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当代农业发展思路探析

当代农业发展思路探析

一、宁波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一)区域化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宁波基本实现了“稳定粮食生产、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产业集聚”的产业格局,形成了粮食生产、创汇蔬菜、水产养殖、林特花卉、畜禽养殖等五大区域产业带以及创汇蔬菜、榨菜、蔺草、竹笋、茶叶、水果、花卉、水产养殖、生猪、禽等十大主导产业。目前,全市在建农业产业基地建设项目达85个,星火示范基地49家,中国名牌产品2个,中国农业名牌产品2个,十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80%以上,4.57万家企业、合作社和种植养殖大户参加了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险品种基本覆盖主导农产品。

(二)市场化经营机制初步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的基本经营制度进一步确立,农业经营方式从产品生产向商品经营转变,逐步形成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市场导向的经营机制,初步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截至2008年底,宁波土地流转面积124.6万亩,占全市农户承包耕地面积的50.6%;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21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817家,年销售额近2亿;“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机制更加完善,共联动、带动、服务农户160余万户;全市实现农产品出口9.25亿元,居全省首位。

(三)设施农业发展迅速。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现代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设施农业发展迅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全市建成标准农田205万亩,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24.6万千瓦,设施栽培面积达25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228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的83%,其中实施喷滴灌15万亩,居全国前列。

(四)农业科技不断创新。目前宁波市、县、乡(镇)三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基本形成,“公益性队伍+社会化服务组织+经营主体科技平台”相互补充的农技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全市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5%,农作物、畜禽品种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自主培育的“甬优”系列杂交水稻大面积推广。此外,农民信箱、农业科技入户、骨干农民培养工程深入实施,农科技教进一步结合。

二、宁波现代农业发展中主要约束因素

(一)土地流转难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虽然宁波土地流转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不清晰和人均耕地0.56亩的事实使农民对经营权流转心存顾虑,为土地规模经营增加了难度,即使产业基地的土地流转也只达76.6%,且由于流转手续不规范、流转市场化服务体系不完善等原因,土地流转中纠纷和矛盾较多。

(二)农民素质总体偏低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宁波农村劳动力总体情况好于全国水平,劳动力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综合素质不高,据调查,宁波劳动年龄内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的占83.55%,无职业技能的占77.44%,这使科技成果难以推广使用,在很大程度导致农业粗放经营。

(三)产业化经营水平与现代农业要求存在差距。宁波虽然重视优势特色产业,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但从实际看,还没有摆脱单一的农产品生产格局,产业链不完善,产业经营仍与现代农业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一是多数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模偏小,覆盖范围不广,有特色、上规模的主导产业不明晰,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二是农产品加工停留在粗加工阶段,深加工、精加工的高科技产品少,整体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少,农产品生产小而散的格局还未得到根本改变。据调查,全市拥有年加工销售、经营产值亿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只有65家,平均每个合作社社员仅20个左右;三是市场运行机制不够规范,农民商品经营能力较低,去年的柑橘销路不畅除金融危机因素外,也与市场运行机制不规范及合作社、农户自身经营能力不高不无关系。

(四)农业科技还支撑不了现代农业发展整体水平。宁波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研发和推广体系虽然比较健全,但整体水平不高,还达不到现代农业示范市的要求,且经费投入不足。主要体现在农机装备总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老化严重和农机新产品短缺问题尚未解决,农机服务组织化、市场化、规模化程度较低,还不能满足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

三、宁波现代农业发展思路

(一)破除传统观念,树立现代农业发展理念。要大张旗鼓地开展宣传,破除农业只是第一产业、农业起不到主导作用的观念,用现代产业理念引领现代农业发展,不断拓展现代农业的经济、社会、生态、旅游、休闲和文化功能,通过现代农业示范市的创建,使全社会认同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可动摇,农业与二、三产业是彼此依存、相互推进的。要改革传统的政绩考核制度,不单以GDP、城市建设水平等作为干部成绩评价标准,对农业为主的县(市)和乡(镇),以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县(市)、示范乡(镇)为考核目标,提升其积极性。

(二)完善政策机制,创新现代农业管理制度。一是创新土地流转体制机制。进一步深化《宁波市关于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提高土地规模经营水平的意见》,引导农民自愿、因地制宜地按照经济规律实行适度的规模经营,切实解决土地流转体制瓶颈,争取到2012年土地流转率占耕地总面积65%以上,规模经营率达75%左右。二是创新农户合作制度。以农业龙头企业为牵引,提倡和引导农户实行合作制,把家庭经营和合作经营的优势结合起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开辟家庭经营走向市场,避免增产不增收。三是创新农技激励制度。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激励科技人员研发农机新产品,培育一批农作物新品种,提高粮食单产水平,促进技术与产业对接,推动产业升级和产品增值,最大限度发挥劳动生产率。四是进一步探索农村金融制度,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引导各类资金和经济资源投向农村和农民。五是积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让农民通过运用科技尝到甜头,变“要你学科技”为“我要学科技”,进而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三)加大财政投入,完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备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当前,要紧抓中央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加大财政投入,完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要改善农田水利设施,大规模实施土地整治,改造中低产田,推进测土配方和保护性耕作,提高农田基础设施水平;另一方面要提升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加快开发适应现代农业规模化、精准化和设施化要求的农业装备设施,使宁波农业科技水平达到率先进入现代农业示范市的要求。到2012年,确保粮食功能区及重要农产品基地的农机、水利设施进得去、灌得进、排得出,全市喷滴灌基地总面积达到25万亩,农业科技水平达到部级标准。

(四)发展特色产业,构建现代农业新格局。一是继续完善农业产业布局。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区四带二十园一百基地”的目标要求,立足“围绕产业抓特色,围绕特色抓基地”的思路,加快形成农业产业区域化发展格局。二是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按照“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的原则,重点推进一批循环农业园区和项目建设,实现农村面源污染全面降低,农业产业基地现代化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效提升。三是着力发展外向型农业。依托港口优势,建立农产品出口贸易集散中心,使我市成为国内外农副产品重要集散地、国际农产品市场信息地;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把农产品原料基地、粗加工等产业移出去,把农产品贸易窗口设到主要出口国或周边国家和地区。四是努力打造现代渔业。大力推广生态、立体养殖,将传统海洋农业与现代旅游产业有效结合,充分挖掘海洋资源,争取到2012年实现渔业产值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40%以上。五是探索发展观光农业。借鉴德、法、美、日、荷等国和我国台湾省及珠江三角洲等地观光农业模式,探索发展适宜宁波的观光农园、农业公园、海上旅游、教育农园、森林公园和民俗观光村等各新型观光农业,实现农村一、二、三产有机联动,农业生产、生态、生活功能有机结合。

(五)强化农产品质量管理,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一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进一步健全农业生产过程、质量管理、市场准入和检验检测的标准化制度,实现农业标准覆盖所有主导产业。二是大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鼓励企业和农户开展商标注册和品牌认证,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使我市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均走在全国前列,并在世界占有一定份额。三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逐步健全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宁波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和监测站,完善农产品安全检测网络,通过严格的农产品质量检测,确保农产品合格率达95%以上,使宁波现代农业示范市名符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