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

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中国产业结构的问题和现状;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等进行讲述,包括了国际环境的变化、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知识经济和知识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规模结构不合理、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加大了产业结构偏差等,具体资料请见:

摘要:本文从产业结构变动的角度分析和解释中国经济增长,把产业结构的演变作为经济质态变化的根本,把经济增长作为经济发展的体现,把产业结构的变化作为增长的重要动力。这里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出发,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以解决如何适应快速发展中的中国经济增长问题。

关键词:产业结构;经济增长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其实就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升级的过程,进入21世纪之后,世界经济走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世界各国都从自身的实际出发,积极调整和优化自己的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化发展,当代产业活动的深度国际化趋势和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不断加快的背景下,中共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由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一、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

1.国际环境的变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产业结构变迁不仅受到国内资源、技术和市场等因素的影响,产业结构调整不是一个国家内部封闭的进行,而且要融入世界经济整体之中来进行调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领先于国民经济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特别是加入WTO以来,外国商品大量流入中国外商投资也以直接和简介的方式更快的进入中国的各个产业和领域,对中国来说,这是个机遇,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技术加快提升我们的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素质。但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采取的这种参与国际分工模式受到了挑战,有很多产业可能还在没来得及改变创新的时候就被市场淘汰。

2.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

20世纪30—4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了钢铁时代,50—60年代汽车、半导体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到了70年代,几乎抛弃了所有的基础性产业,如钢铁、煤炭、有色金属等等,消费性和科技性产业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1980年底后至今,消费升级产业和信息化产业成为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1950年美国的GDP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分布分布是7%、38%和56%,2007年调整为2%、8%和90%。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80%以上。而一些基础性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很弱。与此同步的是就业人员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50年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分布分别是12.5%、30.9%和56.6%,2006年调整为2.5%、22.6%和74.9%。其他发达经济体的产业结果服务化、软化倾向也十分显著,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例都很低,日、加、英、法等国在1980年就降到5%以下,2000年时进一步降到3%以下,同期,韩国、墨西哥则分别由14%和8%降到5%。而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例除韩国外在1980年均已超过50%,韩国也在1998年达到这一水平。

3.知识经济和知识产业的快速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业蓬勃发展,信息化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知识产业的辐射作用推动了整个经济的持续发展。过去推动美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是建筑和汽车业,信息技术对经济的贡献率只25%左右。上世纪90年代之后,知识产业对整个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逐步的大道50%以上。信息技术领域及相关产业部门的就业人员已经突破1000万,而汽车、飞机、铁路等传统产业的就业人数仅为100万左右。

4.中国工业化的迅速发展

目前,我国已经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进入了一个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企业重组的时期,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因素将在较长时期内和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下大力气抓好结构调整,加快产业产品的优化升级,成为我国经济长期增长的主要动力。同时,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武装农业、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新兴第三产业,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建设。

二、中国产业结构的问题和现状

1.产业结构不合理

(1)农业基础薄弱。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长期依靠农业的积累、农民的贡献和农村的支持,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但同时也积累了比较严重的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城乡差距越来越大,由于长期缺乏科技积累,农产品加工和社会化服务体系落后等原因,农业内部结构升级缓慢。加上长期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农业劳动生产率也大大低于非农产业,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逐步下降。

(2)工业大而不强。如果论产品生产规模,我国是一个工业大国,但离工业强国仍有很大的距离。制造业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普遍不高,缺乏世界名牌和核心技术,依靠资源和要素投入推动的生产扩张,与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低附加值制成品的出口扩张对世界市场也构成了一定冲击,导致越来越频繁的贸易冲突。产业集中度低、企业个体实力弱、产业布局不合理的情况还普遍存在。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引进技术仍然是工业技术进步的主要途径,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技术水平不高,使得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大而不强的工业发展模式,是难以长期持续下去的。

(3)服务业发展滞后。虽然按照经济普查后的新数据,我国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了40.3%,但这一比重仍然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也明显低于同等发展程度的发展中国家。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我国属于下中等收入国家,这一组别国家的服务业比重平均值为51%,而我国低于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服务业不发达,不仅导致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消耗资源多的工业带动,加大了资源环境压力,而且还增加了社会交易成本,影响经济整体竞争力的提高,也不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和扩大消费需求。

2.产业规模结构不合理

产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而分散,规模经济效益差。同国外同类企业规模相比,我国的产业分散程度较高。国家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现有钢铁生产企业762家。2008年上半年排名前十位的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合计1.0919亿吨,占全国总产量的41.37%,产业集中度同期提高了5.28个百分点,但仍处于较低水平。目前我国产能在500万吨的钢铁企业全国只有21家。钢铁产业集中度低造成了目前的国内钢铁产能分散和非理性扩张,也为我国每年的铁矿石谈判带来了不利影响;国家发改委在2007年全年经济会议上表示,2008年中国汽车产量可以超过1000万辆。虽然汽车厂商有近400家,可是总产量却不及发达国际一个企业的产量。一些技术水平和国际上先进汽车生产制造企业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单个汽车厂的规模与之相比也有一定差距。

另外,专业化协作程度低,组织结构水平低。我国机械工业有不少企业都是所谓“全能工厂”,一种机器产品的全部零件的加工和装配都在一个企业内完成。大企业是“大而全”,小企业是“小而全”。这种“全能工厂”的组织形式,阻碍着技术上的进步,阻碍着劳动生产率和设备利用率的提高,阻碍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它给企业的经营管理也带来很多困难。实现零部件的专业化协作,就是要从根本上改革这种不经济不合理的所谓“全能工厂”的生产组织形式。

3.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加大了产业结构偏差

在我国,由于国外产业结构的调整,欧美发达国家把传统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迁移,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部门,对第一、第三产业的投资规模太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偏差。导致第一、第三产业发展相对于第二产业显得滞后。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制造业及电子设备制造业占外商工业总产值的35%。农副食品加工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纺织业占外商工业总产值的9.1%。石油化工占外商工业总产值的9%,而文化体育用品投资仅占外商工业总产值的1%。可见外商投资产业过于集中。这种低水平财富引进造成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从外资工业占全国工业总产值比重来看,由1993年的9.1%上升到2007年的31.5%,上升了22个百分点。外资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也由1993年的8.4上升到27.4%。上升了15个百分点。

三、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

1.产业结构升级

(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收益。首先,实行农产品区域化和专业化生产,形成集群优势。在一些能够发挥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优势的地区,进行集中生产,形成较大市场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其次,调整支农工业的投资结构,加强农副产品深加工和产业化经营。着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深加工能力,因为特色农产品加工对于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带动特色农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最后,发展绿色农业,保护生态环境。农产品绿色化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已的需求日益增长。

(2)推进产业集群,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首先,推进工业部门之间的分工,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成以区域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其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创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加大制造业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性价比,增强国际竞争力。用信息化推动企业的网络建设,鼓励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参与电子商务竞争。

(3)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人和社会全面发展。加快发展流通业、旅游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金融业改革,提升现代服务水平。特别注重科技、教育、文化、休闲等产业的发展,使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产业。

2.优化产业结构的政策途径

(1)进一步改革产权制度,实现产权的分散化和多元化。独资企业内,无论公有或私有,独断独行,似乎指挥便利、效率提高,但是缺乏制衡,弊病丛生。股份制要求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的权责,都离不开产权的多元化,否则常会流于形式,形同虚设。混合经济的特点和优点正在这里,不同所有者相聚一室,利害一致,既有集思广益,又有相互制衡,使权力、决策、监督和经营管理相辅相成,合力产生活力。

(2)对外融资政策。优化利用外资结构,积极引导外资投向符合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的领域,避免盲目引进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存在安全隐患的项目。认真落实国家出口退税、进口设备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等进出口政策,鼓励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和大宗农副产品、机电产品等的出口,支持先进技术装备进口,鼓励企业在境外建立原材料基地和加工制造基地。

(3)构建完善的竞争性市场结构、营造公平竞争的体制环境。我国自1994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依赖,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已日益增强。但是,在一些基础产业、金融领域,仍然存在着进入性的壁垒,银行、通讯、保险、航空等领域的垄断特征比较明显。另外,为了吸引投资,地方保护主义比较严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加入WTO之后,壁垒性限制逐渐被打破,为内外企业在税收、法律等方面有了更加公平的竞争性环境,这有利于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实行专业分工协作,节约生产成本,增强自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