专业合作组织,采取典型带动、辐射拉动,组织引导当地农民搞好设施农业园区的扩模提档升级,每个园区内要求本地农民经营的设施农业面积不低于70%,真正使农业园区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阵地。

三、强化农业质量建设,实现市场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一是加强质量农业建设。加强农产品检测中心和农贸市场检测机构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全程控制,把“产地准出”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加快农业标准和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的制定、实施和推广,做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申报、标识管理和使用工作。2010年,要组织制(修)订市级以上农业标准(生产技术规程)2项,创建市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个;申报有机食品1个、绿色食品4个、无公害农产品7个。通过农业标准化生产和三品认证,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二是加强品牌农业建设。打造农产品品牌,是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成果体现,是用工业化理念指导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切入点,重点要在四个方面实现突破,即打响一批区域特色产业品牌,打响一批重量级龙头企业品牌,打响一批名特优产品品牌,打响一批招商引资平台的品牌。积极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申报农业品牌,2010年要新认定3个市级以上名牌农产品,力争1个进入省以上品牌农产品的行列。三是加强生态农业建设。推进绿化造林工作,重点抓好绿色屏障、绿色通道、绿色家园、绿色单位和绿色产业建设,全年完成成片造林1万亩,建成和完善村庄绿化合格村150个,示范村20个,确保高速公路两侧30个村全部达到合格村标准。推进清洁能源工程建设,抓好“一池三改”和规模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建设,切实改善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2010年,建设大型沼气工程3处,中、小型沼气工程各2处。同时做好沼气工程服务网点建设和沼液、沼渣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推进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环评,建设与养殖相配套的畜禽粪便处理设施,实现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四、强化龙头企业建设,实现产业经营水平切实提升

农业龙头企业相对农副产品交易而言就是市场,相对农业结构调整而言就是载体,相对农民增收致富而言就是靠山,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要充分发挥本地资源特色和产业优势,在巩固和提高现有“四青”作物速冻加工能力和海门山羊开发力度外,集中资源要素,发展鲜活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速冻等粗加工项目和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保健食品等为主的精深加工项目。通过龙头企业的做大做强,实现农副产品的加工增值,提升农业产业经营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一是要发展壮大规模,打造旗舰型龙头企业。积极引导企业嫁接高新技术,扩大生产能力,提高产品档次,2010年力争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2家,南通市级龙头企业2~3家,海门市级龙头企业5家。二是要连接广大农户,打造精深加工型龙头企业。鼓励农业园区加快创办加工企业,加快实现农产品的转化增值,拉动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要推动初级加工加快向精深加工转变,不断提高农产品综合附加值。要加快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各种形式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稳定农产品供求关系。三是要扩大市场份额,打造市场流通型龙头企业。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和产业优势,科学规划建设好农副产品销售集散中心。大力发展农民经纪人队伍和专业合作社,2010年,全市各乡镇要新增专业合作组织2~3家;新增农民经纪人20~30人。

五、强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为农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一是强化农业科技服务。围绕高效农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开发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争取上级各类农业科技项目20项以上,全市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2个以上百分点。加强名品推广,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重点抓好海门山羊、黄羽肉鸡、海蜜甜瓜等名特优品种的推广,抓好海门大红袍赤豆、大青(白)皮蚕豆等良种的提纯复壮。全年引进新品种不少于40个,确保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加强农民培训,不断创新培训方式,广泛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民培训工作,2010年,完成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2.6万人次,让每位受训农民至少掌握1~2项农业实用技术;完成农民创业培训1974人,使80%以上的学员能够扩大生产经营规模,20%以上的培训学员获得国家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证书。二是强化农业信息服务。通过改版升级海门农业信息网、建立高效设施农业网、强化12316公益服务热线、培育镇村农业信息服务点等工作,拓宽农民获得信息的渠道,打造农业信息服务载体多元化、服务形式多样化的信息传播新格局,增强服务的及时性、针对性、实效性,加快农业信息技术的普及,切实破解农业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通过新闻媒体设立农业信息专题、专栏,使农业信息服务载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把农业技术、政策、市场价格等信息及时送到千家万户,把农业项目网上招商、农产品网上销售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三是强化农业保障服务。加强农业行政执法,强化“依法治农、依法护农、依法兴农”意识,积极应对复杂的农资市场,深入开展种子、农药、肥料、饲料、兽用生物制品和兽药专项治理,规范净化农资市场,保障农业安全生产,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加强土地流转服务,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建立土地流转有形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努力实现农村土地承包信息化管理全覆盖,稳步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妥善处理土地流转收益分配等问题,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收益。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整合乡镇农技、农机等资源,构建网络健全、职责明确,设施完善、功能优化,人员精干、保障到位,运转高效、服务有力的农业服务体系,切实提升农业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