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渗透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渗透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摘要:研究提出“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机制,试图改善对如今心理问题日渐突出的新一批的大学生。该机制通过大学生自导自演情景心理剧的方式,了解现今大学生较为关注的心理问题,并在指导学生心理剧的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从而改善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惑和潜在的不良变化。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式;心理剧;大学生

我国高校专门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工作较少,常常在实际中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心理健康教育,或者简单的将心理健康问题等同于思想政治问题,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解决心理问题,效果不佳。“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概念就是将这个环境专业学生所熟知的“分子自发运动”的特性引申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指的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为学生创造大环境,促使心理健康理念和知识逐渐向学生中扩散,引导学生自发、主动地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机制赋予了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渗透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创新教育机制。

一、研究方法

将刚踏入大学的新生分组,每个小组自导自演一出情景心理剧。在每个小组中,学生分工合作,如编写剧本、导演、表演等,让每位同学都投身到心理剧的准备中。经过指导教师的审核、修改,最终举行汇报交流演出。本研究,通过让大学生自己寻找关于心理健康的素材,了解如今大学生关注的心理问题焦点;通过学生在心理剧中的扮演、导演等,潜移默化的使学生明白如何应对或者避免心理剧中的情景。

二、研究结果

1.大学新生关注的心理问题。在此次研究中,通过每个小组剧本的选择和改编,间接了解到新生关注的焦点。(1)学能“致用”?———对学习目标迷茫,沉迷网络。关键词:迷茫、网络。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常常带着对未知大学生活的幻想,将大学生活理想化。对大学新的学习方式、生活模式乃至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处理都显得无所适从。“大学怎么可能会累?到了大学,终于不用再像高中那么苦了。”“我一退出游戏,就觉得巨大的空虚感向我袭来,我不知道该干什么。”上述所引用的均是学生自己改编的剧本,其中也有部分学生的亲身体会。在大学,学生们要面对形形色色的同学,克服地域差异,更要适应大学自主选课参与的开放模式。这会使新生失去归属感,从而变得迷茫。另一方面,曾经以“我要考上某大学”为目标的一大批学生在进入大学后,瞬间失去了自己的目标。在这两方面的因素影响下,一部分学生选择了虚拟的网络世界作为他们逃避现实的“避风港”。

(2)重“色”轻“友”———有了爱情,忽略了友情。关键词:甜蜜、疏远。新生入学后与室友、同学建立了友情之后,试图向更广的人际圈扩展,而此时,恋爱也可能悄然而至。当一些新生拥有了他们的爱情,尤其是对于那些经历初恋的懵懂少年,他们会不自觉的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爱情,而忽略朋友。因此如何平衡好爱情和友情的权重,就成为人际交往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自从小A和小B谈了恋爱,再也没有和我们一起出去玩过了。”“到了期末考试,小A开始担心,想修复过去的友谊,来得到学习上的帮助。”从上述的节选来看,“被爱情一时冲昏头脑,全心全意投入其中,而忽略了过去支持他们的朋友”成了大部分人的写照。同时,他们也忽略了学习等方面,当需要帮助时,他们又第一时间想起了被他们“抛弃”的朋友,也体现出他们内心的矛盾。(3)顾“此”失“彼”———投身学习工作,忽略情感生活。关键词:冷落、争执。充满新鲜感和上进心的新生在进入大学后,向往着能在社团、团学联、学生会等占得一席之地,当进入感兴趣的组织全身心投入时,这些工作占用了他们大部分的课余时间,直接减少了与朋友和同学交流的机会。这种现象对于刚刚建立友谊的新生来说,影响很大。“今天很忙,还有好多事等着我去做,你自己去吧。”“你也去找点事情做啊,别整天想着玩啊。”上述均源自一名学生的亲身经历。事实上,这种现象导致最后不欢而散的根本原因在于双方缺乏足够的换位思考。工作繁忙的同学如果考虑到朋友的每次盛情邀请都是为了维系、夯实他们之间的友谊,虽然不一定要接受,至少不会埋怨朋友无所事事;相对应的,较为清闲的同学如果考虑到朋友工作压力大,情绪不稳定,应该会理解朋友的疏忽。只有相互换位,站在对方的立场理解对方,才能更好地维持珍贵的友谊。

2.“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通过对参与心理剧的同学对此次活动的感想调查,我们整理出如下结果。(1)结识新的朋友,培养团队精神:“同学们都十分团结,让我很感动,气氛十分欢乐,让我更好地认识了同级的同学。”“心理剧的活动为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心理剧让所有人发挥了自己的长处,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协作精神。”(2)反射自身,了解常见的心理问题。“通过表演心理剧的方式,让我们对同龄人之间存在的心理困扰有了更深的了。”“心理剧的演出让我们大一新生认真考虑大学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告诉我们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心理剧的表演给了我们一次提前体会大学生活的机会,也让我们对于大学生活中会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心理准备。”从学生们的感想可以看出,此次借助心理剧的形式进行的“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达到了预期目的,使得学生们通过参与心理剧的编排演出,认清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收获了自我成长。

三、结论

1.足够的自我警觉性。从大学新生的剧本选择和改编可以看出其对于如今大学生主流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有所意识的。这种意识可以传递,虽然不同的学生带有不同的意识范围,但是通过合作沟通,将每个人自己的范围叠加扩大,形成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意识范围。

2.正确的引导性。在剧本的编写和导演过程中,如何编写或者修改剧本的决定权在学生自己身上,对于剧本,指导教师通过预审的过程,严格控制把关,经过多次修改后,保证剧本能正确地引导学生如何合理地处理解决和规避他们所选择的心理问题题材。通过汇演,相互交流,全方面地引导学生。

3.主观能动性的效果。比起传统的说教式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打破了传统的自上而下“灌输式”的教育方式,由外而内的将需要教授的内容通过诱导的方式相互反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挖掘,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心理健康教育在过去不被重视,使得不少人存在多多少少的心理健康问题。虽然对生活社交影响不大,但却潜移默化地在家庭中一辈一辈的被“富集”。如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一般采取由上而下的“灌输式”心理健康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是一种较为基础、普遍的方式。但是由于是单向的教育,授课教师得不到反馈,不知道教育成效如何。而相应的,每个学生在收听讲座时,并不与他人交流沟通,面对教师的介绍,有些负面地自我投射一些心理问题在自己身上,使得自己越发孤僻,有些则是过于乐观,忽略了应有的警觉性。可以看出,传统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其局限性,很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可能适得其反。而“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打破了传统的自上而下灌输,由外而内的将需要教授的内容通过诱导的方式,相互反馈,让学生们自己去发现挖掘,并且挖深,从而彻底、有效的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闫春平.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8).

[2]王文鹏,李艳文.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发[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7,(10).

[3]曹新美,刘翔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与积极心理学取向[J].教师教育研究,2006,(5).

作者:王宁 单位: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