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管窥交通管理的智能和人性

管窥交通管理的智能和人性

1.我国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状况

我国智能交通的研发、应用起步较晚,至今只有十几年的时间,但是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加快智能型交通的发展”,将ITS作为优先领域予以重点支持。并相继成立了全国智能运输系统协调指导机构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多个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从九五到十一五期间,我国智能交通系统从概念、理论研究和战略框架及标准的制定,逐步进入了实质性地开发和应用试验阶段,在一批核心关键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先后实施了“智能交通系统关键技术开发和示范工程”、“现代中心城市交通运输与管理关键技术研究”等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综合智能交通技术集成应用示范”重大项目,确定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10个城市作为示范城市和重点开展国家高速公路网联网不停车电子收费和服务应用示范。使群众切身感受到了智能交通系统所带来的便利。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交通领域863计划瞄准国家智能交通技术发展热点问题,在智能车路协同、区域交通协同联动控制等关键技术方面将有重大突破并将取得具有应用价值的重大成果。随着我国“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网的建设,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智能交通系统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指引下而基本实现。

2.对我国发展智能交通系统的几点建议

我国ITS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也存在一些应当注意和改进的问题。本文仅从立足我国国情和人性化管理方面谈一下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2.1ITS的研发、引进和应用必须适合我国国情

我国的基本国情首先就是人口众多,这就决定了我国ITS应用环境与国外有很大不同。当前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正在积极稳妥的向前推进,大量农业人口涌入城市,城市的不断扩展和新城镇的兴建使智能交通设施的安装和使用都受到一定影响,不断膨胀的城市规模与不断变化的路网结构使得城市道路基本信息缺乏完整性与准确性。加之近几年我国私家车数量的不断增长,以及非机动车辆比任何国家都多的特点,混合交通复杂、严重,使得很多在国外应用良好的系统,如SCATS、SCOOT系统引入后,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功效。因此在研发、引进和应用ITS技术和产品时,必须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在基本建设包括基本交通建设与ITS同步发展中突出和实现中国特色。

2.2ITS的研发、引进和应用必须坚持以人为核心

对智能交通发展的核心及本质目标,欧洲、美国、日本均提出了类似的看法,即:各类交通参与者(管理者、运营者、出行者等)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均可以在合理范围内获得其合理需求的信息,以便其科学合理决策、高水平运营、安全、高效出行。就目前我国的ITS应用现状而言,其服务对象主要是运营者、驾车出行者和交通管理者,而对于其他出行者包括非机动车出行者、步行者特别是老弱病残者服务较少。比如,针对目前的交通状况,提倡绿色出行和低碳出行,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和公交优先已成为上上下下的的共识。作为ITS重要组成的公共交通系统如能得到优先发展和应用,无疑将大大提高公交运输率。再比如,我国广大群众的传统代步工具是自行车(包括电动自行车),理应纳入ITS服务的内容,但是有的城市却取消了非机动车车道、不应该限制而限制非机动车上道以及占用盲人路等,侵害了这些出行者的“出行权利”;过去,国家领导人出行要封路,这实际上也是漠视老百姓的“出行权利”,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此进行了改革,深得民心和拥护。美国运输部2006年8月公布了《ITS应用于协调和改善福利运输——改善对运输贫困者的服务》报告。“运输贫困者”包括老年人、残疾人以及较低收入人群等。由此,我国ITS的研发、引进和应用必须坚持以人为核心,为各类交通参与者服务,为大多数人服务,为“运输贫困者”服务。

2.3提高交通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实现人性化的交通管理是充分发挥ITS作用的基础

从ITS发展的核心及本质目标意义上讲,ITS是具有人性化的现代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具体体现在管理者对其服务对象的工作中。因此提高现有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实现人性化管理势在必行。目前一些管理人员的技术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比如一台正在应用的计算机发生了故障,本是举手之劳的事情却迟迟不能解决,以及操作失误、错误等,这必然会造成大量车辆堵塞;从人性化管理水平讲,有相当多的交通管理人员没有树立管理即是服务的理念,没有做到“对人民极端的热忱,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相反,却把管理作为权力的象征,把管、卡、压、罚作为工作的法宝,致使一些群众误认为ITS是为管理人员便于“管理”服务的,是为执法人员提供处罚依据而设立的。比如有些车辆驾驶人员对ITS系统中“电子眼”的监控表示反感和无奈,也有些人宁肯多跑路而绕行。由此可以看出,智能交通系统需要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共同配合、协调,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才能达到改善交通状况从而实现安全、通畅、便捷、舒适、环保的目的。

作者:袁媛单位:天津交通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