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加大农业教育力度发展多元化农业

加大农业教育力度发展多元化农业

摘要:在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农业教育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的现代农业教育起步比较晚,但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农业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我国的农业教育和发展进行研究和分析,在分析了我国目前的农业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分析其成因,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以便更好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教育;问题;策略

农业教育对于农业知识的普及、相关人才的培养、农业技术的推广、农业新产品以及新技术的改进等都具有现实意义。农业教学还可以帮助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以及技术能力,让农民有能力进行自主创新,对劳动手段和方式进行改进。实现农业现代化、机械化的同时,不断加强绿色农业的建设,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总而言之,农业教育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1农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农业教育格局失衡目前,我国面临的比较严重的问题是农业教育的发展不均衡。由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西部地区在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较少,和东部地区相比相差甚远。虽然国家已经逐步加大西部地区农村的农业教育推广和投资力度,西部地区农村农业基础教育的覆盖率基本上达到了80%,但是和东部地区相比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目前西部的省份中,高校的总数不到20个,农业的高等院校更是少之又少,一般好的高等院校多数集中在东部的大城市中。这种东部和西部之间的农业教育差距,包括在教师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教学方法以及内容都是我国农业教育需要面对的问题。1.2农业教育师资问题农业教育的根本是教师,我国高校在1999年实行了扩招,之后很多农业高校的非农业专业学生数量不断增多,促使农业专业的教师数量不断下降,对于农业教育的发展非常不利。教师数量的减少导致师资力量缺乏。教师自己花费用于教学研究、教学方法分析等方面的精力越来越少。有很多地区的农业高校还存在基础硬件设施不足,没有办法招收到学生的情况。对于研究生来说,虽然最近几年一直都在扩招,但是教师的工作重心发生改变,造成学校的教学质量不高。1.3忽视农民农业教育在农业教育中,其中最大的目标人群是农民,但是我国的农业教育恰恰就忽略了这个最为重要的主体。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通过学习对农业知识、技能、科技以及方法进行有效掌握,改变传统的农业教学观念和生产方式,对于农民通过自己的思考改变农村经济发展,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农民虽然掌握一定的农业知识,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农业教育,和国外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2提高我国农业教育质量的措施

2.1加强法律的保障对于政府来说,要想更好推进农业教育的发展,首先应该制定对应的农业教育相关法律,利用政府的行政手段不断强化农业教育的位置,让其在整个社会和教育体系中都被认可,让全社会都重视农业教育。同时给予农业院校更多的支持,不断强化以农为本的思想。给予农业专业的学生一定的优惠政策,对他们进行严格要求,在保证学习环境的同时,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2.2重视农业直接劳动者素质的培养农业教育的根本在农民,农民是农业的主体,为了更好的加强对农民的教育,首先应该由政府出面不断加强农业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不管是强制性的还是资源说服性的,都应该促使更多的农民参与到农业教育中。建立专门的农民咨询中心,为农民随时讲解对应的农业市场发展方向、农业新技术、新科技等。为农民订阅相关的农业书籍、报刊以及杂志,让他们有更为丰富的知识获取渠道。2.3加大政府的支持和资助政府应该积极主动地加强西部地区的农业教学工作,不仅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同时还给予相关的农业高校、学生以及相关工作人员一定的财政和政策上的支持,利用金融政策加大投资的力度,在国家的保证下为农民提供财政补贴以及低利息的贷款业务,促进农业技术发展和研发以及农民的农业培训方面的事项,教师的培训也会更加轻松,愿意参加培训的人员也更多。

3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的农业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要想解决好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社会以及学校等各方主体都积极参与,对我国农业教育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充分研究,主动借鉴和吸收国外优秀的经验,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吸收和引进,自主学习和创造,开创出一条适合于我国农业发展的特色农业教育体系,建立并且完善对应的管理制度和措施,更好地促进现代农业的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忠华.对高校定位研究的再思考[J].高教探索,2010,(05).

[2]续敏.农业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途径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18).

[3]张朝华.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服务的主要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借鉴[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08).

作者:陈贵娟1,李成育2 单位:1.吉林省润禾滩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2.东辽县足民农业技术推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