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沙梨栽培论文:苏南沙梨需冷量探究

沙梨栽培论文:苏南沙梨需冷量探究

本文作者:杨青松蔺经李晓刚王中华常有宏作者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梨树落叶后田间温度变化规律

翠冠等6个品种梨在2011年11月15日落叶都在85%以上,此时用温度自动记录仪每隔1h记录1次田间气温(图1),2011年11月15日至2012年1月8日平均温度、日最高和日最低温度呈波浪变化,2011年12月1日至12月3日连续3d日平均气温均低于7.2℃,把2011年12月1日作为≤7.2℃模型和0~7.2℃模型有效低温累积的起点。每小时进行温度测定,在2011年11月15日至2012年1月8日,温度大于7.2℃的小时数有245h,温度0~7.2℃的小时数有743h,而温度小于0℃有212h;2011年11月15日至2012年1月8日,日平均气温大于7.2℃有18d,而低于0℃有4d。

不同时间采集枝条对梨萌芽率的影响

不同梨品种枝条萌芽率均随经历低温量的增加而呈现上升趋势(表1)。其中冠玉和初夏绿在2011年12月20日采样枝条发芽率分别达65.67%和61.22%,翠冠和西子绿萌芽率达60%以上的时间为2011年12月30日,华酥和绿宝石在2012年1月9日。同一时间段采集枝条萌芽率以冠玉和初夏绿最高,华酥和绿宝石最低,而翠冠和西子绿居中。

不同品种需冷量模型比较

采用不同模型测定的需冷量各不相同(表2),各模型需能量以≤7.2℃模型最高,犹他模型居中,而0~7.2℃模型统计需冷量最低。不同品种间0~7.2℃模型统计需冷量以初夏绿和冠玉最低,分别比翠冠、西子绿、绿宝石、华酥减少36.46%、36.46%、57.30%、57.30%;不同品种间≤7.2℃模型统计需冷量以初夏绿和冠玉最低,分别比翠冠、西子绿、绿宝石、华酥减少34.95%、34.95%、55.04%、55.04%;不同品种间犹他模型统计需冷量也以初夏绿和冠玉最低,分别比翠冠、西子绿、绿宝石、华酥减少39.76%、39.76%、56.44%、56.44%。

沙梨及以沙梨为亲本的杂交梨的需冷量普遍较低,如冠玉和初夏绿的父母本都是翠冠和西子绿,结果与他人研究相同[5]。翠冠等6品种0~7.2℃模型需冷量为237~555h,≤7.2℃模型需冷量为348~774,犹他模型需冷量为247~567c.u。品种间以冠玉和初夏绿需冷量最低,翠冠和西子绿居中,华酥和绿宝石需冷量最高。0~7.2℃模型在果树需冷量研究中被广泛采用,但在休眠期间,不同年份昼夜温差越大时,由于高、中、低温间的抵消作用,计算结果会出现差异。而犹他模型对低温转换的范围分得较细,更符合自然规律;但因落叶果树需冷量具有生态适应性,在气候与生态型稍有不同的地区会造成差异。≤7.2℃模型虽然考虑了0℃以下低温对休眼的作用;但忽略了高温和0℃以下低温对休眠解除的负作用,研究结果在数值上往往偏高,在不同的生态区易造成误差[6]。本研究中2011年11月15日至2012年1月8日,温度大于7.2℃的小时数有245h,温度0~7.2℃的小时数有743h,而温度小于0℃有212h;2011年11月15日至2012年1月8日,日平均气温大于7.2℃有18d,而低于0℃只有4d,表明采用犹他模型更为可靠。

梨不同品种间的需冷量存在差异[7],同一品种在不同年际间也存在差异,不同地区之间差异更大,这可能与果树本身的生态适应性有关,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气候和环境条件[8],环境因子影响相关基因表达程度和进程,影响树体内部的生理代谢,进而影响果树本身的生物学特性;短暂高温能抵消低温解除休眠的作用而使休眠期延长。因此每年冬季最高、最低温度变化所引起的影响,很可能就是年际间测定同一品种需冷量时发生差异的重要原因[9]。在落叶果树设施栽培和南方地区落叶果树引种栽培过程中,对所选品种的需冷量要重新实地测定,以适应当地气候和环境条件,避免栽培中因需冷量不足而造成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