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中地理教学思路(4篇)

高中地理教学思路(4篇)

第一篇:高中地理教学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

摘要:主要介绍培养学生地理研究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其中包括拓展学生知识面让学生视野更开阔,引导学生探寻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引入各项学习方法,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更多地摄取高中地理知识,提高高中地理成绩。

关键词:高中地理;学生;研究能力

高中地理教学中,给学生传授地理知识是教学活动的一个目的,还有更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研究能力,通过有的放矢地开展研究活动,培养学生自己调查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教学中教师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互动能力,通过个性教学方法的引入,让学生找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种种方法应用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一、多媒体教学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模式,让整个教学活动从静态转向动态,学生在学习时能从多种角度考虑问题,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学科,所以有时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要运用到理科的逻辑思维,但是对于文科学生来说,逻辑性和图形性的学科不是很擅长,如果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中的直观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可以提升学习兴趣,动态图片能够让学生直观地看待问题,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在学习“冷暖气团”这课的时候,因为这节课的内容抽象难懂,如果运用书本上的文字插图,学生理解起来困难程度极大,运用多媒体教学让气团移动,教学方式会变得更加生动和有效,因为多媒体教学中能够涉入一些相关的人文景观和自然天地等丰富的学习内容,学生在学习的时候知识面也会得到拓展。

二、引导学生探寻知识

在高中地理课堂学习中,教师要把教材作为教学运用的依据,同时以教学问题作为主要的线索,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创新,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另外,教师不要在提问过程中直接给学生答案或者提供相关的结论依据,要让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和探寻问题,教师要重视其思维结果,注意思维过程以及对问题的思考策略。教师最好要把自己学习过程中的经验传授给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把握全局,实现教学预定目标的设置,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以及理解。教师在教学时,要学会引发学生开展思考,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一定要有的,先要允许学生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教师要先学会尊重学生的想法,给学生树立发现问题的自信心。比如,在《学习地球资源》这课的时候,先要求学生自己收集一些家乡的资源,了解家乡的资源对家乡经济发展所占的比重,同时分析当前的资源发展形势,教师根据整体的规律分析有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资源形成的原因和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在平时要怎么样保护这些资源,让资源能够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小组合作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针对性地根据高中地理课堂学习进展情况实施教学会取得良好的互动式教学效果,新课标所提倡的值得教师学习的手段之一是展开学生之间的合作式交流学习,教师针对学生的主体特性和教学内容的安排,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式交流互动,例如,组织辩论赛等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的互助交流下锻炼自身能力,在与班级学习的多思维交流下扩展本身思维意识,尝试角色互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从而快速得到知识的增长。例如,在高中地理问题研究水库上该不该建大坝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经过临近水库实地考察后,组织一次关于建设水库大坝利与弊的辩论赛,以分小组的模式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分析信息和完善辩论的主题和内容,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教学互动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以后,自然会提升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

四、引入个性化的教学方式

每一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因为学习经历和学习阅历的不同,在知识理解或者分析上也不尽相同。高中地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阅历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地理知识的学习。传统教学中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全班授课上,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很好地估量,但微课教学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学习地理知识。例如,高中地理教学有一堂课是《地球的运动》,传统教学中其中一个教学难点是教师不知道怎么教,学生不知道怎么学,但这部分知识对今后的学习起着关键作用,所以这部分知识还非常重要。这时如果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地球的运动》微课,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对教学内容反复地观看,并且图像的表现形式更加新颖,学生在观看中理解和明白昼夜交替的现象,对太阳直射的规律有了解,并且了解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弥补学生的基础能力不足或者空间想象能力不足的情况。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建立一个独立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环境,让学生能够自己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通过了解知识,带动人文素养,积累丰富的人生经验,并且让学生获得完整的学习经历,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本质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晓丽.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学周刊,2015(8):21-22.

作者:寇明 单位:四川省达州市高级中学

第二篇:高中地理教学多媒体资源的运用

多媒体资源应用于学科教学已经成为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常态,但多媒体资源应用于教学往往容易陷入误区:过于关注资源本身,对资源背后的知识和能力训练目的忽视;教师对资源的遴选和甄别存在缺陷,多媒体资源应用于教学流于形式;多媒体资源的二次开发不够,教学效果不如单维度资源。就高中地理而言,多媒体资源可以从更为理想的情境帮助理解相对抽象、与学生现有经验对接困难的学科内容。笔者在对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认真研读并结合教材及农村中学学生特点的把握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精心选择,放大多媒体资源对教学的作用

虽然高中地理教师对多媒体资源的作用心知肚明,但因整合这一资源需要消耗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很多时候教师只是简单照搬他人多媒体课件,很难切实让多媒体资源真正发挥作用。若教师选择多媒体资源可以从课堂导入、教学内容承转、教学总结等环节进入,依据教学实际分别选择最恰当的资源。如,在学习“常见天气系统”时若需要更多地展示各种天气现象可以分别截取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节目内容:冷锋影响下的天气、低压中心影响下的台风、江淮伏旱天气等,展示各地媒体所报道的天气视频及图片、文字材料。让学生多方面了解不同天气系统影响下的天气,增强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教学总结时可以出示典型例题要求学生模仿电视台做天气预报,其他学生则可以进行补充,教师最后加以修正。这样整个多媒体资源的作用得以放大,教学效果也就自然水涨船高了。再如,在学习“城市空间结构”时,农村的中学生虽然对城市多多少少有过一些了解,但因缺乏观察,这些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无法有效和新的学习内容形成对接。笔者就选择了我国上海、北京等地的城市空间结构介绍的精彩片段,要求学生思考这些城市中各种功能区的特点,参照导学案填写相应内容,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会比较顺畅。

二、科学设计,充分挖掘多媒体资源中的隐含内容

更多的时候,一些教师只是简单的展示多媒体资源,按照传统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教师不愿意将多媒体资源中的隐含内容充分挖掘,不敢就素材原创出设问点,唯恐误导学生。其实,教师完全不必担心,可以参考已有的模式选择新的背景;也可以参与集体备课,请学校学科组教研组长把关。在多次思考加工后,多媒体资源中能够挖掘的内容均被挖掘出来,也不至于担心因多媒体资源需要消耗一定的时间影响教学节奏。如,在学习“自然灾害”内容时笔者整合了我国长江中下游伏旱、云南干旱、华北春寒、江淮洪涝、2016年寒潮、东南沿海台风、2016年春节期间台湾地震等自然灾害视频,15分钟的时间内学生接触了大量关于我国各种自然灾害的分布、影响及专家关于防治措施的介绍,他们在填写预发的导学案时更为准确、具体,就重点和难点内容教师精讲,学生们对该部分内容有了很直观的了解,学习效果也得到了保障。

三、掌握技术,娴熟抓取多媒体资源中对教学有用的片段

在将多媒体资源应用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时,教师常常会发现网络上有很多特别鲜活的资源但囿于自身技术有限,往往难以科学加工只好作罢。其实,只要教师愿意学习,不需要多长时间就可以娴熟掌握有用资源的截取、加工技巧。笔者一开始求助于学校负责多媒体技术的老师,后来则自己尝试进行操作,再请多媒体教师帮助完善,一段时间后,笔者的多媒体资源加工的技术已经上升到一定程度,甚至可以帮助同事们做一些简单的视频加工、转化。在网络上有很多简单易得的小软件,还有海量的专业化网站,伴随着微课的逐步推广,多媒体资源加工技术必将成为每一位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总之,一切能够帮助学生增强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效果的手段和资源均应是值得每一位高中地理教师去关注的。多媒体资源直观、具体、海量、不断更新,最能够帮助学科教学,但因其对教师自身要求较高,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一旦形成“飞轮效应”,教师会惊叹资源所发挥的效用。每一位有责任的教师一定会竭尽所能的搜集多媒体资源、科学加工转化、充分挖掘,使得这一资源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大放异彩。

作者:吴真勇

第三篇:高中地理高效课堂建构教学思路

摘要:很多地理教师反映,高中地理知识点较多,讲解起来难度较大,很多时候讲了很多,学生却一无所知,让人头疼,课堂教学难以进行。教师教的很辛苦,学生学的也很乏味,这样的课堂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无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地理学习产生厌倦心理,制约学生地理水平的提高。针对这种现状,新课标对学生的高中地理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形中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在高中地理课堂上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势在必行。那么,教师如何构建高中地理高效课堂呢?为此,对教师的教学策略做了简要解析。

关键词:高中地理;高效课堂;学生主体;教学方法

打造高效的高中地理教学课堂,这需要教师与学生的相互配合。第一,以学生为主,教师为主导,提高地理教学效率;第二,使用多种有效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直观感受到知识点;第三,将地理带进生活,创设生活情景,使地理融入学生;第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愿意去学,愿意去想;第五,及时进行教学反馈与反思,多与学生沟通,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只有师生在课堂上配合默契,才能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快乐地学习地理知识,提高地理学习水平。

一、以学生为主体构建高效课堂

在现今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习惯依赖于经验主义,上课时采取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一节课上下来根本毫无效益。这种情况一定要进行转变。在地理授课的过程中,教师时刻要秉承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比如在讲《环境与环境问题》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尝试将课堂交给学生,组织学生对本章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让学生当一次小老师,向班级同学讲授知识点。或者是把全班同学分为几个交流小组,要求学生小组内讨论我国现今存在的环境问题,并鼓励学生找出解决这类环境问题的建议和策略。最后将学生的意见和讨论成果汇总到教师那儿,由教师对其进行点评与评价。对学生没有讨论清楚、没有讲明白的问题,教师再在一边给与答疑解惑。采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本章知识点的印象,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自然观,明白爱护环境的重要性,为环境保护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满堂灌的授课方式,教师则作为课堂的组织者、设计者、答疑者为学生服务,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的同时,也给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必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爱好学习,激发学生对地理课堂的爱好,从而使学生参与到地理学习中来,而不再是被动地做知识的接受者。

二、使用多种方法教学,提高课堂质量

现在是多媒体时代,信息资料的搜集整理包括呈现方式都越来越多元化、新鲜化。就学生而言,大部分学生都喜欢新鲜事物,相比起一板一眼的教材和黑白分明的板书,学生还是更青睐于图片、视频等信息。多媒体就会给课堂增添新的色彩、融入新的元素,多媒体中精致的图片、活泼的视频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学生在多媒体的带动下可以投入到教师所展示的内容中,全神贯注地思考知识,再加上多媒体中的音乐,让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相结合,更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这就启示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水污染及其成因》这一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观察学校周围的排水系统,重点探究各工厂的排水情况,研究这些工厂排放出来的废水有没有符合地质局和环保署的要求。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就能充分掌握水污染成因的相关知识点。又比如地质形态相关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褶皱、节理、断层等不同的地质面貌图片,然后还可以将先前的地质形态与最后形成的地质形态做一对比,使学生生动形象地感受到地壳运动给地质形态带来的作用和影响。学生不但直观地感受到了地质形态的变化,同时还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地质构造这一节的相关知识点,课堂的授课效率自然能得到提高。课堂教学方式不应该是单一的,单一的教学方式会降低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只有把多种教学方式结合起来,才能提高课堂质量,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

三、创设情境,启发学生的地理感知

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在高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将地理课程联系到生活实际中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让地理走进生活。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只有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才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能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组织学生学习各种降雨(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等)的成因时,让学生回想在家里烧热水时,水壶盖揭开后,看见什么现象?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自然会悟出:烧开的水蒸气上升遇到冷空气会凝结成水滴,水滴降落下来就形成了降雨。这样一来,学生自然就非常清晰地明白了气流上升凝云致雨的原理。教育即生活,课堂教学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经验,挖掘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活,同时更加深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生活感悟,让地理成为了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学习与生活是分不开的,如果学生可以把地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那就会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信心,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离我们的生活很近,不会再对地理产生恐惧心理。

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效导入,激发兴趣

事实上,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多种手段教学,将地理带入生活,这些教学模式的改革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才会对地理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想要征服地理知识,并想尽各种办法学好地理知识。在地理学科中,通过各种有效手段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索,对提高课堂效率,构建高效课堂的帮助是非常大的。例如,在《气象灾害》一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导入一些与台风、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相关的影音视频文件来为学生创造一种生动真实的氛围,使学生可以身临其中,感受到自然灾害的危害。这样不仅仅促进学生新知识的形成,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发挥自主性,有效学习。

五、善于与学生沟通,加强反馈

一节课的成功与失败,不是教师自己坐在家里想出来的,而是要由学生来判断的。学生心目当中有自己的一把尺,只有学生才能知道本次课的真实效果如何。教师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方案在学生看来并不一定行的通。学生学到知识,这节课所用的教学方法自然是有效的,以后还可以借鉴使用,反之,学生反馈没有效果的授课模式则要趁早抛弃。教师要多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交流沟通,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最后根据学生的反馈结果,完善自己的教学模式,查缺补漏,不断完善自身职业素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构建高效课堂,弥补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标准要求地理教师不仅仅做地理教学资源的使用者,还要做地理教学资源的主动开发者。教师要善于反思,反思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加强与学生的交流,让学生反馈教学中的问题;积极利用生活中的资源,让生活成为最好的教材;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让学生在兴趣的带领下完成高效高中地理课堂的构建。

参考文献:

[1]杨虎宁.刍议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创新与实践[J].读写算,2012.

[2]徐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8

作者:李克建 单位: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

第四篇:高中地理教学导入法的运用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巧妙的课堂导入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新知的欲望,并能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为有效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努力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不断提高导入技能。现结合教学实践讨论高中地理学科的课堂导入法。

一、常规导入法常规导入法主要有复习式和检查预习两种。

1.复习式导入法

就复习式导入法而言,可分为构建知识体系法和自主探究成果展示法。构建知识体系法。教师可让学生充分利用课首三分钟时间,自主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正式上课后,由师生一起构建知识体系、自然过渡到新课所学内容。如必修教材第一册,教师可通过复习第一单元第二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中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的简单知识体系,自然过渡到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中相应问题的讲解。又如,讲授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系统”,前面所学知识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其知识链为:地面冷热不均—热力环流—均匀地球表面形成三圈环流—近地面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海陆分布切断气压带—海陆间冬夏季气压中心变化—形成季风。学生明白了这一知识体系,自然就有利于教师导入新课了。

自主探究成果展示法。教师要以导学提纲为抓手,对课前导学、课堂教学、课后悟学整体规划、合理安排,以学定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师编写导学提纲时,通常可增加三个专栏,即“我的疑问、回归梳理、自编练习”。在课前导学中设置“我的疑问”,旨在让学生记录下课前预习时存在的疑问。教师在批改导学提纲时,将学生的疑问分类汇总,便于课堂上重点解决。在课堂教学最后设置“回归梳理”专栏,是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多以建立知识体系的形式来完成)。而“自编练习”专栏,就是让学生通过课后探究,编制与本节课知识相关的三道选择题或一道综合题,来进一步消化课堂上已学的知识。教师可在下一课时新授课前,让学生用实物投影仪将自主探究的成果展示出来,并简单模拟教师授课的过程进行讲解,其他同学积极参与,对该生的自主探究成果及表现予以点评。通过这种活动达到自主探究、学以致用、合作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又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面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2.检查预习导入法

主体性综合式课堂教学特别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可将学生对课前导学提纲的预习情况,通过扫描、摄影或用实物投影仪在课堂教学中展示给学生,也可让学生到讲台前,简单阐述本节课即将学习的目标、内容、重点和难点。这样做既能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又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特殊导入法

教师可根据学生具体学情、所学知识的特点以及授课的不同环境,选择使用不同的导入法。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供大家参考。

1.歌曲导入法

利用学生熟悉并与教材内容关系密切的歌曲来导入,既能愉悦学生身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兴奋度,更有助于丰富其知识和阅历,理解教学内容。这一方法在必修教材第三册可大量使用,如在学习“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的内容时,可用一首《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导入新课,借助歌词“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咱们见面容易拉话话难”,不仅能让学生领略陕北民歌的韵味,更有利于学生了解黄土高原地区千沟万壑的地貌特征,使学生大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学习“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时,一曲《长江之歌》,便能让学生更深刻地掌握所学知识。歌曲中的“你从雪山走来”,既唱出了长江发源于雪山,又留给学生一个思考的问题,这个雪山在哪里;“你向东海奔去”即表明长江流入东海;“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说明其流经深山峡谷,水能丰富。在学习“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时,一曲《春天的故事》道出了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快、经济发展速度快,均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优越的区位等因素。

2.视频导入法

用与新授知识关系密切的视频材料导入,往往有利于学生直观感受新知识。如在学习“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时,教师可以展示东北的田园景观和当地的农作物,而介绍东北农民喜获丰收的《丰收乐》视频材料,则很适合用来做视频导入。它使学生在分享东北人民丰收喜悦的同时,了解到即将学习的“东北地区幅员辽阔,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气候南北差异大,不同地区农作物的种类不同”等知识。

3.故事导入法

在学习“太阳高度变化”时,可用《两小儿辩日》的故事来导入;在学习日界线知识时,可用麦哲伦环球航行中发生日期混乱的事故来导入,即麦哲伦当年率领他的船队,自西班牙启程向西航行(他的目的地却是东方),三年后,当幸存者的船只回到始发港时,发现航行日志上所记载的日期,比岸上的日期“少”了1日,在当时曾引起一场轩然大波。4.典型案例导入法在分析环境污染时,可用大家身边的实例来导入。如江苏盐城市的水污染事件、校园垃圾的放置和处理等。通过贴近生活的事例,可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并用学到的知识去建设祖国、建设家乡、保护环境。

5.名句导入法

在分析水圈和水循环知识时,可用李白《将进酒》中的佳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来导入,并让学生从地理学的角度思考,这千古流传的佳句所隐藏的错误(水是可以回复循环的)。在讲解地球自转速度时,可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诗句来导入。

6.生活常识导入法

由于大气圈、天气、气候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很密切,所以学生已有很多感性认识。在分析我国东部地区气候时,可先让学生说说当地冬、夏季气候的特征,便自然导入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从而自然过渡到对其他气候类型的分析。在分析“锋面”知识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回顾近期天气变化状况,自然导入“锋面分类”及其“对天气的影响”等知识,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学以致用的目的。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课堂导入法的选择一定要具有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和艺术性,切不可偏离教学内容或用时过长。事实上,只要教师认真投身于教改之中,不断探索,努力学习,善于总结,用心感悟,其课堂效益、教学效果就一定会有所提高。

作者:宋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