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思考论文(3篇)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思考论文(3篇)

第一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路径探讨

一、树立并强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基本树立,而且高校也一直强调要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培养和人文关怀,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但因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实际工作中,管理者对人文关怀教育理念认识模糊,在培养人才目标、培养模式上有认识偏差,忽视大学生的主体性、差异性,以统一的、理想的标准要求学生、塑造学生,过于注重培养所谓的“听话型”、服从型的学生;教育者则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习惯对他们进行理论灌输和道德灌输教育,忽视了情感的关怀和自我教育。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教育者都要进一步树立并强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以人文本”理念的统领下,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教学中要树立并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从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学生服务的角度出发,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以尊重的态度,“服务”的姿态,助力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二、创新教学方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教师和学生有效的交流和沟通,而灌输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习惯把教学内容强制地灌输给学生,而不管学生是否理解和认同。这违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符合人文关怀的理念,也不符合人才培养的目标,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不满、反感、甚至排斥,严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此,革新传统的灌输教育模式,创新教学方式,势在必行。要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尊重学生,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要从学生的思想和感情出发,以积极对话的方式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

三、营造人文关怀环境

第一,努力营造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校园建设和公共设施中要体现人性化设计,把学校特有的人文精神融入校园的自然环境中,把学校的历史文化和人文底蕴体现在校园建设中,通过典型设计指引学生。第二,营造和谐人文环境。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提升校园人文内涵,促进学生健康的、和谐、全面的发展。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促进学生调适和改善心理环境,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对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学校要组织、开展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机会,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交往,拓展其才能、促进其发展。

四、重视情感教育和情感关怀

情感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是沟通师生关系的桥梁,是实现教育价值的催化剂。学生与教师之间要树立真诚的情感联系,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马克思曾指出:“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人推动别人前进的人。”大学生是情感丰富的群体,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仅靠灌输式的教育是难以奏效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情味,做到“情”和“理”的有机结合,要寓教于情,教育工作者要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用情感引导的方式去打动、感染学生、进而引导学生;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交流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促进自己的成长成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问题和社会现象,对问题进行正确归因,妥善处理自身问题和社会问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五、加强学生心理疏导,构建人文关怀的心理疏导机制

第一,管理工作和教育工作中都要关注学生主体的感受和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思想、情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引导学生对产生的问题进行正确归因。第二,加强心理健康的宣传和教育。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如学校网络、微信公众号、校园广播、校园宣传栏、讲座等,宣传、宣讲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和特征,使学生了解心理活动、掌握心理健康知识,通过有效的途径、方式释放压力,发泄不良情绪,学会自我调节和调适,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调整自己的心态。第三,充分发挥校园心理咨询室或心理咨询中心的功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在学生中形成影响和被信任。

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人文关怀能力

第一,升华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应该把人文关怀内化为一种工作理念。教师只有树立了这种工作理念,才能公平对待学生、由衷地尊重学生,欣赏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认可;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增强人文关怀的角色意识。思想教育其实也是一种关怀教育,工作者也是精神关怀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首先应该是合格的关怀者,把自己定位为道德示范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德行修养,发挥人格魅力,用自己的优秀品格去影响学生、熏陶学生。同时,教育者要从精神关怀的角度理解、认识自己的工作,要不断地关注学生的精神需要,帮助学生、引导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南巾帼.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J]教书育人.2006(01).

[3]伍揆祁.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作者:何燕霞 单位: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二篇:高校网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摘要:指出了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日益暴露出其局限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的途径。基于此,分析了网络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探讨了高校应该如何有效利用网络开展教育工作,以期提供参考。

关键词:网络;高校;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1.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隐性课程”概念首次被提出,是在1968年美国社会学家杰克逊所撰写的《班级生活》一文中,并开启了西方教育界研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热潮。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和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了相关探讨,当前越来越多的高校注重对大学生实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明确的、直接的途径,采用强制性手段向受教育者灌输理论知识和思想观念,使其处于有意识的被动状态的教育方法。包括党团网站的理论学习;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政治理论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系列讲座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则是教育者悄无声息地将教育目的隐藏于受教育者的学习、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实践活动中,使其思想道德在不知不觉中逐渐被塑造起来的教育方法。在实施隐性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没有采取意图明显的强制性措施,而是选择受教育者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中主动接受被隐藏起来的教育内容,所以受教育者没有察觉自己处于被教育的状态,在不反感的前提下把所接触到的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高校中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道德、政治观点、价值观念进行隐性教育。

1.2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1.2.1隐蔽教育目的

“孩子们愈少感到落在他们身上的教育设想,任何一种教育现象的教育效果就愈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没有系统的书面教材和教学计划,对教育效果没有明确、严格的衡量标准,将教育目的隐蔽于受教育者周围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中,使其在“内隐学习”的状态下主动理解和接受教育内容。

1.2.2教育方式的间接性和多样性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采用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课堂教学,教学任务明确,直接向学生灌输科学的思想观念,学生没有自主选择权,内容枯燥无趣,难以理解。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间接且多样,教育者以迂回的教育方式,利用课上、课下、网络平台等教育资源,在与受教育者的互动中,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1.2.3教育过程愉悦

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需本着人文关怀的精神,切实关注受教育者的兴趣、需求、关心的热点问题,运用不同的教育载体和教育资源,能激发起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情感上易引起共鸣,双方在整个过程中共同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受教育者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接受教育的效果更佳。

2网络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2.1网络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网络具有即时性和超时空性,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信息量丰富,具有很强的影响力。走在时代前沿的大学生是使用网络的主力军,网络已经成为他们学习和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大学生通过网络平台了解国内外信息,可以开阔视野,拓展思维方式,扩大知识面,增强人际交往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以及文化素质。利用网络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传统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有效补充,是在全球化背景下迎接思想政治教育困境与挑战的现实要求,教育者应顺应时代要求,利用网络,增强网络意识,在与受教育者的对话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网络,教育者与学生讨论问题,思想交流,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让他们感受到人文关怀,走进学生内心,了解学生最真实的想法,引导其形成科学的思想观念,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网络的推动下,国家、学校和家庭的思想政治教育联系越来越密切,为了共同的教育目标相互配合,不再局限于某一个教育空间,让学生接受全方位、开放性的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

2.2网络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载体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党团组织、学生社团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到活动中,如校园文体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这些活动富有趣味性、贴近学生实际、自主选择性强,学生在自愿参与的过程中,不仅能发挥所长,提高自身能力,而且在文化的熏陶下,能陶冶情操,培养集体主义、乐于助人的精神,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但是,这些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并不能充分地把教育信息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去,自身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宣传、动员工作不到位,活动形式呆板,规模较小,缺乏创新,参与人员较少,大学生因受到自身和现实条件的限制,并不能呈现最真实的自己,隐藏最真实的情感。而网络却能激发学生勇敢地表达内心所想,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载体,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QQ、微信、微博、论坛、网站等网络平台可以就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关乎学生切身利益问题或者节庆活动,与学生在线自由平等交流,在讨论中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使其提高明辨是非和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为他们指明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

3网络时代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2015年,国务院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着力培育一批导向正确、影响力广的网络名师,立足校园网站建设开办一批贴近师生生活的网络名站名栏,建设一支由学生和青年教师骨干组成的网络宣传员队伍,打造示范性思想理论教育资源网站、学生主题教育网站,推进辅导员博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博客、校园微信公共账号等网络新媒体建设。”进入网络时代,高校教育者应该树立网络教育意识,充分挖掘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利用网络将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

3.1加强网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的建设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是组织和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之一,他们的素质和能力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息息相关,加强网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一是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专业水平和素质。从事这项工作必须具备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水平,另外,网上大学生的生活背景、文化背景有所差异,因此教育者还需涉猎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传播学等其它相关学科,掌握综合知识。教育者在提高文化素质的同时,还应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和舆论动态,适时进行正确引导。二是有系统、有计划地对教育者进行网络知识技能培训,使其充分认识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性和当前网络的重要性和优越性,帮助他们熟练掌握网络技术,并把这种技能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走在科技前沿的大学生,运用网络的能力总体来说比教师强,因此,为了顺利开展教育工作,教育者必须学会使用网络技术。

3.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可以借用网络的独特优势,具有教育价值和正确舆论导向的信息,指导大学生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塑造良好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从而为实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效途径。很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存在资源浪费、管理不到位、重复建设的现象,因此,必须以创新的理念对这些网站进行资源整合和共享,突出主题,提高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在栏目和内容的设置上可以安排多种板块,如学术交流、考研与就业服务、热点新闻播报、理论学习、技术前沿等,重点建设具有鲜明色彩的主题网站,在满足大学生多样化需求的同时,传播主流思想,做到教育与服务学生为一体。主题网站如“中国大学生在线”,该网站是由教育部呼吁并主导的、全国各高校共同建设与维护的、全国大学生均可浏览的具有综合性的大学生门户网站,以“塑造大学生人格、服务大学生生活、弘扬健康文化”为主题,以大学生的生活为切入点,潜移默化地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3.3发挥QQ、微信、博客等工具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QQ、微信、MSN等聊天工具具有快捷、方便、隐匿性等特点,深受大学生喜爱,在这些平台中,大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既可以是对社会热点问题、时事政治、重要事件的看法,也可以是对学习、生活、工作的看法,这些平台更多的是一种平等交流的平台,群主即教育者应该主动建立和掌控平台,善于在讨论中发现学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在解决学生困惑的同时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博客是一种充满个性气息的开放式平台,在大学生群体中广受欢迎,这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作为高校院系的辅导员,可以开通微博撰写自己的人生感悟、学习和工作的心得、对现实问题,以平等的姿态和客观的角度对待学生的评论,如此不仅可以拉近师生关系,提高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端正人生态度,还可以真正了解学生内心所想、内心所需,把学生的真实情况反馈到工作中,以便改进工作内容和方式方法,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达到育人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任雪萍.大学教育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2.

[3]高平.当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优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4]于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研究[D].北京:辽宁师范大学,2007.

[5]李烨红.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1).

[6]李琦,王贻,夏骄雄.博客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思想理论教育,2008(6).262

作者:林苏 单位:安徽大学

第三篇:新媒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一、引言

新媒体是利用现代网络化技术的发展,通过互联网、局域网、电脑、手机、电视广播等渠道,为人们提供信息咨询和服务的一种媒体传播介质。新媒体的发展,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主要对新媒体的发展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以及相应的改革策略进行研究。

二、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第一,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意义。其一,增大教育空间。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因为教学地点以及教学内容的阻碍,使得教学有一定的局限性。新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一方面使得教学的空间局限被打破,另一方面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也因为新媒体的简便性以及多样性而得到很大程度的扩展;其二,改变教学形式。以新媒体作为传播介质,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达到了跟互联网的完美融合,在教学内容上以及教学形式上面都得到了极大地改变。教学形态不拘于现实,还能利用信息网络对相关知识进行查阅和了解;其三,提高教育主体之间的互动。在新媒体的网络环境下,学生始终处于一个自由开放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增加了学生跟教师、跟同学以及跟朋友家人之间的互动,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其一,负面消息传播速度快,难以掌控。在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新媒体体系中信息量大且复杂,良莠不齐,加大了管理的难度和深度。各种负面信息充斥着学生的思想,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其二,道德缺失现象明显。在新媒体的发展环境中,社会道德逐渐演变为依靠个人自觉约束的行为。信息化网络的开放使得各种不利学生成长的信息泛滥,在一定程度上误导学生的思想行为观念,使得学生道德缺失现象表现明显;其三,新媒体的虚拟性消减学生的主体地位。新媒体的发展为人们个性的张扬以及人性的解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是在新媒体所创造的环境中,人物的虚拟使得人们逐渐失去了自主性,特别是虚拟游戏的开发使得很多学生深陷其中。对于网络化产物的过分依赖,消减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阻碍了其提升学习能力以及对事物理性的判断。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

在新媒体时代环境下,信息化网络不仅应该作为信息技术的载体,而且也应该成为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因此,在顺应时展的基础上,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进行改革创新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第一,充分结合新媒体信息优势,强化教育理念。在新媒体时代的洪流中,合理地将新媒体运用于思想政治的育人环境建设中。通过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平台优势,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理念,营造合理的教学环境。同时,还可将新媒体与校园信息服务系统相整合,建立高效立体的新媒体校园网络运营平台,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渠道和空间。

第二,牢固把握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创新课堂语言。新媒体的发展提供给了高校学生一个自由开放的活动空间。为了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把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结合当前时代的媒体网络话语,将其充分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使教育过程更加贴合学生的日常。同时,因为在新媒体环境下,其空间话语复杂而多变,因此,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务必对教材性语言进行提炼整合,形成更加通俗易懂的、贴合大众心理的课堂教育形式。

第三,加快线上平台建设的步伐,提高学生的关注度。为了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也必须做到线上与线下的完美融合。建设功能齐全、资源丰富的线上教育平台显得亟不可待。微博、微信作为学生常用的交流软件,教育者可以通过这些交流软件增加线上平台的吸引力,在做到与教学内容协调统一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主题创新以及定期活动等不同的方式,提高平台的吸引力,增加学生对平台的点击率。

第四,整合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育形式,丰富教学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要保持积极开朗的心态,勇敢面对新媒体时代的挑战,利用新媒体的影响力,塑造健康、文明开放的教学课堂。紧跟时代的潮流,将教学做到图文并茂,视听一体化。结合课程内容进行创新,做到情景交融,实践与理论的完美融合。

四、结束语

总之,新媒体时代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而言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只要充分利用好新媒体时代的信息化网络发展,克服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将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场全新的革命;为学生的思想学习,人文礼仪等素质的提高带来一场身心的洗涤。

参考文献:

[1]汪頔.《新媒体对“90”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J].思想教育研究,2010(1):147-159.

[2]金天纬.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1(4):79-83.

[3]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1-256.

[4]孙珊.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基于淮安市高校的问卷调查[D].华东师范大学,2012:1-126.

[5]杨新.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1-189.

作者:朱宾源 单位:浙江树人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