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大学语文与国学传扬管窥

大学语文与国学传扬管窥

一、大学语文传扬国学的优势与特点

(一)从高校开设人文课程的实际看,具有独特的客观条件。理工科院校人文课程相当少,更多是思想政治类课程,历史、哲学、教育、美术等是少之又少,而作为大多数理工科高校基本开设的大学语文则必然成为承担培养人文素质的重镇。再从当前大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上看,古代部分占相当大的比重,而且背后的文化趋向鲜明,蕴涵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徐仲玉主编《大学语文》带有明显的“国学”色彩,钟情于培育学生的传统文化品位和情趣,共收录从先秦到现代65位作家(包括无名氏的《诗经》《汉乐府》)共96篇作品,其中的“文质兼美”的古代文学作品83篇,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十余篇,包含《诗经》《论语》《老子》等经、史、子、集的经典选文,与现代作品数量相当;唐宋诗词文多达42篇,占总选文量的一半,颇能体现“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可谓“提高文化修养,培养高尚情操”的范本。鉴于此,大学语文就成为传播国学的最佳课程。

(二)大学语文传承国学的学科优势及特征大学语文与其他课程相较,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高校专业课以及基础数学、物理等颇带枯燥,而政治、法律等太实,大学语文则作为高校重要的公共基础课与人文课程,散发着灵光,洋溢着文学与文化双重魅力,人文色彩浓厚,可以陶冶思想情操、升华生活趣味。其特征还在于:1.文史哲涵摄、文理兼融、多学科交叉。内容主要是涵盖古今中外的典范作品,可以兼及语言学、文学、历史、哲学、宗教学、伦理学、考古学、文化人类学、艺术批评、美学等广泛的人文学科领域,乃至可与自然科学有某种联系;而且作者众多,亦包括科学家的美文,可以做到文、史哲、理秘响润通,特别是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的互渗融合。2.靠语言功能优势,且注重与心灵、生命对话。学生可与古今一流的哲学家、历史学家、军事家、小说家、诗人、散文家进行心灵交流与精神对话,倾听对人生万象、宇宙万物深邃的思考,对人的生存困境的透视,以及对真善美的恪求。3.以情感人。传授知识以及传扬国学精神时,不是靠灌输而是以细腻、丰润的情感潜移默化、寓教于乐地熏染,使学生获得更持久隽永的心灵陶钧和审美享受。4.归宿:人格培养。在闪烁着智慧和真情光芒的作品中,获得知识的熏陶,生活的情趣与人生真义的感染,激发其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担当感,最终归于人格境界的提升。5.可通过感受画面美与领悟意境美传承国学。6.重视生命感悟,想象卓特,以激发学生的独特体验。

二、大学语文传扬国学的路径与方式

(一)提高认识,营造重视国学教育的良好氛围,从思想上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二)转变教学理念,微调教学目标,重新制定培养方案,将传统人文素质培养放在突出位置,并丰富国学教育内容。具体有:1.大学语文教研室专门成立国学教研组,或者大学语文教研室可改名为“大学语文与国学教研室”,或以大学语文教研室为基础建立国学教研室。2.本科通识教育中开设国学课。3.整合相关学科,设国学选修课。4.有条件的,可成立国学教研所。

(三)推进教材的改革,彰显国学意味。当前教材传统文化篇章已较多,但还需加推进教材改革,使其更加彰显国学意味,既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辉煌的文化成就,也传递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同时也增添了大学语文课的自身魅力。内容择取上,加大国学容量,一方面精选最有代表性的国学经典人文佳作,尽可能涵盖政治、经济、文学、历史、哲学、伦理、心理、教育等各个方面;另一方面形式上要文质兼美、多种多样,包括诗文、著述、演讲、随笔、日记等,还可包括哲理故事、名人传记等,以激发想象,启迪智慧。结构上采取全新方式,如可根据国学整体特点与时代要求,进行内容的分类整合,以“天人关系”为中心,确立“人与世界”“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四个维度,在每一维度之下,含摄丰富多彩的内容。附录部分,不仅有常用工具书简介、古代汉语常用句式例释、古代汉语常用虚词例释、常用修辞格例释、诗词格律简释、文学欣赏技巧以及历史朝代简表等,还应有国学基本知识与国学发展史,如古代典籍体系(经、史、子、集)、古代目录学体系、儒释道典籍常识、传统节日文化知识等,特别是国学的基本特质、基本分类、基本精神等。

(四)教学上,创造性地展开探索,以提高学生的国学文化素养。1.讲授内容上,有意识、有目的地精讲最具有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传统的国学精品文章。2.讲授时重视文化分析,充分挖掘作品背后的国学内蕴与精髓。如渗透儒、释、道深层文化;挖掘异彩纷呈、宏富博大的人格魅力,包括爱国情结、自强不息精神、济世情怀、独立自由人格、现实关怀意识等;贯穿天人合一的文化观;讲清中国最高的文化理想:和谐。3.利用课堂和作业,熟背经典,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如《诗经》《论语》《庄子》《孟子》《离骚》《史记》唐诗宋词等。4.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可采用课堂讨论、启发探究、自主研习等多种方式,并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使教学凸显图像化、传媒化、多样化,并逐步实现全程多媒体教学和网上教学。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1.教员首先要不断拓宽知识面,敢于当“杂家”,通过多种方式丰富自身的国学视野、国学知识与国学素养。2.整合资源,引导文史哲教师参与大学语文教学。3.组织大学语文教师参加著名大学国学院的定期国学培训。4.聘请校外名家做兼职国学教师。

(六)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拓展大学语文传播国学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1.举行各种活动,如国学知识竞赛、国学演讲比赛、国学文化创意大赛、古典诗词朗诵会、国学辩论赛;或观看优秀国学影视作品并开展讨论等,创造学习国学的良好氛围。2.将国学普及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广播、学报、校刊、网站等各种校园传媒,进行广泛宣传。尤其借助校园网开设国学专栏,绍介文、史、哲、艺等多种国学知识。3.聘请高水平专家学者举办国学学术报告与讲座。4.积极申报国学研究课题,推进国学专题研究。5.与学报合作开辟国学研究专栏,作为国学研究的窗口和国学研讨的园地。6.与校内外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总之,大学语文应在教学理念、教材、课堂实践、教师队伍等各个环节进行改革,成功探索传承国学、寻觅文化之根的新路径。当然,这任重道远,仍需不断求索。(本文来自于《大众文艺》杂志。《大众文艺》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蔺熙民单位:武警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