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小议多元统计的胃炎用药规律

小议多元统计的胃炎用药规律

1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CAG诊断标准;②符合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CAG临床研究、个人经验的文献;③含有CAG具体辨证分型、症状描述、中药治疗的文献;④应用学会标准或行标、国标进行辨证的文献,按照其采用的标准进行分类,各项标准作为一篇文献纳入进行统计分析;⑤疗程不少于3个月的文献。

排除标准①资料来源不清,与临床实际情况明显不符者;②两篇文章名称不一致,但内容雷同以及一稿多投的文章以一篇计;③无明确的中医证型分类标准或中医辨证分型标准者;④综述性文献;⑤动物试验及药理研究文献。

检索结果第一次检索共收集文献3533篇,第二次检索筛选出相关文献527篇,第三次检索到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245篇。逐一阅读文献根据排除标准排除文献132篇,最后纳入数据库录入文献113篇。

药物名称规范在文献整理过程中,我们发现各医家对药物描述不尽相同,我们对意义相近而又不规范的药物名称进行规范整理。中药名称、功能分类和归经按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1]、《中华本草》[2]统一规范,例如:“白豆蔻”统一规范为“白蔻仁”;“绿梅花”统一规范为“绿萼梅”,“元胡”、“玄胡”统一为“延胡索”;“田七粉”规范为“三七粉”;“绵茵陈”规范为“茵陈”;“春砂仁”规范为“砂仁”。

数据分析方法建立Excel数据库,将文献名、出版年代、参考标准、证候名称、症状、方药逐条输入Excel表格,并进行原文与数据库的逐一校对,确保提取与录入过程中无遗漏与错误,将数据导入SPSS18.0软件,再次建立统计数据库。首先进行频数统计,在删除频数较小的变量基础上,进行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

2结果

2.1一般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对113篇文献中的方药进行频数统计,共得到224首方,221味中药。

2.2变量缩减处理将初级变量中具有共性的,或相关性较强的信息归为一类,尽可能减少数据信息损失的前提下,实现对所收集变量最大限度的利用。根据统计学原理,结合医理论,通过讨论将频数少于30次的药物剔除。另外经相关分析麦冬、当归与其他因子相关性较大,故统计时予以剔除。经缩减处理后得到的25个变量,25个变量频数。见图1。

2.3因子分析

2.3.1分析条件该组数据KMO=0.557>0.5,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Sig.=.000<0.05,两项指标均符合,故可做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最常用的因子提取法是主成分分析法。2.3.2因子提取经主成分分析,特征值>1,以累积贡献度>60%的主成分数目为因子数目,经分析前10个主成分对总方差的累积贡献率(Cumulative)为66.61%,涵盖了大部分信息,考虑提取前10个主因子。

2.3.3因子旋转通常情况下,若按照默认的分解方式难以阐明各主因子所代表的实际意义,往往需要通过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可使各变量之间方差的差异达到最大,从而改变信息量在不同主因子上的分布,有助于对所有主因子进行合理的解释。对10个主因子进行旋转,本研究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得到10个主因子旋转变换后的载荷矩阵,取各主因子中载荷系数绝对值>0.3的所有变量,载荷系数越高代表该变量与该因子的关系越密切。

2.3.4因子聚类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对上述主因子及其变量进行分析,将上述10个主因子所包含的变量归到一簇,组成10种以不同药物组成为代表的因子。

2.4聚类分析将上述特征的量化数据信息输入SPSS18.0统计软件,利用其Cluster命令进行处理,以欧氏距离作为考察指标,用系统分类法进行处理,得到不同因子之间的距离,以评价它们的相似性。结果以树状图的形式输出。

3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由于病程长、病势重,病机复杂,单纯病机较少,往往多种病机夹杂在一起,初期以正虚为主,中后期则虚实夹杂,正虚为本,邪实为标;脾与胃互为表里,同居中焦,脾升胃降,乃气机升降之枢纽,共司受纳腐熟之功。《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脾胃者仓廪之官”,脾胃被称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若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气血生化无源,变生诸病。电子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初期胃黏膜呈灰色,黏膜变薄,血管透露,正如中医所言“痿者,萎也”,是脾胃气虚,胃体失养之象。由此可见脾胃气虚、气血生化无源是CAG的病理基础,说明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气虚是以气虚为先、气虚为主。脾胃气虚,气虚运化无力,生化无源,损及胃阴,胃阴不足,譬如“釜中无水,不能熟物”,导致气阴两虚证候。在此基础上出现气滞、内热、湿阻、血瘀、食积等标实之象。故治疗以扶正祛邪为基本方法。扶正主要补益气血阴阳,祛邪主要为理气、清热、祛湿、化痰、活血、消食之法。本研究结果获得7个聚类方。C1方:柴胡、香附、枳壳。柴胡疏肝解郁;香附疏肝解郁止痛,理气调中;枳壳行气宽胸,宽中除胀。诸药相伍具有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功。适用于肝郁气滞、肝胃不和之CAG。相类方: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C2方:太子参、莪术、黄芪、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太子参补气健脾兼能养阴生津;莪术破血行气、消积止痛;黄芪健脾补中;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蒲公英清热解毒。诸药相伍具有补气健脾、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功。适用于脾胃气虚、热毒内蕴兼有血瘀所致的CAG证。C3方:白术、茯苓、党参、丹参。白术健脾益气、燥湿;茯苓健脾渗湿;党参补脾肺气;丹参活血化瘀。诸药相伍具有补气健脾、利湿活血之功,适用于脾虚有湿兼有血瘀所致的CAG证。相类方:四君子汤(《和剂局方》)、丹参饮(《时方歌括》)。C4方:半夏、陈皮、厚朴。半夏燥湿化痰;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厚朴燥湿消痰,下气除满。诸药相伍具有燥湿化痰、下气除胀之功,适用于脾虚有湿、痰湿中阻所致的CAG证。相类方:平胃散(《和剂局方》)。C5方:山楂、麦芽、木香、延胡索、砂仁、郁金。山楂消食化积;麦芽消食健胃;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砂仁化湿行气;郁金活血止痛,行气解郁。诸药相伍具有消食健脾、行气止痛之功,适用于气滞血瘀、食积所致的CAG证。相类方:颠倒木金散(《医宗金鉴》)。C6方:炙甘草、白芍。炙甘草补脾益气、缓急止痛;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两药相伍具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之功,适用于肝脾不和或胃阴不足所致的CAG证。相类方:芍药甘草汤(《伤寒论》)。C7方:黄连。黄连清热燥湿,善于清中焦湿热。适用于脾胃湿热所致的CAG证。

通过对方药进行聚类分析,可从整体上来探讨CAG的用药规律。形成的7个聚类方,从功效方面来看,包括:扶正、祛邪、扶正祛邪3类。其中,以扶正为主的方有C6(炙甘草、白芍);祛邪为主的有C1(柴胡、香附、枳壳)、C4(半夏、陈皮、厚朴)、C5(山楂、麦芽、木香、延胡索、砂仁、郁金)、C7(黄连);其余2方C2(太子参、莪术、黄芪、白花蛇舌草、蒲公英)、C3(白术、茯苓、党参、丹参)以扶正祛邪并用。用文献学和多元统计结合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医家用药的一般规律和诊疗特色,探究其用药的思维模式,使广大中医临床医师在短时间内掌握辨证论治的精髓和遣方用药规律,提高临床疗效,对于中医药的传承产生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作者:魏玉霞严季澜李柳骥赵健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内蒙古中蒙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