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中地理教学研究7篇

高中地理教学研究7篇

第一篇 一、讨论的问题要具有兴趣性

没有兴趣就没有讨论的动力。教师可以在学生预习后,通过调查,询问几个学生普遍感兴趣的问题,然后有的放矢组织讨论。比如《全球气候变化》一课中,我把“全球气候变暖的可能影响”进行分组讨论,分成对“自然生态环境、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及人体健康”等四组。由于课前准备充分,课堂上学生不断地展示自己查找到的各方面论点和论据,课堂讨论气氛非常热烈。再比如,针对近期覆盖我国一半国土的雾霾天气,让学生就雾霾的危害、成因及治理措施等展开讨论,学生对身边的地理现象非常感兴趣,所以学生不仅有话可说,并对此气候灾害做了深层次的思考。

二、讨论前要充分准备

教师应将讨论问题提前列出,让学生明确目的和要求,提供必读的参考资料等。学生则要根据讨论问题认真钻研教材有关章节,查阅有关资料,对每一个问题都写好发言要点。如果没有让学生充分准备就开展讨论,学生往往出现跑题偏题,抓不住关键点,讨论不深入,讨论的效果就不会太好。例如在讨论“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转移对中西部地区带来的影响”时,由于学生对中国中西部地区的自然、历史、经济基础、社会发展等方面不太了解,如果贸然展开讨论,势必没有深度。因此,可以先布置讨论提纲,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收集资料,写好课堂讨论、发言的要点,这样的讨论使全班学生都动了脑、动了手,动了口,理解也就会更加深刻,主动参与讨论的欲望会更加强烈,发言也更加积极,讨论的真正目的也才能够达到。

三、讨论必须以教师为主导

课堂讨论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如果教师袖手旁观,放任自流,讨论法就会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参与学生的讨论时,不仅仅是关注讨论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讨论的过程。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和诱导,高屋建瓴,掌握好火候。当学生讨论出现胡搅蛮缠的情况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当学生提出很有见地或有进一步讨论价值的看法、观点时,教师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巧妙地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与学生一起探讨以获取新知。当出现沉默时,老师要拨开话题,打破沉默,启发学生发言;当讨论进入高潮,特别是出现争论时,教师要因势利导,紧扣主题,将讨论引向纵深,最后做好总结。

四、讨论要面向全体学生

衡量讨论法运用是否得当的标准是学生参与度的高低。有效的讨论应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讨论,如果讨论中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即使讨论再热烈也不是成功的讨论。首先,教师应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成为学生的伙伴、合作者,要适时给予一定的指导。其次,要多一份宽容和耐心。对于讨论中一些不理想的表现,要多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去思考,学会理解、宽容和科学引导,切忌粗暴打断或干涉,从而影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三,要尊重学生的发现和想法。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对学生的错误或偏激观点允许其阐明原因,自圆其说,注意保护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最后,要激励评价。对学生的讨论要多给予积极的评价,不仅要鼓励优等生的奇思妙想,更要鼓励学困生的积极态度和勇气。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讨论,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自然参与率就高了。总之,运用讨论教学法不仅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而且要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适合的问题,安排充分的讨论时间,并做好总结与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李晓瑞单位:山西省永济市永济中学

第二篇 一、地图在高中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1.地图可以确定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

地图可以确定教材中各种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了解各种地理分布知识。譬如,我们学习一个地区时,首先运用地图指出这个地区的经纬度和相对位置,用以形成关于这个地区的空间概念;进而利用专门地图,了解出这个地区的气候、河湖、地形地貌等自然环境因素,以及矿产资源的分布和主要城市的地理分布及其海拔高度等,然后在对应地图中找出规律,得出这个分布规律。根据我国地形丰富多样、呈阶梯状分布、地势西高东低、山区面积广大等的基本特征,再结合地图分析地形地势对我国水能资源、大河流向及气候的影响。由此可知,应用地图既可以让我们对地形的高低起伏状况一目了然,又可以便于理解和记忆。

2.通过地图可以更好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

有人称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它可以以无声的语言让学生加强理解记忆课文内容,以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反映地理事物成因和分布。例如,关于西北的地貌特征内容,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川西滇西山地自北而南的走向清晰地反映了山脊线、高原面和谷地海拔沿同一方向递降的特点。地势起伏之大也为其他各区所罕见,最大高差相差近7500m。西南区降水丰富,河流湖泊众多,地表水较为丰富。河流分属黄河、长江、伊洛瓦底江、怒江、澜沧江、元江和珠江七大水系。大河多为过境河,且其中不乏国际河流。长江、珠江两水系共占全西南面积的81.28%,居于主导地位。这些特征在西北地区地形图可以一一找出。得出由于该地区东西跨越的经度很广,东部距海近,水汽较充足,因而降水丰富。因此,地图有助于阐明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分布、成因的规律性。

3.运用地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通过对地图的分析和观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不同的地理事物用不同地图符号表现出来。地图可以在学生头脑里形成朦胧的表像,而这种表像会促使学生产生创造性思维。

4.地图有助于了解历史和爱国教育

在地图上可以了解到因朝代的更迭对应的疆土发生的变化以及板块运动所引起的地貌变化。也可以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物产资源、森林和草原等,这些都可以激发热爱祖国的热情。

5.通过地图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只片面的学习地理教材是枯燥无味的,就会出现厌学或者不爱上地理课程。而通过结合地图学习地理知识可以书面文字简化为直观、形象的图形。这样即便于理解记忆,有富有趣味,使更加学生喜欢学习地理知识。

二、在地理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用图

1.让学生明确并掌握地图的三要素即: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2.关注学生用图的技巧首先了解该图要表示的内容;其次确定各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由等高线看出地面的起伏状况及地形的种类等;第三步,分析地理主要分布规律。复杂的图将其分解或化简,使其易于掌握,教学中可采用不同食物方法读出地图所揭示的内容。因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不但需要综合性详图,还要单一的简图、示意图等辅助图,有时还需要自己动手绘制剖面图,来表示地面的起伏。通过地图,使学生能够在各种符号线条、颜色和比例尺的地图上获得各种地理知识,并能找出各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得到正确的理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及推理的能力,地图为培养这种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作者:张红旗单位:睢宁县李集中学

第三篇 二、分层递进设问,启发深入思考

心理学家把学生从思考问题到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轨迹的距离称为“解答距”,并根据解答距的长短把它分为“微解答距”、“短解答距”、“长解答距”和“新解答距”四个级别。教师设计问题也可合理配置几个级别的问题,层层设问,步步加难,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引向求知的高度。案例2:在讲冷锋暖锋这个知识点时,在学生熟悉教材内容后,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将复杂的知识分解为一系列联系紧密环环相扣的四个小问题。我们说一个关于温度的成语,其中有热和冷两个字?------微解答距(学生会不假思索就可以答出)我们冬季跑操的时候,从空腔呼出的热气在冷空气里会呈现怎么样的现象?------短解答距(结合生活经验可以答出)冷空气和暖空气相遇时会出现怎样的状况?冷空气和暖空气的交汇地带会向冷空气倾斜还是向暖空气倾斜?------长解答距(需要结合课本材料进行分析归纳)在冷空气和暖空气的交汇的锋面地带,在哪个地方容易形成降水?是在峰前形成降水还是在峰后形成降水?------新解答距(需要固有经验知识与现学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推理才可得到结论)通过分层递进进行设问,上一个问题解决也为一般结论的得出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方向。同时在面对下一个问题时,学生心理已经有了准备,不会感觉无从下手。这样,知识的掌握是一种平缓过渡的过程,新知识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理解起来就显得比较容易接受,掌握起来就会显得更加牢固。

三、多维发散思维设问,促进融汇贯通

为什么上课一听就懂,题目一做就错?究其原因是对知识点的理解具有片面性,无法将相关知识点融会贯通,从而导致思维缺乏灵活性。为此,在教学中可根据某一知识点设计发散式的问题,从而增强思维发散与知识交叉,增强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案例3:我们在分析讲评“春分——夏至,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变大或变小)?”时,可以引导学生发散分析:①春分——夏至,北京(北半球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这是曾经详细总结过的知识点,学生很快能解答出。②夏至——秋分或秋分——冬至或冬至——春分,北京(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或昼夜长短)的变化?③南半球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或昼夜长短)的变化?④北极(或南极)附近的极昼(或极夜)现象的范围大小变化?这样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发散提问引导,不但揭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而且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不仅掌握了知识,也能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分析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联系实际设问,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地理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能对生活起指导作用,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根据生活和生产的实际而提出问题,创设实际问题情景,使学生认识到地理学习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这样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案例4:在讲完大气受热过程的知识点后,马上向学生提出:为什么深秋早晨在土豆地旁要点燃烟雾?在讲述交通线路对商业网点的影响时,可以向同学提问:银川火车站新站点的使用对原老火车站商业网点有着怎么样的影响?这样联系实际生活,有意制造冲突,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引导学生积极分析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加生活常识,比教师直接阐明结论的效果要好的多。

五、对比分析设问,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自然世界千姿百态,地理知识纷繁复杂,按其性质,特征,内在联系等分析对比,能使有关知识系统化。在教学中,可采用前后联系,对比设问,系统讲解,使学生在掌握特征知识的基础上全面掌握地理知识。对比设问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共性,区别个性,加深学生对知识本质的理解,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和归纳能力。案例5:在讲农业地域类型这一节时,通过一系列对比问题来引导学生分析农业的相关概念。比如农业类型和农业地域类型有怎么样的区别?通过引导分析,让学生知道农业类型强调农业部门的结构特点,农业地域类型则侧重于农业的区域发展特点。农业类型有哪些?农业地域类型又有哪些?农业类型最常见的有:按生产对象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等,按产品用途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农业地域类型是某个历史阶段某区域农业发展状况。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各自又有怎么样的特点?利用这样一系列的对比式设问,可使学生在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迅速而准确的由此及彼,去认识未知概念,获得新的知识,更可加深对原有知识的认知程度和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

作者:张政文沛单位:宁夏育才中学

第四篇 一、探索学科教学中的问题以及学生研究活动的过程

1、创设情境,让学生有针对性的观察。2、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作出合理预测。3、收集相关的信息。设计和研究计划,展开数据收集。4、沟通解决方案,做出数据测试假说。5、分析数据,判断假设。6、进行初步概括,得出结论。7、做好上面过程和结果的记录。总结反思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通过讨论得到进一步提高。探究式高中地理教学是以新思路为主体,以满足新的要求实践为过程,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探索地理现象,分析地理信息。然后进行加工整理,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处理问题的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的实施策略

(一)教师应该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去自主发现

受传统的教学理念的影响,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以理论知识为基础进行传授。一节课下来老师虽然很辛苦,但是,学生学到的知识并不多,课堂教学效果较差。为了深化新课程标准,要求地理教学的前沿教师在课堂上要找到他们的确切位置。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潜意识里,在符合地理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要将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中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引导作用,对学生学习探讨偏失进行纠正。例如“地球的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还要会使用地球仪和电棒演示昏线和晨线形成,通过演示地球的自转移动方向解释晨昏线的移动轨迹,理解并总结晨昏线的特点,学习绘制太阳光照图,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动态地球的运动美,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我邀请了三位学生到讲台上做演示实验。一个同学手举地球仪,第二个学生要手拿电棒去照亮地球仪,第三个学生仔细查看现象并使用地理语言来描述分析。这样,使课堂教学气氛活跃起来,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投入到探索讨论的行列中。

(二)教师应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探讨

做完实验后,让学生通过观察,使用地理语言来论述实验。然后,教师问:“地球上产生昼夜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然后话音刚落,学生各种表达自己的意见,踊跃发言。教师可以趁机展示太阳光照图,让学生观察晨昏线的几何形状以及太阳的光线和晨昏线位置关系。然后提出问题:“大家除了观察到了昼夜现象,还观察到什么?认真思考,然后用标准的地理术语回答问题”。一组学生通过演示,并得出结论:随着地球的运动,白天和黑夜不断交替,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运动着;太阳一直垂直照射晨昏线;由于地球自转东移,晨昏线向西迁移。

(三)使用合作教学模式,实现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教学一般适用于群体合作学习的模式。探究式活动主要通过群体学习、分工合作来完成,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权。然而,教师不应该是旁观者,也应积极参与在他们的活动,帮助分工,引导探究式活动开展。在团队合作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成绩、性格、性别等对学生进行分组。需要学生互相帮助,共同努力。然后,教师要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拟定合适的教学内容。由学生相互讨论分享讨论成果,老师做最后的总结。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通过讨论,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实现探究式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加强指导,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积极探索的能力。总之,在实际教学中,利用课程的灵活性,将科学探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实施进行到底。我们在理解探究式教学的同时,应将探索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相信,只要领悟科学探究的精神,通过加强学习研究、努力实践、认真总结,我们将能以独特的探究式教学思维去探索地理的真谛。

作者:金守中单位:吉林省梨树县郭家店高级中学校

第五篇 一、兴趣调控

很多人都提出过兴趣对学习的重要作用。在兴趣的作用下,学生可以忽视很多学习上的困难,能积极地应对遇到的各种难题。教师要想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调控,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方向的引导,就需要把学生放到课堂主体的位置。只有对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对地理产生喜爱之情,才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望。学生对地理知识产生了兴趣,就能使他们对地理的学习更积极。地理教材中蕴含着很多知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近及家乡,远及全球。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在枯燥的地理知识中穿插一些地理小故事,来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兴趣。也可以制作一些课件,利用多媒体播放出来,让学生感受到宇宙的浩大,体会到地理知识蕴含的丰富知识。对学生进行激发兴趣的教学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他们不能停留在表面的热闹上,要从地理问题的本质分析,获得真正的提高。

二、语言调控

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艺术,在地理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教师利用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语言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利用语言来为学生解惑答疑。所以,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对语言的运用。教师的教学语言准确科学,符合逻辑,遵循语法,通俗流畅,学生才会乐于接受,易于理解,印象深刻。教师的教学语言简明扼要,内容具体,生动形象,富有感情,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教学语言语音清晰,音量适度,语速适中,有节奏感,音乐性浓,才能增强语言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描述地理事物和现象时,要生动形象,造成一种地理意境;讲解地理概念和原理时,要严密准确,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具体;总结地理规律时,要抓住要领,编成口诀,言简意赅;讲述重点时,可提高音量,减慢语速,适当重复;学生注意力分散时,可暂时变换声调,提醒注意;突出思想教育时,要富于感情,声情并茂,使学生受到感染。通过运用语言来对课堂进行调控,能使学生在思考和表达方面获得提升。

三、情绪调控

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是对学生进行引导,同时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能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师要能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控制,以饱满、热情、积极向上的情绪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的情绪和教师的情绪是相联系的,如果在教学中教师经常带着负面情绪进行教学,会影响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情,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要能对自己的情绪有很好的把握,不把个人情绪带到课堂上。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用积极向上的情绪和充满向往的语言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受到教师情绪的感染,也会满怀信心地去学习地理,对教师提出的每个观点都深入思考,认真分析,使地理课堂能高效低完成。教师在对地理知识进行讲解时,要根据内容的不同,运用不同的情感语气。例如,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教师可以采用激情、向往的语气。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人口问题和我国的环境问题,教师可以用严肃的语气来表达。教师的情绪引导着学生的情绪,学生随着教师的欢乐、生气而发生变化。所以,教师要用心去体会地理知识中的情感,把正确的情感传递给学生。

四、反馈调控

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负责知识的输入,学生负责知识的接收,属于单方面的知识和信息的传输。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按照教学计划进行课堂教学,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不完全了解。在没有针对性的情况下,教师的教学属于盲目性的,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在全面发展全民素质的同时,对学生的素质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使他们能有效地获得知识,教师就要加强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反馈调控。通过多种方式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例如,可以通过课堂提问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利用课前小测验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通过真实有效的反馈调控,教师才能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设计合适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巩固和强化。教师还可以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观察学生的表情来对学生形成信息反馈,从而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

五、机智调控

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而学生是思维处于发展变化的个体,他们的思维随着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会产生很多突发奇想的观点。在课堂互动环节中,不是一成不变地按照教师设定的环节进行的,还会出现一些教师在事前无法预料的事情。这时,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机智,灵活地处理发生的随机事件。总之,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时,要对课堂进行整体把握,就要通过自己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机智,灵活地选用多种方法对课堂进行调控,使课堂教学能朝着课堂教学设计的方向进行,又能顺利解决在课堂上发生的无法预料的突发事件。在教师进行调控时,需要教师不断进行总结,把适合课堂调控的方法有艺术性地进行运用,提高高中地理课堂的效率。在对课堂进行调控时,要注意获得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使教师有目的地进行下面的教学,使学生的素质能获得有效提高。

作者:谢娜单位:河北省阜平中学

第六篇 一、有效运用问题教学的措施

第一,教师要重视问题教学的突出作用,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问题教学不是简单地对课本知识和规律进行提问和抽查,它的本质是要通过提出问题,发现学生的知识盲点,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维,收获好的解题方法和经验,最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增强他们的地理素质。所以教师要与教学大纲相结合,从地理知识体系的解剖入手,参阅往年的经典例题,有选择性的挑选一些经典实用的题目,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们用学习到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些问题的选择必须注意难度适中,最好是呈现阶梯型分布,先易后难,指引学生步步深入,探索地理知识的应用。选择题目的时候,也要注意与所学的地理知识相契合,同时又是时事热点,吸引学生的关注。比如说,我们在学到地质结构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近年的地质灾害,汶川地震和青海泥石流等,让学生结合课本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这些地方地质灾害会发生的原因。第二,加强学生的解题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发现学生对课本上的知识掌握的非常好,但是考试的分数很低。这就表明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很低,解题思维存在问题。具体来讲,当学生面对一道题目的时候,他是否能够很快读懂题意并且与课本的知识点联系起来,想到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步骤,这是检验解题能力的标准。很多学生缺乏有意识的解题能力训练,因此空有满腹诗书却物用武之地,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学会理解题意,运用知识解析题目,作出解答和建议。教师可以在选择往年的考试真题作为地理解题训练的材料,因为考试题往往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用来检验学生的思维漏洞最好不过。第一步,教师先让学生读题,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解释题目的意思,而教师加以指正。这个过程有利于梳理题意,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会分析题意。第二步,教师指引学生再次研读题意,分析和发现题目中的主导因素,也就是题目的关键所在。学生提炼题目的关键就是在提炼解题的思维和步骤。第三步,联系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过读题和分析,得出解题思路之后,学生就可以根据课本知识解决问题了。比如说,题目是我国的气候分布给我国的地域文化带来的影响,它考察的是从课本知识中的南北气候区别所引致的地区差异,其中学生从“地域文化”四个字中要正确引申出内容,既包括衣食住行等文化的不同,也包括文学上的不同,比如说南方文学偏向婉约而北方文学偏向豪放。最后,教师要让学生在解答出答案之后,对题目进行反思,比如说,为什么这个题目要以这样的方式题目,其中有什么陷进?我的思考方式在哪个地方有漏洞,以后要多多注意等等。通过有效的反思,学生会对课本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同时对自己的解题能力有进一步的提升,学会举一反三。第三,地理教学中要想有效地应用问题教学,还要引入更多新型有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比如说,地理教学中教师不能以考试成绩为检验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唯一标准,要综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和实践操作能力的高低,鼓励学生全面发展,既要有扎实的知识功底,又要有一定的解题能力和地理技能。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引入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比如说,教师可以实施小组合作互助学习模式,将班级的同学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组,然后为他们分配小组作业,要求他们一起讨论,加强团队合作,最后将题目解答出来。同学们在合作中看到了他人的长处,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助于学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或者是教师可以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比如让学生分组进行课题的研究。某些小组可以选择不同地方的岩土进行分析,研究他们的所属的岩石类型,分析他们的形成原因,是风化还是沉积,如果是风化,那是哪一种风化?教师可以让小组将他们的研究成果以PPT的形式在课堂上演示给其他学生看,并且回答其他学生的提问。教师最后做出评点,肯定学生们的努力,鼓励他们进行有益的地理探索,增加自己的地理知识积累。

二、总结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问题教学,有它独特的应用优势和重要意义。问题教学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解题思维,加强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学生是的地理综合素质,所以教师要坚持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有效的措施实施问题教学。

作者:程平单位:四川省绵阳市丰谷中学

第七篇 一、对话教学的概念

究竟何为对话教学呢?对话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可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不过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和体系,想要有一个具体清晰的定义并不是很容易,所以仅有一个大概的内涵:以平等为基础,师生共同交流,合作互助,运用语言、体验、反思等形式实现知识经验的创新和共享。

二、对话地理教学原则

对话教学必须以人为本,改变以往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充分展现师生民主、平等、互动的精神。建立开放的空间教学、设置情境体验,使学生在对话教学中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三、对话教学的意义

对话教学的本质就在于它是充满创造性和建设性的活动形式,而非复制的、机械的、简单重复的行为。把对话教学运用在高中地理课堂可以创建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环境,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课堂活力;可以在课堂上设置各种情境,是教学活动充满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话可以实现平等的交流沟通,进而学生和学生甚至是老师与学生可以自由辩论,实现思维的交流碰撞;通过对话,学生与老师可以互相评价,交换想法,再次体现高中地理课堂的活力。把对话教学应用在高中地理课堂上是一种创新的行为,代表了老师平等的意识。老师与学生可以互动合作,共同探讨和分享信息资源,实现对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尊重。

四、对话教学的种类

高中地理课堂的对话教学可以分为很多种,本文仅以对话主体为标准进行分类研究。一种是师生对话。这种对话类型是指在地理课堂上老师与学生围绕课堂内容进行的交流,主要包括问答、讨论等几种形式。一种是生生对话。这种类型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既包括单个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包括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还包括组与组或班与班之间的交流,也是对话和辩论的形式。另一种是学生和教材读物之间的阅读与交流。这个过程无法通过简单的讨论来实现,必须通过学生对书本文字的理解和想象来完成。还有一种是学生的自我精神沟通。通过自我反思,自我疏导,自我对话实现升华,提高自身素质和水平。

五、对话教学的特点

对话教学提倡的是民主平等。缺乏民主平等的教育是不会成功的,对话教学必须把这一原则坚持到底。老师不是无所不能的,更不是什么先知,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学生也有自己独立自由的人格,学生要尊重理解老师,老师也要维护学生的人格和自主创造力。对话教学还有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教学课程讲究沟通合作。人有独立的人格,却不可能脱离社会或集体而存在,对话维护了师生和学生本身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在高中地理课堂中要注意运用对话体现这种沟通合作的精神。也要注意在对话教学中讲究互助共赢,分享万千世界的信息资源,通过不同的角度,站在不同的出发点探求知识的高峰,加强彼此的联系。高中地理对话教学的特点也包括创造精神。在对书本教材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共享发现生活,享受知识,有目的的去创造和开拓。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对话教学讲究的是平等性。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老师是唯一的主体,而在对话教学中老师和学生都是主人公,课堂不再是呆板无聊的符号和命令,而是师生间的沟通交流,互相学习。还讲究开放性,包括开放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追求综合性的学习方式,讲究对话的方式方法。同时对话本身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行为,无论是老师与学生还是学生之间,都要充分利用这一机会,抓住时机进行充分的交流沟通,促进理解,互动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一般来说,对话教学可以促进教学过程中的交流,不断解决问题和矛盾,同时不断探索未来,加强教学主体的沟通,互相理解,互相进步,不断提高上课的质量,改革旧的教学模式,构建新的教学结构。总结对话可以改变人的思维模式和思考方法,在地理对话教学中,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对话,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分享和补充丰富教学内容,使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变得简单而有趣。师生之间可以共同发展,加强彼此的联系和信任,互相尊重,平等对话,师生之间共同分享学习的喜悦和乐趣,提高自身修养,实现教学目标质的飞跃。希望以上的分析论述能够对以后的高中地理教学过程有一点启发和参考。

作者:张瑞富单位:山东省沂水县第一中学地理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