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观研究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观研究

一、局部品读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要学习文章的语言、进一步理解课文,还必须进行局部品读。

1.细读语段,理解语言

语文就应该姓“语”,语文课一定要重视语言文字的教学和训练。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是学习语文的基本任务,也是学习语文的基本目标。指导学生阅读每一篇课文,一要领会关键性的词语;二是揣摩限制性的成分;三要理解警策性的句子。例如,我们初读《孔乙己》谁也不会介意文章结尾对孔乙己悲惨结局的叙述:“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可是在细读课文时就不难发现“大约”“的确”的巧妙运用。“大约”“的确”看似矛盾实不矛盾,“大约”说明孔乙己的死无人过问,他活在世界上只是一块笑料而已,“如果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因此,他已成了社会上一个多余的人,反映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漠的残酷现实。“的确”说明孔乙己的死是必然的,他的悲剧正是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极深的一批下层知识分子的共同悲剧!

2.研读语段,体味语境

叶圣陶先生指出:“一篇好作品,只读一遍未必能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而认真研读课文语段、“分析语境”正是“揣摩”的有效办法之一。通过反复研读、勾划圈点、多问几个为什么、体味语境,可以体味作者独到的语言运用艺术。语言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就失去了语言意义,仅是文字符号意义而已。如教学《故乡》,认真研读文章开头,鲁迅先生这样写道:“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文句中着一“横”字,本是极平常的字眼,当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仔细揣摩这段话后就会产生顿悟,平常“横”字不平常。着一“横”字就活画出了辛亥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农村一派萧条破败的景象图,渲染了气氛,为闰土的出场设置了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

二、语文训练

语言能力以熟练为特征,而要达到熟练,唯一的办法是训练。因此,有人曾经建议把语文课改为语文训练课。阅读教学固然首先要重视读的训练,在感知、品读训练的同时还要加强语言和思维的综合训练,以达到“不待教师讲自能读书”的目的。

1.讲究“适度”

训练犹如登高,坡度太陡,使人无法攀登,当然不行,但如果坡度过于平缓,也会使人无法领会克服困难的愉快而丧失攀登的兴趣。那么,怎样才合“度”呢?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而定,“跳一跳”便“摘到果子”。

2.注重“梯度”

训练要引导学生拾级而上,一步步登堂入室。因文而异,因学生而异,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步加大训练难度,以便最终达到学“一篇”而读“一类”的目的。如果把语文训练过程看成是一个整体的话,那么,这一过程应该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有着明显梯度的过程。那种始终在一个平面上的训练无疑是徒劳的。

3.强调“力度”

面对阅读教学现状,我们的训练起点不要高,但要求要严,训练要实。务必讲求实效,要使训练有效,必须有一定的力度。“除非不练,练就是练得学生一辈子忘不了”。(钱梦龙语)有力度的训练才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长期以来,阅读教学效益之所以不高,问题的症结是相当部分的教师曲解了“训练”的含义,误以为训练就是让学生完成练习、考试,结果练习册、习题集做了几大本,考试若干场,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尚未真正形成。“训”和“练”脱节,缺乏力度,这不能引起我们的反思。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以上仅是本人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初步探索,有待于今后教学实践的检验。但我相信,只要我们认定了一种方法,加以努力实践,扎扎实实地开展教学工作,并在实践中善于总结经验教训,融会贯通,必能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语文阅读教学的良好成效。

作者:龚冬梅单位:江西省新余市第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