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创新浅谈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创新浅谈

摘要: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是顺应时展的必然。我国高校在建设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进程中,既有成就、也有不足。本文拟在剖析现存问题的基础上,为创新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提出可行性意见。

关键词: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创新

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文化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成为高校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所以说,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体现,也是顺应时展的必然,更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一、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的理念创新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文化素质不能纯粹以自然的方式在现实生活中靠个体的感悟和体验来获得和提高,它需要精心设计和安排,以科学而系统的课程体系为支撑,通过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来实现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①文化素质教育包括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第一课堂主要是以教师讲授必修课和选修课为主。我国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关注第一课堂的理念创新,例如在学分构成上,会因专业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文科类学生要求选修自然科学领域的文化素质课,而理科学类学生要求选修社会科学领域的文化素质课;且所有学生必须选修素质拓展或创业教育类课程等。这充分体现学校更加注重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和提高,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第二课堂的开展主要由共青团负责,高校团委通过开展系列活动,以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陶冶情操,培养文化素质,提升人生境界。为了充分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部分高校还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为第二课堂的实施效果保驾护航。当然,两个课堂并不是孤立的,而是联系的。

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的队伍完善

教师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夯实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师履行职责的能力,是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所谓师资队伍建设,是指通过对教师进行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加深教师的专业知识、增强教师的业务能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以适应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需要。在“思想”方面,教师一直存在“重言传、应试、学术;轻身教、素质、应用”的问题。在这些思想的指引下,教师会一味地追求填鸭式教学和应试型教学,忽略理论联系实际,阻碍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全面提高。因此,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中,更新观念是先导,务必转变教师传统的思想观念,站在时代的前沿,对教师“工作”进行重新定位;在“行动”方面,由于文化素质教育具有综合性,所以它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也同样具有综合性。教师作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方,队伍素质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成效。因此,教师务必将跨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加强文化素养的培养、提高教学技能,这些都是帮助教师胜任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法宝。

三、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的方法创新

当前,我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正处于一个过渡与转折的十字路口,方法问题更应当被加以重视。教育方法,可以分为显性教育方法和隐形教育方法。所谓显性教育方法是指:充分利用各种公开的手段、公共场所,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文化素质教育方法。隐性教育方法,是指教育者、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不直接显露,而是间接、渗透的教育形式,采取迂回、渗透的方式,把文化素质教育贯穿其中,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隐蔽性但不乏指向性是其最大的特点。②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方法上,我国高校历来倾于显性教育方法。如今,新媒体无不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所有学生都成了新媒体上的常客。新媒体在带给我们便捷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三观”产生了强烈冲击,大学生在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上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可以说,新媒体的出现,挤压了显性教育方法的空间。发达国家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上更倾向于采用隐性教育方法。该方法采取利用环境、设计情景等方式,帮助学生引起思想上的共鸣,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主题教育。我国高校应当立足于实际情况,充分吸取两种方法的优点,实现两种方法的互补,决不能人为割裂二者的关系,更不能片面化和绝对化,以切实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的环境优化

常言道,“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学校的校容校貌,是一所高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与知识和能力层面的文化素质教育不同,境界层面的文化素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的熏陶,这种影响是任何课程无法比拟的。因此,营造校园文化环境,发挥环境育人功能意义重大。我国高校可以秉持“物资环境+精神环境”的原则,致力于营造和谐育人的文化环境。在物质环境方面,鉴于环境改变的程度越高,则人格改变的程度就越高:一方面,我们可以增设校园文化景点,突出文化个性和人文特色,从总体上提升校园环境的品位、格调和内涵;另一方面,我国高校还应当加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力度,并合理利用这些设施积极开展各种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在精神环境方面,为了满足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需要,我国高校应该加强营造精神环境,实现以精神环境带动物资环境。通常,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包括三个方面:良好的学术环境、教学环境和交际关系。总之,我国高校应当实现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最优化,以营造和谐育人的文化环境,推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建设进程。当然,文化环境的建设必须服务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本身,否则可能脱离实际、影响成效。

作者:王佳宜 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注解:

①邱子辉等.《基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途径探讨———以西南石油大学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2(5)

②罗吉平.《粤港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方法比较》[D].暨南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