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思想政治教育下大学生生命教育探索

思想政治教育下大学生生命教育探索

【内容摘要】大学生生命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都是对人的教育,在开展过程中密不可分。本文通过对当前大学生生命认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提出了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措施与方法,以促进当代大学生生命与思想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生命教育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与经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物质财富得到巨大的创造及积累,同时也带来了思想观念的愈来愈多元化。物质世界的快速增长与精神世界空虚的不平衡发展,导致了当代大学生生活中出现了生命意识观念淡薄、人生观模糊、漠视生命、伤害别人、虐待动物等许多不可思议的问题,甚至有些学生陷入生活迷茫和学习的恐惧之中。这种现象在高校校园中逐渐伴有上升趋势。究其原因,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尚未引入生命教育或是生命教育研究还不够深入,导致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的缺失,人生观的模糊甚至空白。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这个大背景下,提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研究,必然会促进大学生生命个体自我整合,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同时,也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当代大学生对生命认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

(一)生命意识淡薄、忽视生命尊严。

大学生对待生命的意识正在逐渐淡化,在对待自己、他人的生命和死亡的态度有了明显扭曲。从马加爵到药家鑫再到林森浩对室友的“投毒”案,大学生伤人以及自杀事件频频见诸于网络或报端。所有这些事件的背后,无不是有一个鲜活的生命从我们的眼前消失,但究其背后原因无不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的淡薄和对待生命的态度的扭曲。这种对生命的不尊重和伤害在给别人生命带来无法恢复的伤害的同时,也给自己的生命画上了休止符。

(二)人生观、价值观的功利化与多元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有些社会文化为吸引人们的眼球、迎合人们的口味,变得愈来愈低俗、媚俗、庸俗。网络上的各种绯闻事件、言情小说以及网络游戏中的色情和暴力情节等等无一不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社会文化的这种对低俗、妩媚、暴力、自私、功利以及迷信的宣扬,既严重玷污了社会的文化环境,也使得生活于这种文化环境下的大学生不得不重新对生命的存在、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产生种种困惑和迷茫。比如重金钱轻理想、重个人利益忽视他人以及社会需要、重知识轻道德,甚至极端到“谁阻碍我就灭掉谁”的极端想法和做法,时时从“利己”出发,对他人生命漠不关心,更没有社会责任感。在行动上谈吐庸俗、做法粗野,甚至为了个人利益而走上打架斗殴、偷窃抢劫杀人等犯罪的道路。

(三)抗挫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差。

“90后”的大学生,多数都成长于一个物质丰富、生活殷实、养尊处优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之中,另外计划生育大背景下的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自私自利,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在与同学相处中,太计较,缺乏包容心。他们的矛盾往往缘于一些非常细小的事情,在很多年长的人看来这些问题根本不值一提,然而这些年轻人却会非常在意。有的大学生惯于消极考虑问题;有的学生则习惯过度解读别人的言行,缺乏包容。在面对学业、就业、情感等方面的压力和困难时常常感觉郁闷压抑,无法找到合理的解决方式和正确的情绪宣泄途径,导致有些学生在困惑中消沉,进而产生焦虑和抑郁等心理疾病症状。因此,这些没有经受过任何风吹雨打,没有遭受过任何挫折困苦的犹如温室里的花朵的大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稍有不顺,他们就会不知所措,无法承受,甚至用结束生命这样极端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痛苦。

三、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

当代大学生不但要学会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同时还需要具有符合社会发展的正能量,所以生命教育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保证学生有健康的身心同时还能坚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建立了一套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将有关的生命教育要素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达到让大学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生命教育目标。

(二)加强生命社会化意识教育。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说,生命不仅仅是作为个体存在,还是社会关系的一部分。因此,作为社会人的大学生则需要在生活、学习、工作等过程中,时刻注意自身应有的责任和义务,既要注意整体与部分,全局与局部,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关系调整,也要注意二者之间的角色转换及辩证关系。生命社会化就是要求当代大学生在完成智育教育的同时,如何尽快适应这个发展迅速的社会环境,尽快完成角色的转换。高校可以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各种社会实践等方式强化大学生的生命社会化意识。让大学生在追求自我实现的价值道路上更积极、更主动,才能够对自己的生存、命运、前途负责,才能够关心他人、群体和社会。

(三)加强生命和谐教育。

社会和谐、生命和谐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尤其对于当代的大学生而言,加强生命和谐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树立珍惜和尊重自己的生命、他人的生命、动物的生命、植物的生命等自然界的一切生命树的平等生命观。这样大学生才能做到自己与他人、植物与动物、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样的和谐才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才是我们实现高校生命教育的真谛所在。

(四)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学校特有的一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其目的是通过各种学习环境的营造起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作用。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已经有了独立思想和批判意识,所以单纯的生命教育理论说教对他们的影响并不会太大。因此学校还可以根据生命教育的内容和目的,采取学生喜欢并乐于接受的形式,通过校园日常生活这个影响学生发展第二课堂实现对学生生命教育的无形引导。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隐性教育更有利于克服学生的被动灌输的心理定势,让学生主动融入到接受生命教育的氛围中。比如可以通过学生社团定期举办有关包含大学生生命教育内容的文体活动、公益活动或各种竞赛,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积累知识和青春正能量,在娱乐和放松中提升对生命的认识和尊重。

【参考文献】

[1]朱余杰.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视角下大学生生命教育探析[D].河南理工大学,2012

[2]贾萧竹.浅谈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有效实施[J].当代教育科学,2015,1:59~61

[3]梁爱蕴.生命教育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探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62~66

[4]陈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立体审视与构建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8:104~106

作者:马雪玉单位:邢台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