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煤矿安全管理中安全心理学的应用

煤矿安全管理中安全心理学的应用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煤矿开采强度的加大,人为因素导致的煤矿重大事故频发。人的不安全行为受不安全心理的控制。为了减少事故发生,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本文从安全心理学中事前安全预防的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分析其在煤矿行业安全管理的应用,以增强煤矿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形成一个安全健康的心理模式,从而提高煤矿安全管理的水平,实现安全生产。

关键词:安全心理学;煤矿;安全管理

近年来,随着安全学与心理学的发展,安全管理者越来越注重安全学与心理学的结合对工人安全行为的影响研究,运用安全心理学知识提高煤矿的安全管理水平,越来越受到管理者的重视[1]。在现行的煤矿安全管理活动中,逐渐形成“以人为本”的安全观。因此,应用安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及一些统计学原理分析煤矿的工人心理,从而了解个人及整体安全方面存在的不足和心理诉求,并对其进行干预,有助于降低发生事故的概率,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

1安全心理学概述

安全心理学是将安全学与心理学有效结合,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的安全行为的一门科学。马斯洛关于心理学的五个层次形象地说明了人在解决生存需要之后,在发展中所具有的寻求安全环境的心理诉求。研究表明:人的不安全心理是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尤其是一些老员工的“惯性心理”及新员工的轻视心理或转岗员工的心理行为,都是造成事故发生的多发原因[2]。安全心理学就是研究人的心理意识对行为影响的学科,通过统计规律及一些心理学规律,对煤矿工人的心理进行研究,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2安全心理学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安全心理学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符合安全学中的系统工程理论:对事故的提前预防。在研究人的心理规律的基础上,基于安全心理学基础,结合煤矿工人群体的特殊性及普遍性,建立针对矿工群体的安全健康心理模式。

2.1提高内在安全因素

从哲学上讲,内因对事情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具体到煤矿,主要是针对“人”的控制。分析和提高工作人员的内在安全因素,有助于提高管理者对工人的不安全行为的控制水平,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人的因素。

2.1.1内在安全因素—动机

动机对人的行为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基于此特性,激发工人的安全动机,自觉遵章作业,克服不安全的心理动机对煤矿的事故率降低意义深远。由于煤矿工人工作场所及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容易使工人心理麻痹,心理上有安全需求,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往往存在侥幸心理等,导致翻越输送带等行为,对工人自身安全不利,也对安全管理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在传统的强制、奖罚等方法基础上,必须注重人的“安全兴趣”。也就是人对“安全需求”的动机,充分调动从事煤矿工作人员的安全动机,才是从内在解决了安全管理中由“人”引起的不安全事故。对安全的“兴趣”也就是安全动机,动机是人行为的原因之一。煤矿管理者在制定安全管理制度时,要把安全动机考虑在内。比如采取一些能够触发工人安全动机的规章,这样,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工人会产生遵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在日常的安全管理工作中,如果能够科学而准确的预测矿工的心理动机,那么预防工人不安全行为会产生较好的效果;另外,在事故多发的心理季节,增加心理干预,遵从心理特点,也会产生有益的结果。如何增强工作人员的安全动机,心理学研究证明:适当的激励机制科技激发人内在的动机。因此,安全管理人员可以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树立榜样,对榜样进行物质与精神双重奖励。

2.1.2内在安全因素—心理素质

井下作业人员因存在侥幸心理、麻痹心理、冒险心理、逆反心理、从众心理等错误的事故心理,从而导致错误的操作行为,也就直接导致了事故的发生。这些都是由人的心理素质所决定的,研究表明,人的心理素质可通过针对性的心理培训有所改善。心理素质包括感知能力、反应能力、思维方式等。针对心理素质的特点,事情培训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如可以采用安全心理学讲座、我对安全有话说、如果我当安全员、家人等待我回家等有效新颖的安全心理教育及演讲或写作形式,让员工对安全具有深刻的感知能力,从而提高员工的安全心理素质。

2.2保障外在安全因素

从预防事故发生的“3E”原则及系统工程理论出发,外在的条件对工人的内在心理行为产生影响。显而易见,良好的外部环境会产生积极的心理效果,相反,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副作用。针对具体的井下作业环境,不仅包括工人所处的工作环境,也包括所处的安全氛围,也就是安全文化构建的物质表现形式。

2.2.1改善井下条件,增强感知效果

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强烈的刺激容易被人体感知;同时,微弱刺激容易被忽略。在井下安全管理行为的具体表现,除了根据相关规定所设安全标志外,安全管理者也要注意工人对微弱刺激的不敏感性,对强烈刺激敏感性的特点,根据实际现场环境,适当增多一些部位的警示标志等,这些行为可增强工人的感知,以此对工人的心理形成有利的感知,对工人形成有利的心理提醒,以此通过心理感知减少作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同时使用色彩心理学中的一些知识,在一些危险的设备或者危险处增加警示色,如橙色或红色等,也可有针对性地对管理人员服饰进行设置,以此增强工人的心理敏感性。

2.2.2职业适和性的筛选

利用安全心理学理论来甄选人员,尤其是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等。建立员工基本心理素质档案,及时补充完善,以便根据安全需要,搞好人事选择,使其真正胜任安全管理工作。例如:瓦检员要挑选责任心强的工人担任;放炮员需挑选冷静的人员。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身体及心理素质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也导致了不同的心理特征可能更适合从事某一些工作。先天或后天的因素都可能对人的个体心理和身体差异产生影响。更有研究表明:事故在群体行为中不存在普遍性,某些或某个人更容易造成事故。因此,非常有必要对煤矿一些高心理紧张及特殊工种的职业进行职业挑选。运用心理学的管理方法,在煤矿工人管理中引入职业适合性调查,能够有效区分不同职业特性的工人,进而有效区分事故倾向人员,同时针对不同人群具有的不同特性,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与训练,并建立个人安全档案,对个人形成有效管理,从而有利于煤矿的安全生产,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

2.2.3安全宣传

安全的宣贯行为是一种常态的也是有效的安全管理行为之一,事故可以避免,但安全工作要常抓不懈、警钟长鸣。在煤矿的安全管理中,安全宣传的主题对象不仅是工人,也包括管理者及最高管理者。因此,安全管理者也要针对不同群体的特性,有针对性的宣传。当然,安全宣传工作的重点在于激活人们的安全需要和积极性,增强其安全动机和自觉性,善于利用人们趋利避害的本性。这样,就会在整个公司整体形成一个良好的安全氛围,进而形成固定的安全文化。

3结语

总之,加强工人的安全理论学习,提高其操作技能水平,使之在作业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克服错误的事故心理,同时将外在环境发生不安全事故降到最低,发挥工人人员最大的职业匹配性,实现人、机、环境相互协调是煤矿安全生产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安柏忠.安全心理学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华东科技学术版,2013,20(6):304-304.

[2]林泽炎,徐德蜀.安全心理学研究的最近状况及趋势[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995,5(12):271-275.

作者:于迪 李胜男 苏东毅 刘帅冬 单位:三门峡龙王庄煤业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