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传承和弘扬

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传承和弘扬

摘要: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而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十八届六中全会强调,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紧密,教师应当注意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增强其学习传统文化的主动性,使我国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弘扬。

关键词:

中学;语文;传统文化;继承;弘扬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近年来,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得到了更大的肯定。2017年1月25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语文学科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与语文教学密切相关,语文教育本身也是一种文化传承。《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对语文课程提出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熏陶”的要求,对学习古诗文、阅读优秀作品都明确说明。由此可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息息相关,具体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弘扬传统文化知识

中学语文教学主要还是要依靠课堂教学,以往的语文教学急功近利,以考试为目的,以提高分分数为宗旨,不重视对课本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但是,语文的学习规律是需要潜移默化和长期积累的,是“慢工”,盲目以考试为目的进行教学对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是不利的。实际上,语文课本里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依托课本资源对学生做传统文化的细致解读。1、加强古诗文教学初高中的语文教材里古诗文等文学作品丰富,蕴含着大量传统文化的元素。如屈原的《离骚》,表达的是一种高尚的爱国主义节操,陶渊明的《归田园居》表现的是一种隐士情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和独善其身的价值取向,庄子的《逍遥游》则强调了一种自由主义的人生观和无为的思想,《劝学》表现的是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孔雀东南飞》则传达了古人对爱情的珍视和对美好感情的歌颂。这些古诗文名篇蕴含了古人的智慧、思想、感情,传达着传统的价值观念,中学语文教学应当以学习古诗文为契机,分析和解读这些古代诗文名篇中的深刻内涵,开阔学生视野,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营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2、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发挥语文课堂在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还要在课堂形式上下功夫。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媒体教学,新媒体教学以更加有趣和灵活的方式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在课堂上,利用图片、声音、影像,还原课文里的场景,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自觉吸收传统文学的养分,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内化为自身的内在品格。在教学形式上,语文教师可以安排每日课前解读一个成语或者读一首诗,增加学生文化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二、发挥语文教师作用,引导诵读经典作品

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的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广泛诵读传统经典作品,每个学生都应当成为一个“朗读者”。教师担当着言传身教的角色,一个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语文教师,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识水平。所以,语文教师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要想更好地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语文教师一定要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一方面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一方面增加自身传统文化的知识储备,构建起良好的传统文化知识体系,做到在教学时充分融合传统文化元素。除了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氛围,在课堂外也要对学生进行传统经典作品的引导。一是引导学生阅读古典名著。古典名著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元素,如我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是中学生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文学著作,如《智取生辰纲》等课文,都是截取自这些书籍。教师应当抓住讲解课文的契机,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读著作,全面了解作品内容和内涵,在读名著的过程中,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又如《史记》,其中蕴含了作者独特的“历史观”“英雄观”“荣辱观”“生死观”等,对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发挥着积极作用。二是引导学生背诵诗词。唐诗宋词是我国珍贵的文化财富,凝聚着我国丰富的文化精华,诗词中富含着耐人寻味的意蕴,抒发了诗词作者深厚的感情和思想,启迪心智,陶冶情操。语文教师要有针对性地的引导学生进行诗词的背诵。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背诵诗词可以将其内化于心,成为自己知识结构中的一部分,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提升修养品格。三是引导学生学习古典文化知识。中学语文课本的古诗文中包含着大量古代文化知识,也包含着大量的传统风俗民俗,语文教师在教授课文时应当注意为学生普及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如学习到林妹妹进大观园时,可以普及课文背后的古代礼仪规范、服饰文化等,强化学生基础文化知识的掌握。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加透彻和完整地学习、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内蕴。

三、加强语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一方面要进行大量的传统文化内容的输入,同时也应当有相应的联系和输出。这就需要在学习和吸收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地练习和实践,巩固教学成果。一是说。开设读书讨论课程,可就所学课程或者学生自身感兴趣的古典文学作品进行读书讨论,鼓励学生踊跃发言,畅谈读书心得,以及自身对传统文化的感悟。语文教师要博览群书,对学生的发言内容进行点评和指导,一方面掌握学生对传统文化吸收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价值观,或者对传统文化精神本质把握不准确的情况。广泛的阅读讨论,可以使学生交流对传统文化的感受和心得,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二是写。传统文化的教育,应当做到读、说、写结合,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读和说的基础上,进行写作练习。语文教材有很多写作素材,学生可以吸取其中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精华,为自己的写作打基础。一篇内涵丰富、内容深刻的好文章离不开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在文章中引用古诗词可以为文章增添文采。如《逍遥游》的顺应万物的本性才能获得自由的思想,如《师说》可作为“博采众长者可成大器”的论据。对于写作,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撰写读书笔记做起,通过阅读传统经典作品,写下心得体会,摘录好词好句,以备今后的写作使用,实现传统知识的记录和积累。做到以读备写,以写促读,多方位、多途径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四、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举办传统文化竞赛

只有课堂教学显然是不够的,语文教学需要学校也参与其中,多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课外活动,将课堂与课外结合起来。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举办传统文化知识的比赛,古诗文背诵比赛、书法比赛、国画比赛等,在比赛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如利用节庆节点等,在春节、清明、元宵、端午、中秋、七夕等传统节日,组织学生整理和挖掘节日的来源和内涵,参与与节日有关的各类实践,体验传统节日的带来的文化氛围和文化享受。对于学生的十八岁成人礼,完全可以参照古代成人礼,使学生在传统礼仪的仪式感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又如,可以在学校开设国学课堂,将国学课堂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补充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在国学的氛围中,使学生亲身体验古代礼法,拜孔子,尊师长,加深尊师重道、勤奋学习的认识。另外,可以在课外组织学生观看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关的节目,如《百家讲坛》等,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有关传统文化的节目,如《中华诗词大会》,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寓教于乐,将学习和体验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乐趣。最重要的是,要将学习和积累传统文化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对传统的孝亲、节俭、文明心怀敬意,能够明辨是非、分辨善恶,知道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可赞的,什么是可耻的,自觉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行为,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之,中学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密切联系,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语文教学,所以,语文教师要增强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博览群书,加深古典文化的内在积淀,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开展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引导。通过挖掘语文课本文化资源、加强语文教学实践、广泛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多方面入手,全方位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完善自身素养,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程炯.浅谈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教师,2011,(16).

[2]沈红旗.唤醒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意识[J].中学教育,2003,(12).

[3]陈红.语文教材要点亮传统文化这盏温暖的灯[J].学周刊.2011,(28).

作者:李芯 单位:山东女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