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研究

一、创设情境,欣赏美

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进入“角色”,由己之“情不自禁”感染学生,使他们“随师入境”,激起他们情感的波澜。学生沉浸在老师创设的氛围中,也仿佛看到了母亲给“我”唱歌、说谜语、讲故事的情景。又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时,可利用幻灯机(或多媒体)引出故事内容,通过教师绘声绘色的描述,再引导学生阅读。通过看、听、读这三个环节使学生欣赏到这则童话的美妙之处:作者通过小女孩的几次幻觉描写,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黑暗,并懂得了想象会给文章添上彩色的翅膀,也给学生渗透了“美”的感受。

二、情感朗读,表达美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仅可以使学生透过字里行间领悟课文深层的内涵,而且可以让学生“触情生情”,展开想象,架起学生与课文间的情感桥梁,加强学生与作者的心灵沟通,培养学生表达美的能力。如苏教版小学教材中的《师恩难忘》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回家乡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小学时的田老师的感激之情。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带着满腔的感情来进行范读,通过教师的范读来感染所有学生,然后,再指导学生自己朗读。如在指导学生朗读田老师为了让我们能够记住一些数字,给我们编了一个个故事的时候,要指导学生抓住几个关键的动词,把握节奏和轻重音,读出田老师的语气、语调、口吻以及那种真挚的感情来。在指导学生朗读“有一年我回家乡在村头遇到田老师”那段时,先指导读,然后让学生说,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根据自己的理解程度口头表达出来。这样,同学们的情感在创造性复述中再次升华,学生也表达了自己对老师或者其他人的感激之情。这篇课文的学习,也是对学生进行一次很好的“感恩”教育。

三、品词释句,领悟美

作为语文课文,无论是对真、善、美的歌颂,还是对假、丑、恶的憎恨,都蕴含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之中。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品词释句,学会找关键词句。对课文中那些微言大义,要细心揣摩,慢慢品味,悟出其丰富的内涵,领略其美妙之处。如以前教的人教版中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文中鲁迅随口编了一个笑话,说自己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并说:“你想,四周黑洞洞的呀,还有不容易碰壁的吗?”当学生学到此处,感到迷惑不解,难以理解作者用意。这时,教师在教学中应首先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然后指出“四周黑洞洞”是指什么,“碰壁”是什么意思,逐步让学生理解四周“黑洞洞”这是一个暗喻的修辞方法,借此来影射旧社会的黑暗腐败,“碰壁”抨击了反动派对鲁迅先生的迫害。鲁迅先生的话既真实又生动地反映了旧社会人民没有丝毫的自由,革命者处处遭受迫害的社会现实,又表现了鲁迅先生幽默诙谐的性格和勇于跟黑暗势力进行斗争、不怕挫折的乐观主义精神。这样一讲解,学生就会恍然大悟。学生通过品词释句,领悟了课文的幽默美和含蓄美。四、自己动手,创造美教师不仅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美,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创造美。对课文中的深层含义,要引导他们从情感的共鸣进入到对社会、时代、人生的深层思考,使他们从教师和课文中接受美、延伸美、创造美。如苏教版小学教材中的《狼和小羊》这篇课文,写狼要吃小羊,找了种种借口,课文最后写到:“说着,狼就向小羊扑去……”课文到此戛然而止。尽管结尾留下了一个省略号,含意深长,耐人寻味,但多少还是给同学们带来一丝遗憾。为了让学生想出一个美好的结局,教学时要引导他们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创造一个美满的结局。记得有个学生曾经想出了一个这样的结果:“就在这时,小羊的爸爸和妈妈来了,其他一些公羊、母羊也来了,他们都参加了对狼的战斗,最后,狼不仅没有吃到小羊,还被羊群战得皮开肉绽,只好逃之夭夭。”这就是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知作品的形象,从而感受美、理解美、接受美的熏陶,并在此基础上上升为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利用教材实施美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只要教师自觉地在教学中灌注美育,就可以使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而且可以塑造学生美的心灵,培养他们美的情操,磨砺他们美的意志,形成完美的人格。

作者:徐静单位:江苏省新沂市草桥镇堰头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