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房产企业绩效审计的难点和思路

房产企业绩效审计的难点和思路

(一)有的放矢,恰当选择审计项目

审计项目的选择是审计工作循环的开端,也是审计计划编制工作的第一步。审计项目选择得好,可以达到绩效审计目标;反之,则不能。选择审计项目时,应对被审计事项或单位的信息进行充分了解和分析,从宏观上把握和识别企业面临的风险并排序,预测可取得的审计成果是否能够达到审计目标,最后由决策层、业务部门、审计组共同论证择优。目前,国有企业开展绩效审计的实践经验有限,大规模开展绩效审计的基础和条件尚不具备,本着“突出重点”的原则,可以选择领导重视、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重大资金,重点项目,高风险集中的重点环节,进行试点审计,再由点及面逐步推开。如对资金分配使用的合理性和项目的效益性进行审计,审查项目的可投资性、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审查工程质量情况,审查物资采购和招投标程序的合法合规性,审查项目建设计划与执行情况,审查项目投入使用后的运行效率和效果等。另外,选择审计项目的规模大小、复杂程度应与审计人员的数量、素质等审计资源承受能力相匹配。

(二)建立多层次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体系

确定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是绩效审计的关键问题,没有审计标准,就无从进行审计评价。国有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是多样的,绩效审计应当根据审计事项的特点建立相应的、多层次的评价标准体系。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财务绩效标准,根据国家政策、行业参数、上级下达的任务目标、预算等制定的经济效益类指标,以定量和财务分析为主,利用这一类指标可以进行投入、产出等总量分析,进行预算投入与实际投入、本项目与其他项目的比较分析,进行未来发展走向的趋势分析,形成企业绩效的初步评价。第二层次是管理绩效标准,主要是内部控制类指标,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从企业经营决策、内部管理与控制、战略管理、发展创新等方面进行评价,反映管理成效,形成企业绩效更全面的修正性评价。第三层次是社会效益标准,根据不同行业、不同性质而制定,主要包括公共设施增长率、社会满意度、群众上访率等指标,评价项目对生态环境、行业和地区经济发展、公共政策和社会稳定等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运用三个层次的评价指标,可以形成企业绩效的综合评价。在确定评价标准时,应当根据国家经济形势、宏观政策、当地的客观环境、历史条件和实际情况进行动态的调整。

(三)综合评价企业绩效的3E性,即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

一般情况下,评价绩效最关注的是效果性,只有达到预定的效果,评价审计事项是否经济和高效才有意义。3E性之间的关系是:经济性是前提,效率性是过程,效果性是目的。房地产企业具有行业特殊性,其绩效审计项目往往会涉及许多重大的建设项目,这些项目可能要延续若干年,有的项目要分几个阶段完成。这就需要对项目过程进行绩效审计和评价,提出管理建议。这类项目当期可能没有效益或收益很小,但不能简单地评价说项目绩效不好,项目可能会在今后取得较大的效益空间。因此,在评价效果性时,不能局限于现实的、短期的、局部的绩效,应当将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用发展的眼光进行评价。必要时还要追溯到以前年度的工作成果对现实工作的影响,密切关注前后年度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在项目初期效果性不明显的情况下,要更多地关注投资的经济性,控制投资规模,注重项目的合理性,尽量控制不必要的变更支出。在企业承担政府建设任务、经济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要更多地关注其社会效益性,经济性和效率性则处于次要位置。总之,在评价企业绩效时,要权衡3E性,给企业一个客观、公正、准确的评判。

(四)多方面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

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审计组应组织审计人员掌握项目从立项、建设、验收每个环节涉及的内容、工作重点,全面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控制度,熟悉整个经营管理过程。二是适当聘请法律、合同、工程造价、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参与到审计项目中来,通过审计人员与专家的现场互动,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三是项目结束后,审计组应开展审计项目事后评估,总结审计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为下一个审计项目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四是企业应每年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既要培训绩效审计的方法和技术,又要有具体的绩效审计项目的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能力。

(五)加强监督落实,促进审计成果转化

1.建立跟踪检查制度,避免屡查屡犯。一是抓住绩效审计中发现的数额大、范围大、影响大的问题进行跟踪整改。二是对领导批示的问题迅速组织力量督促整改,确保认真落实。三是在对绩效审计中发现的普遍性、全局性问题进行督促纠正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督促健全内控制度和流程上,确保问题得到全面整改,扩大绩效审计的工作成果。2.建立审计成果共享制度,畅通信息渠道。在领导层、业务部门负责人及一般干部等特定范围和层面,分别以专题会、公司内部网络、审计简报等形式,及时公布绩效审计成果。同时,与人事、纪委、办公室等综合职能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使审计成果转化效能最大化。也可拓宽渠道、创新形式,积极灵活向其他监督部门通报审计成果,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成果的外部效力。3.建立审计案例备查制度,供以后审计借鉴。可以在总结以往成功案例的基础上,编写有较强实践指导作用的业务指南,指导审计人员更好地开展绩效审计工作。同时,可以建立审计事项备忘录制度,将本次绩效审计中发现的较有价值但由于审计时间、人员配备等问题而无法查实的审计线索,以备忘录形式记录下来,为今后更好地开展该项目的跟踪审计工作提供依据和借鉴。

作者:程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