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声乐教学研究(4篇)

高校声乐教学研究(4篇)

第一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策略

摘要:学前教育人才的音乐能力是其专业构成中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也是高职音乐教学中的重点教程。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还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拟从人才能力需求出发,就建设声乐教学模块化的课群、引入多元结合的教学组织模式、强化即兴弹唱和即兴编创能力的培养、完善岗位实训机制等4个方面,来探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改革策略。

关键词:高职;学前教育;声乐教学;改革策略

近年来,高职院校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改革,尤其是对学前教育课程也进行了课程的全面优化,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的提升。然而,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高标准要求,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考验,因此在教学内容的教学实践中需要根据学校教学特色、师资基础、学生综合素养进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声乐教学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声乐演唱及教学能力的培养非常关键。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是为学前教育单位培养音乐师资能力的,故而对声乐教学的组织模式、方法、内容等方面都具有一些特殊的要求,需要与传统的声乐教学开展区别开来,因而在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等各个方面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针对性。另外,由于高职生源状况参差不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声乐基础都较为薄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声乐教学的难度。加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兴办历史较短,只是在近十几年间发展迅速,所以也导致了教学经验比较缺乏,因而难免在声乐教学中产生一些制约性的问题。

第一,在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儿童歌曲内容在声乐教学的曲目中所占比例是较少的,与民族、美声等内容的教学所占比例不尽合理。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将来面对的服务对象是幼儿,所以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发挥他们对幼儿音乐作品的教学能力。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许多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毕业生反映在音乐课堂上学习过多种唱法,也进行了深入的学习,但到幼儿园任教后却难以将声乐技巧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难以唱好幼儿歌曲,引起幼儿的兴趣。甚至有些学生在入职以后需要较长的磨合期,才能真正地掌握儿歌教学的要领,从而引起用人单位的不满。

第二,高职院校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展开的声乐教学组织模式相对单一、陈旧。现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多以“集体课”为其主要的教学组织模式,大多还是在套用师范类或者专业类院校的声乐教学模式。这也很容易导致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特点不足,个性容易被抹煞,无法拓展音乐兴趣,学习热情不高,产生学习效率偏低的情况。

第三,高职院校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声乐教学实践中忽视对学生的即兴弹唱、即兴编创等即兴能力的培养。事实上,即兴弹唱、即兴编创等能力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能力,在校期间需要进一步的扎实和积累这些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后期的职业实践中游刃有余的解决教学难题。然而,我们发现,现在高职院校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展的即兴弹唱和创编的教学内容是较为薄弱的,没有形成全面的系统开展,导致学生在就业后的岗位工作中应变能力较差,难以适应当前学前教育改革对于音乐教师的更高要求。

第四,高职院校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平台搭建不够全面,岗位实训机制也不够健全。笔者在调查中发现,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建立常态化的岗位实训机制,岗位实训往往仅限于带领学生去幼儿园等单位观摩学习,学生难以获得亲身实践的机会,难以将课堂学习的声乐内容有效地转化为岗位实践技能,这也导致学生的声乐能力得不到实践拓展,未能在就业之前掌握全面的声乐教学能力。针对以上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存在的若干问题,笔者从自身的声乐教学实践出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革和完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开展,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效果。

第一,针对高职院校教学特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特色,建设模块化的声乐课群。在课程的实践开展中,能够针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生源声乐基础较差、起点低的现实情况,进行合理的课程编排和优化。具体到课堂环境,可以将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儿童(幼儿歌曲)这3项教学内容整合成为有机联系的、模块化的完整性教学体系。首先,将美声唱法的教学内容作为一个模块,主要安排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来展开。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美声唱法来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为今后的声乐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由于美声唱法容易对儿童歌曲的演唱造成某种程度的干扰,所以仅安排在第一学期开展,之后即转入民族唱法“模块”的教学。这个模块的声乐教学要持续较长的时间,目的是有效地巩固学生的中声区,让学生充分接触并掌握各类型的演唱技巧,从而夯实其基本功。基于此,民族唱法的教学应该分为两个阶段来进行,第一阶段主要选择那些音域跨度大的歌曲进行教学,以便培养学生多样的演唱技巧和扎实的声乐基本功;第二阶段则应向儿童歌曲靠拢,选择那些音域跨度较小的歌曲作为教学曲目,以便实现与“儿童歌曲”教学“模块”的良好对接。此后,即可转入“儿童歌曲模块”的教学。在这一部分,教师要注意讲解如何以前各“模块”教学与训练中所学习过的各种方法、技巧运用到儿童歌曲的演唱当中去,尤其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用嗓的习惯。通过这样系统性的“模块化”声乐教学,既能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到一定量的声乐演唱技巧,有效解决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声乐基础差的问题;又能增加儿童歌曲在教学中所占的比例,从而有效地明确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将学习内容转化成为岗位技能。

第二,在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声乐教学开展中,要将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这3种教学组织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化声乐教材模式。目前,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规模还在逐年的扩大,由于师资等现实问题,声乐教学传统的“个别课”教学组织模式早已不适应教学的实际开展。因而根据教学实际,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更多地采取了集体课的教学组织模式。这种方式虽然有利于提高声乐教学资源的运用效率,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和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声乐教学开展中,可以尝试加大“小组课”在声乐教学中所占的比例。小组课是一种比较灵活的教学组织方式。由于“小组课”中教师所面对的学生数量较少,所以可以及时纠正某个学生存在的个性化问题;由于“小组课”的学生又达到一定数量,故而教师也可深入讲解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另外,在小组课教学中,可以采用独唱、分声部合唱、对唱、重唱等多种多样的训练形式,学生在互相合作的基础上,还能有效地借鉴其他同学的优秀经验,提高音色辨别能力,培养乐感,从而达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目的。对于集体课和小组课上未能良好解决的个别问题,则可以采用“一对一”的“个别课”补充教学来加以解决。

第三,在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开展中强化即兴弹唱、即兴编创的教学内容。

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目前,即兴弹唱、即兴编创歌曲已成为幼儿园等学前教育单位选拔、录取音乐幼教人才的一项重要标准。这要求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即兴弹唱、即兴编创的能力,才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更加符合幼师人才的需要。这就需要在日常的声乐教学开展中,要将曲式、和弦、旋律发展手法等乐理性的知识渗透到声乐教学和训练当中去,让学生不仅感觉到歌声之美,还要明白歌声为何而美,在这种美当中体现了怎样的乐理知识,这样才能够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创造美,从而培养出一定的即兴弹唱、编创能力。当然,这要求在一定情况下将声乐教学同钢琴教学进行有机整合。另外,也要强化儿童文学等文化类课程的教学,唯其如此,学生编创出的歌词才会收到儿童的喜爱。第四,高职院校要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切实完善岗位实训机制,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方向的岗位实训处于不完善的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声乐教学实践的快速发展,这是由于当前幼教人才相对缺乏,毕业生就业相对容易造成的。基于此,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要具备“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努力寻求建立完善的教学实训机制,努力寻求建立与幼儿园等学前教育单位的联合办学机制。高职院校拓展渠道通过完善的岗位实训环节,帮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把声乐课堂教学训练所习得的演唱技能转化为岗位教学技能,同时也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自身未来的良好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发展任重而道远,我们需要在不断的教学改革中进行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通过建设模块化的声乐课群,并将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这3种教学组织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即兴弹唱、即兴编创的教学,并切实完善岗位实训机制来不断完善高职院校所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展开的声乐教学实践。同时,通过这4个方面的不断融合和优化,建立较为完善的高职学前教育声乐教学思路、方法体系,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人才,为社会输出更多具有专业职业能力的幼师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瑶.浅析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小组课教学[J].广播歌选,2009,(12).

[2]李梦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再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2,(11).

[3]杨宝琳.浅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质与量[J].华章,2011,(17).

[4]李秀洁.立足学生职业发展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1,(5).

作者:刘剑 单位: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我国高师声乐教学模式与方法类研究

摘要:本文分析了近10年来在CSSCI(2005-2015)期刊上发表的有关高师声乐教学模式与方法类研究的论文。研究发现,10年来国内学者对高师声乐教学模式与方法的研究,整体来看,存在横向上各类研究比例失衡,纵向上每类研究不够深入透彻,且与教学实践脱节等问题。具体来说,主要是研究成果中存在重复研究、研究水平不高、内容缺乏新意和深度,反思性的研究不足等现象,希望在后续研究中得到弥补。

关键词:高师声乐教学;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自2007年以来,高师音乐教育开始了新一轮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全国有45所试点高校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指导纲要》文件精神指导下,在教育思想观念、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高师的教师们提出了新的课题。直至今日,改革深刻分析了高师教育中存在的弊端和问题,对于在音乐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鲜明的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等,具有重要的意义。音乐教育进行改革的同时,也为高师声乐教育工作者对目前高师声乐教学模式与方法进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时机。通过资料的搜集的确发现,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对高师声乐教学研究以教学模式和方法类的研究为主体。为了探究此类研究10年里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本文以文献综述的方式对高师声乐教学模式和方法类研究的论文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梳理和回顾。

一、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的采用

从研究视角来看,对于高师声乐教学模式和方法的研究,主要有宏观研究和微观两种。所谓的宏观研究指的是研究者考察的视角是高师声乐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总体,如《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模式的思索与研究》①一文,就从宏观上指出了当今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中的声乐教学存在的误区,现存高师声乐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效果带来的不良影响。并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时,通过对声乐课三种教学模式优点的对比分析,总结出培养适应新形势需要的综合性人才的高师声乐教学新模式。微观研究侧重于某一地域、学校或关于高师声乐教学的某个方面进行专门研究。如《河北省高师声乐教学模式现状分析》②一文,作者对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声乐教学模式的现状进行客观的描述,并对其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客观分析,从而使我们对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声乐教学现状有比较具体的了解。最重要的是,作者对现有教学模式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并细致地进行了阐述。《伊犁师范学院新型声乐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建构》③一文,对目前伊犁师范学院的生源素质、学生专业思想、现存教学方式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从如何发挥声乐教师的积极作用,提高声乐教学效率;如何依据《音乐课程标准》将声乐课程设置多元化;如何开设艺术实践课程,提高学生声乐表演能力;如何实行多种评价方法;如何在声乐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共同提高等方面的问题,详尽地陈述了作者的观点。可贵之处,该文中提出在声乐教学中要始终体现“学术性”和“师范性”的统一。从论文的检索结果看,绝大多数研究者都是选择宏观研究这一视角进行研究的。从研究方法上来看,这些论文所涉及到的研究方法较多,比较研究和个案研究法的使用则是最为普遍的。如《中德高师声乐教学之比较》④一文,作者结合在德国的所见所闻,以及对德国音乐环境、声乐教师的情况、声乐课程的安排、声乐教学理念的调查研究,以威斯巴登音乐学院和绵阳师范学院声乐教学的比较为切入点,同时参考查阅相关资料,对中德两国的声乐教学环境、课程设置、教学形式等进行比较。《高师与音乐学院声乐教学之比较研究》⑤一文,笔者将高师与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学在教学性质、教学目的、教学模式、师资等方面的异同之处进行比较,分别阐述两种不同性质的院校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

二、研究者所关注的主要论题

在检索到的论文中,教学模式多样化是研究者比较关注的问题之一。不少研究中指出目前高师声乐教学模式单一,如《关于高师音乐课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探究》⑥一文,作者指出为适应科技与教育多元化的趋势,为解决教学质量问题,提高学生教学实践能力,高师声乐教学多元化非常必要。如《新形势下高师声乐教学模式与方法探索》⑦一文,对近20年来高校的合并、新设音乐等艺术类专业大幅扩招,所带来的生源质量下降、教学压力增大、教学资源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从新形势下高师声乐教学的时代和文化背景入手,深入分析目前高师教学对象、教师、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大胆提出新形势下高师声乐教学模式与方法的设想。在有关高师声乐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类文章中探讨教学手段时,研究者比较关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如《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高师声乐集体课课程的改革与探讨》⑧一文,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以及对音乐水平要求的提高,高师声乐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传统的一对一教学模式已经不能与时俱进,个别课、小组课和集体课的出现,将会推进一个新的教学时代。在声乐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时下声乐教学的新潮流。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的特点,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声乐,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觉和其它能力。本文就是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高师声乐集体课的课程改革做的探讨。如《多媒体教学环境下高师声乐教学探索》⑨一文,阐述多媒体教学技术是高校现代化教学的有效手段,与传统教学相比,它具有形象性、直观性、信息多元性的优势。将多媒体教学技术应用到声乐教学中,改变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对于缓解师资不足的压力,有效提升高等师范声乐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声乐演唱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等不断调整,研究者们意识到了课程设置也应得到与之相适应的改变。因此,也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探讨,如《高师声乐教学的模式和课程设置的思考》⑩一文,指出高师声乐教学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除借鉴国内外专业音乐学院的做法外,应该综合最优化的激励措施,用最优化的教学模式加上最优化的课程设置,最大限度地利用人力、物力等资源。借鉴一些专业音乐学院和国外声乐教学的做法,这样既凸显了高师声乐的师范性,也能使高师学生具备不凡的声乐演唱和教学的能力。此类研究实际意义比较大,针对性也比较强,应多提倡。

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关于高师声乐教学模式和方法的研究成果较多,研究者的研究视角比较宽广,但综观这些成果,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重复研究比较严重,内容缺乏新意

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存在比较严重的重复研究。例如,关于三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讨论,以及分级教学管理的探索一直是研究者感兴趣的话题;关于高师声乐教学课程设置的思考,也是研究者探讨较多的。很多研究成果的内容都大同小异,只是对同一问题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而已,这样的研究成果其内容是缺乏新意的,其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没什么差别。有一些研究成果意识到了在高师声乐教学过程中,急需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综合鉴赏能力、创新能力、演唱与实践教学能力等综合素养,但对造成目前高师音乐毕业生(尤其是声乐专业的学生)各方面能力欠缺,以致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深层原因未进行深入分析,因此,很多设想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只能成为不切实际的空谈。

2.不少研究成果是泛泛而谈,缺乏深度

教学研究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实证研究,但在所检索到的论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内容比较空泛。例如很多研究者在谈到关于高师声乐教学课教学现状和策略时,常常是先将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材等各方面的问题一一罗列,然后再提出策略,而这些策略也不一定全部是针对前面所罗列的现象的。因而,这样的文章实践性不强,可信度也就大打折扣。并且一些研究成果虽然在论文题目上用了“高师声乐教学模式研究”这样的字眼,但其内容只是把高师声乐教学中碰到的常见问题和对策照搬到论文中,造成生搬硬套、削足适履的现象。如在如何提高高师声乐教学效果的策略上,有些研究者没有考虑到高师声乐教学的现实状况,一味强调要改变音乐学院“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实行“三体合一”的教学模式,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如此空泛的探讨,显然是不能真正体现高师声乐教学特点的,从而也就无法真正解决高师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阐述性的成果较多,反思性的研究很少

综观已有的研究成果,大部分都离不开这样的模式:首先对现有教学模式、教学环境以及教学现状等进行概括性的阐述,然后阐述解决问题的措施,这些都是属于阐述性的论文,而对高师声乐教学模式与方法问题的深层原因进行反思性的论文则是十分稀少。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这10余年时间里,高师声乐教学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在改革的过程中,从某种程度上暴露出一些问题。研究者应该多角度对现有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深层次地反思性研究,而非仅仅停留于表面形式上的分析。对目前声乐教学模式与方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这样才能有利于未来高师声乐教学的发展。

四、对今后高师声乐教学研究的展望

1.应在研究上尽量多创新,避免重复研究;加强对薄弱环节的研究。

加强不太被研究者重视的声乐学科与其它学科结合的交叉研究,加强实践教学研究,尤其应该加强教学试验型研究。教学试验型研究是选择一定的研究对象,进行跟踪的研究。这种研究周期较长,费时费力,但往往更有针对性,实验数据更加系统、精确,得出的结论更具有科学性。因此我们期待有更多的研究者在高师声乐教学模式与方法的研究中开展试验型研究。

2.应加强理论与实际的双向联系。

上述统计表明,从事高师声乐教学模式与方法的研究者,主要是高师声乐教学一线的声乐教育工作者。他们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与教学经验,这样的研究人员结构特点,要求我们在以后的研究中,必须加强理论与实际的双向联系。从事一线教学的高师声乐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理论素养,在高师院校多开展扎实的实地调查,善于发现新问题,利用所学新理论分析和解决新问题,只要这样,才能真正探索出一条符合时代需求的、适合高师声乐教学发展的新路子。

3.加强对以往教学得失的反思性研究。

反思性研究是目前高师声乐教学模式与方法研究的薄弱之处,也是后续研究中空间较大的研究项目,最重要的是进行反思研究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新课标已实施十多年,音乐教育改革也持续了十余载,相信很多教育工作者一定对目前体制下的高师声乐教学模式与方法有自己的看法,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如果研究者能将对十多年来高师声乐教学模式与方法的看法形成深层次的反思性研究,将极大地推动高师声乐教学研究的发展。

参考文献:

①汪梅娟.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模式与思索研究.[J].艺术研究,2011,108-109.

②许辉.河北省高师声乐教学模式现状分析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7)105-106.

③史春梅、金顺爱.伊犁师范学院新型声乐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建构.[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8(4).

④肖萍.中德高师声乐教学之比较.[J]人民音乐,2008(12).

⑤闫昆.高师与音乐学院声乐教学之比较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2008(5)

⑥赵娜.关于高师音乐课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探究.[J]艺术研究,2011(3)100-101.

⑦笪方能.新形势下高师声乐教学模式与方法探索.[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

⑧姜乐虹、谢统义、贾双飞.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高师声乐集体课课程的改革与探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5(2).

⑨赵宇涛、郝磊.多媒体教学环境下高师声乐教学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15).

⑩杨玲、陈缨.高师声乐教学的模式和课程设置的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4).

作者:洪慧 朱咏北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第三篇:高校声乐教学审美教育探讨

摘要:审美理念下的高校声乐教学历来为学术界所推崇,也备受理论界关注。尤其进入本世纪后,各大院校响应“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大纲要求,以声乐教学为途径,纷纷实施“审美式”声乐教育实践活动,可谓遍地开花,有声有色,但也暴露出实际工作中诸多不足。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高校“审美式”声乐教育实践的重要意义、声乐专业高校学生教育培养的方向以及声乐教学在高校教育中暴露出的主要问题做出系统的分析与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审美式”声乐教育实践的实施途径做出进一步的探讨,以达到改善高校教育、培养“审美型”人才的目的。对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高校教育;声乐教学;审美;教育

广义上讲,声乐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表演艺术,是声音的艺术。它以声音的形式表现生活、赞美生活,通过声音抒发心底的情感,是心灵上美的感召。声乐演唱是集声乐技巧、歌唱者心理及表演能力等诸多因素于一身的完整、全面的艺术表演方式,是作品模式中演唱者的二度创作,以上这些都与表演者对音乐的理解与创造紧密相联。因此,引入“审美式”声乐教育实践来充实完善高校声乐教学,不仅能够塑造学生美的欣赏力,而且能全面激发学生在演唱中表现美、传播美,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塑造美的能力。

一、高校“审美式”声乐教育实践的重要意义

1、高校“审美式”声乐教育实践的内涵理念

声乐艺术是一种人类的智慧结晶,它的进步伴随人类发展而来,其声情并茂的传播形式作为演绎生活的一面镜子,诠释了人类文明与社会发展的历程。进一步看,声乐既涵盖专业的艺术性,更涵盖广义上的社会性,它本身就是艺术门类的一种表现形式。其社会性的定义,是因为它从艺术的角度反映了人类社会与人类生活。声乐的真谛在于它综合反映了声音与情感是一门形象化的艺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休戚与共,一曲好歌一夜传唱,一首老歌可以传唱千遍万遍甚至几十年、上百年。对美的追求尤其适用于高校声乐专业在校大学生,因此,及时引导、扶助当代声乐专业大学生对其声乐素质的塑造与提高作用巨大、意义深远。同时,跟随素质教育的开发与发展,国内众多高校声乐教学不遗余力地引进国外先进的声乐教学理念,深化改革高校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内容,具体环节上适时调整声乐课程设置,并加大专业课程所占比重,重点以强化教育实习结合教学实践、教学观摩的方法模式,深化完善高校声乐专业的教学工作。结合教学大纲的明确要求,适时推介声乐素质的培养取向,重塑歌词的审美欣赏、旋律和伴奏的审美体验、完整演唱声乐作品的审美欣赏与共鸣。在声乐教育的基础阶段,迈好第一步,教学重点放在词曲的理解与欣赏上,基于此综合声乐表演技巧与乐理技巧,加深学生对词曲内在美的认知,只有领会舞台上真情的宣泄才能引来台下观众情感的交流与共鸣,于学生系统掌握领会声乐艺术极为有利。

2、高校“审美式”声乐教育实践的价值取向

谈及艺术,必然想到“审美”一词,贝多芬曾一语道白真谛:“音乐是比一切哲学乃至一切智慧更高的启示”。在声乐教学中引入“审美式”声乐教育实践,能够全面培养学生审美艺术的领会和鉴赏能力,及时疏理引导学生以审美目光来观察生活、欣赏美仑美奂的真情、鉴赏五光十色的世界,从中发掘艺术发现真谛的美,在此基础上通过灵感与真情的宣泄创造美,让我们真情的生活和美丽的世界增光添彩,处处充满真情的美、艺术的美。此外,高校“审美式”声乐教育实践尤其能促进端正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及价值观,重塑自身综合素质修养,提高完美的人格与品格,进而以乐观向上的态度积极地直面生活,敢于直面生活的压力,达到自我更好的发展。

二、高校“审美式”声乐教育实践不力的主要成因

走眼观世界,我们有过患得患失,也有过缺憾与失落。近年来,尽管我们紧跟高校教学大纲的要求,各地专业院校高校“审美式”声乐教育实践一度风生水起,尽管相关教育部门重视程度上对声乐素质教育逐步倾斜,有关领导和众多的专家、学者倾心指导和热心扶持,力图把声乐教学带上健康发展的轨道,一定时期内教学工作也有所起色。但与日益增长的社会精神生活需求相比,在系统化、科学化的声乐素质教育道路上我们还是落伍了。在认识上我们应当精准补,应当看到我们的声乐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上存在诸多的不足,尚有大量亟待改进的地方,尤其所凸显的热点、难点问题,亟需相关部门和每位置身高校教育工作者达成共识、给予高度的重视。如若再不求变,我们的高校“审美式”声乐教育实践将要偏离轨道且积重难返,影响到我们声乐教育的发展与进步,因此讲,就我们当前现有现状而言理应翻然省悟。应当及时弥补工作中的缺憾、衔接教学方法上的断位,依托全面性、系统化的改革跟进,完成声乐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任务目标。

1、声乐专业高校学生审美能力缺位的主要成因

其一,近年来各地专业院校遵循国家鼓励政策积极扩大招生,客观上刺激全国范围内音乐专业高考人数剧增,过多学生选择专业的目的就是为了升学而选择音乐,这些临时抱佛脚的学生音乐素质不容乐观,缺乏起码的音乐修养底子,为应对艺术高考临时突击过关最终得偿所“不愿”,导致声乐生源基本功良莠不齐,太多的学生对声乐基本的概念只是一知半解,这些无疑给声乐教学带来极大的难度。其二,目前高校对声乐理论和声乐技巧过多的依赖和倾斜,过度重视学生掌握曲目的熟练程度,以及歌曲数量和技巧程度上的运用,而忽略了学生认知美的领会过程、鉴赏美的培养过程和表达美的塑造过程,这种任务式的硬性灌输客观造成声乐专业学生只注重技术的把控,而忽略了情感的表达。

2、部分声乐从教人员素质上的断位造成在声乐

“审美”教育流于形式由于前些年声乐艺术教育的沉沦与没落,刺激之下相当数量的优秀声乐从教人员走下讲台、置身商海,声乐师资领域一度“真空”,后来依靠应届大学生或非高校专业人员补位维持日常教学工作,这种起点较低、水平不高的师资队伍人才培养不力在所难免、理所当然。这个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必须妥善地加以解决。日常教学当中某些现象也不容乐观:其一,某些高校教师“歌唱”与“声乐”概念混淆,往往把“声乐课”搞成“歌唱课”;其二,即便教师基础理论再扎实,自身唱功再了得,声乐理论技巧讲得再天花烂坠,缺乏“审美式”声乐教育实践的认知,所上的“声乐课”只能是“个人演唱会”或机械式的空洞传教。其三,有的老教师方方面面的素质都很扎实,但传统守旧思想严重、安于传统说教模式、创新观念淡薄,同样不能达到审美“审美式”教育的目的。以上这些均为造成高校“审美式”声乐教育实践不力的主要成因。

3、高校声乐课程设置从简、教材选用滞后、实践认知无力,造成“审美式”声乐课难以表达

首先,用于声乐教学系列课程、课时因陋就简,设置不合理,尤其令人费解的是用于公共性基础课占比过重,而用于专业课却占比过轻。此外,所使用的声乐专业教材匮乏、亟需改进调整,应根据学生未来从业方向的培养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上选好教材、做足文章。例如:音乐教育类的学生要了解更多的中小学曲目,音乐表演的学生则要接触更多的演出曲目,应各有侧重、分类把握。另外,声乐唱法分类过于简单,形式上只是将美声、民族与通俗唱法简单划分,不同唱法教学时则通用传统式的课堂说教,学生实践的机会很少。口传心授之下学生却无实践表现的机会,声乐课堂生硬乏味难有成就感,更难讲审美表达了。

三、高校“审美式”声乐教育实践的实施途径

一是培养专业生审美的感知力。艺术涵盖下的声乐审美的感知力包融了品味声乐艺术的语言美及品味声乐艺术的旋律美等五个方面的内容。所谓品味声乐艺术的语言美,即让学生领会歌词的内涵实质,于旋律之中体会曲目要达到的意境,融会贯通声乐艺术形式的文学美。所谓品味声乐艺术的旋律美,即声乐作品所彰显的魅力主要来源于旋律美,众多著名的曲目,都源自于优美的旋律和明快的节奏风格得到观众的关注与喜爱。所谓品味声乐艺术的声腔美,即通过表演者台上的吐字与行腔,以二度创作的形式演绎声乐艺术的语言美与旋律美,丰富多彩地展现其艺术特色。所谓品味声乐艺术的器乐美,即声乐艺术的伴奏美。要于教学当中,引导学生领会伴奏的魅力,演唱者只有依靠伴奏实现再度创作,引发共鸣、锦上添花,否则再美的声音也会单调乏味。完整地体现音乐作品的内涵,只有二者紧密切合,才会到达完美的境界。所谓品味声乐艺术的形体美,即于教学当中,引导学生领会演出者的不同的体态、不同的风度仪表等所演绎的作品大不相同。因此,培养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审美的感知力,作为高校“审美式”声乐教育实践的有力措施,对声乐教学有着重要意义。二是培养声乐专业学生审美的想象力。艺术涵盖下的审美想象力作为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应施重手常抓不懈。培养声乐专业学生审美的想象力,即促进其音乐上的感知力,启动学生的活动思维,生达成思想于情感上的共鸣,以此实现音乐上的审美价值。课堂上通过发声练习启发学生进入想象的境界,结合曲目的节奏与语言,引导学生进入联想,于想象的境界中体会音乐表现的意境,体验练习曲目的美感,并以此活跃课堂的气氛。此外,引导学生建立标题音乐的音调联想,进一步体会标题音乐深邃的内涵美。三是培养声乐专业学生情感的共鸣力。一名优秀的、有所成就的演唱者均是在自身引发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再以特有的情感素质,重塑所演绎作品的内涵,而实现风格迥异的再创作。在学生情感力的培养上,主要依托多样化的声音和情感来提升学生的情感反应力和情感表现力。因为不同的曲目所反应的背景、周边环境及事件大有不同,执教者依靠不同的曲目来展开教学,引导学生领会不同曲目的情感与风格,从而引发学生心底情感的共鸣。重塑专业生情感反应力,一首好歌曲之所以能够打动人,通常是缘于在歌曲欣赏时,人们产生了发自心底的情感共鸣,情感共鸣均是建立于相同或相近情感交流之上的,基于此执教者于教学当中,必须拓展教学内容,并以此拓展学生新领域的知识面,重塑学生体验生活、观察社会的能力,丰富学生饿知识与情感积累。欣赏一部作品的时能够准确反应心底的情感互动,全面提升学生情感上的表现力。同时,创造机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表演,以此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和演唱能力。四是培养学生审美的创造力。概括讲声乐教学是培养优秀表演艺术人才的摇篮,所以重塑学生审美的创造力为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执教者可以采用培养学生思维创造能力、运用创造性知识技能及拓展全新模式的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培养学生启动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执教者要依据新课程大纲的要求,观念上要敢于创新,于教学当中要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领会与理解,促进培养学生新层次创新的意识。执教者要进一步转变角色,积极开展多层次教学活动,拓展教学新领域,在教学上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理念,创造机遇引导雪生更多地表现自我,积极展示经过二度创作的优秀声乐作品。五是提高专业教师的综合技能。作为高校声乐教学,其工作性质决定了对执教者的声乐技巧和声乐理论要求都相对较高,因此,执教者要全面端正思想观念,不断地提高专业素养,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提高所应有的教学水平。要持之以恒地不断丰富音乐理论知识的积累,坚持日常读谱及歌词背诵等基本功的练习,进一步提高声乐水平和灵活、正确的发声技巧。要提高对学生声音的识别能力,及时纠正学生的吐字发音,创造性地展开教学工作,以满足新形势下对音乐人才的迫切需求。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等院校声乐教育作为培养音乐人才的摇篮,其工作的重要性显而易见,高校“审美式”声乐教育实践得力与否直接影响音乐人才的培养,亟需我们对该项做出进一步的完善与改进,切实达到声乐专业教学育人的目的。

作者:彭琦 单位:江汉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郑德芳.声乐教学中的审美能力培养探析[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0,5(5):86-88.

[2]杨天宏.高效声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研究[J].大舞台.2012,5(5):203-204.

[3]张晓飞.长相知.共和谐——论声乐艺术指导与声乐教学的协同作用[J].大舞台.2011,8(8):121-122.

[4]舒达.论高校声乐教学测评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民族音乐,2012(04)

[5]候俊彩.高校音乐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大众文艺,2010(07)

[6]贺洁琼.论高职歌唱教学的有效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07)

[7]薛佳伟,董静.论高校声乐教学现状及改革策略[J].音乐大观,2013(03)

[8]王茵东.高校声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J].神州.2012,7(7):92-93.

第四篇:传统音乐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在我国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音乐经过时间的选择、淘汰、积累和沉淀,大量优质的带有我国各个时期不同时代特色的音乐被传承下来。长期以来,我国的高师声乐教学忽视了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现阶段,关于如何在高师音乐教学中更好的融入传统文化成为我国现代教育的重点。通过研究分析我国传统音乐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以及传统音乐在我国高师声乐教学应用中的重要性,了解到在我国高师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应用的紧急性与重要性。之后,针对如何更好的将我国传统音乐应用于高师声乐教学中,进行一系列讨论分析,并给出建议。

关键词:传统音乐;高师;声乐教学;应用

目前在我国高师音乐教学课程中,基本上都是对于欧洲古典音乐文化的教育与学习,忽视了本民族的传统音乐。其实,我国的传统音乐带有强烈的本民族特色与时代特征,在经过时间的选择、淘汰之后,能够流传下来的大多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品。对它们进行学习,不仅能够继承和弘扬我国的传统音乐,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到我国各个时期的传统文化。因此,受到了我国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传统音乐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首先,高师声乐教学所用的教材没有统一的规定,许多高师学校暂时应用的教材,较多是艺术歌曲或者流行歌曲,而我国的传统音乐却遭遇到了严重的忽视。其次,对于如何把传统音乐融入到高师声乐教学中,没有实际的经验可以借鉴。目前,我国大多数高师学校都注重培养学生的声乐演唱能力,以小组课或者个别课的形式进行上课,这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符合高师教师的教学方式。此外,许多高师学校的声乐教学者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音乐素养并不是非常高。高师学生对于声乐的学习主要是通过高师教师讲解自己所了解的专业知识,直接或间接地将自己的教学经验传递给学生。但是,目前我国许多高师教师对于传统声乐并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当然也无法教育学生去欣赏传统音乐。

二、传统音乐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一)有利于弘扬我国的民族文化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历史、文化、艺术乃至宗教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我国的传统音乐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的文化发展,体现了我国的历史、地域风情以及民族传统。将传统音乐应用于我国的高师声乐教学中,能够让学生更加了解我国的传统音乐,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让我国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得到发展。

(二)有利于丰富我国高师的声乐课程

我国高师声乐教程一般采用个别课与小组课的教学模式,以对学生进行欧洲古典音乐教学为主,忽视了对我国传统音乐的重视。其实,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发展历史的文化大国,文化底蕴十分浓厚,音乐发展史也很悠久,值得对其进行探索研究。如果我国高师学校可以将我国的传统音乐加入教学课程,这不仅可以丰富我国高师音乐教学的教学课程,为高师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高师音乐教学体系的完善,有助于我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

(三)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全面培养

一切事物的发展都遵循“优胜劣汰”的发展准则,我国的传统音乐也不例外。我国的传统音乐在经过历史长期的选择、沉淀、淘汰,能流传到现代社会的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精品,代表了我国不同年代的时代特色。因此,高师学生可以通过对我国的传统音乐进行学习了解到我国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同时,通过对传统音乐的了解与学习,可以增加学生对于各个历史朝代传统音乐的认识,提升高师学生对于我国不同时期音乐的鉴赏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传统音乐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一)将感情融入于声乐教学中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都纷纷形成了自己民族独有的语言形式、风俗习惯、生活态度等。同时,每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独具特色的音乐,这些音乐的形成与发展或多或少的沾染了每一个民族不同的特色,因此,我国高师学生在对我国传统音乐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要想更好的了解我国的传统音乐,必须将自身感情融入到音乐的学习之中。例如在学习《五星红旗》这首歌时,教师应向学生充分讲解这首歌的写作时间与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感情,让学生更加容易的融入到时代背景中,从而更加轻松的对整个歌曲进行了解掌握,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在声乐教学中要利用到媒体设备

在声乐教学中,音响的运用必不可少。现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不断提高进步。目前,我国几乎所有高师学校都配备了多媒体教材设施。高师教师应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学会准确运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听觉效果。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享受纯正的传统音乐,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鉴赏能力。比如,在对传统音乐《山路十八弯》进行讲解时,不仅可以利用音响设备播放歌曲,还可以利用电脑创造画面感,在满足学生听觉效果的同时,也满足学生的视觉效果。

(三)声乐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在学生学习声乐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高师教师应不断充实自己,加强自己的音乐素养。把我国传统音乐应用于高师声乐教学之中,这要求我国高师教师对于我国整个传统音乐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知道我国大量传统音乐理论知识。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将传统文化应用于我国高师声乐教学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继承和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还可以增强我国新一代青年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所以,在我国未来的高师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更多的加强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将其融入到我国的高师教学中。

[参考文献]

[1]李晓贰.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J].当代音乐,2016(2):13-18.

[2]王彩卿.浅析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J].音乐时空,2013(10).

[3]李思思.如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J].音乐大观,2014(1):165.

作者:李瑞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