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旅游合作管理现状策略

旅游合作管理现状策略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京津区域旅游合作的制约因素;京津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与机遇等进行讲述,包括了京津合作的缺位导致了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滞后、条块分割,各自为政、政府间的合作不够紧密、经营的连锁企业、旅游集团还非常欠缺、互利互惠的共赢观念还没有形成、从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来看,京津两地的旅游资源丰富等,具体资料请见:

摘要:京津之间的旅游合作对于提升整个环渤海旅游圈的竞争力至关重要,两地旅游合作宜采用以政府为主导,以资本为纽带,以大型旅游项目的共建为平台,以市场合作为推进力量,以生态环境的保护为保障的多元化、全方位的合作模式。

关键词:京津;区域旅游合作;现状;对策

旅游业是一项开放性、关联性程度极高的新型产业,区域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发展战略。而区域旅游合作是实现这一战略的有效途径。它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下的必然选择,也是区域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区域旅游合作初见成效,但环渤海地区尤其是京津地区的区域旅游合作,还停留在地区旅游行政管理层面上,仍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和手段。环渤海旅游圈是我国的三大旅游圈之一,而北京和天津是该旅游圈中的“双核”,因此京津只有进行旅游合作,才能产生集聚效应,提升整个环渤海旅游圈的竞争力。如何推进京津区域旅游合作进入实质性的层面,是一个值得关注、探讨的问题。

京津冀是国内最早提出区域旅游合作的地区。早在1985年就成立了京东旅游区,致力于京东地区两市一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景区的合作,这个区域包括北京平谷的金海湖,天津的盘山、黄崖关、蓟县和河北省的清东陵等,创造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联合开发、联合营销的合作方式,效果明显。后来由于多种因素,没有能够坚持下去。1987年,由北京旅游学会发起,联合天津旅游学会、河北旅游学会,在北京密云白龙潭召开了第一次“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研讨会”,与会代表表达了区域旅游合作的愿望,从而使这样的研讨会成为例会,每年大家在一起探讨区域合作问题,而且参与的省市越来越多,一直到后来发展为北方十省市旅游联谊会,并促成了每年一届的“北方旅游交易会”,由各地轮流举办,2003年在河南郑州举办。2003年9月19日至21日,京津冀三地旅游局还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广场举办了“京津冀旅游宣传周”活动。2005年8月25日,在河北廊坊举行了“京津冀-港澳台(3+3)旅游合作大会”,与会各方都积极表达了合作的愿望,希望凭借“京津冀-港澳台(3+3)旅游合作大会”这个平台,京津冀旅游圈的合作能有实质性的进展。同年12月又在河北承德召开了“中国北方环渤海旅游区域合作论坛”,北京、天津、大连、沈阳、鞍山、秦皇岛、承德等11城市共同签署了环渤海旅游区域合作框架协议。2006年10月21日至23日,环渤海16港口城市旅游合作组织第二届年会又在大连市举行。2007年4月18日,津洽会召开“京津冀旅游合作会议”,北京、河北、天津三地旅游部门共同签订了《京、津、冀旅游合作协议》。应当说,在推动这三个地区的旅游合作方面,三省市的旅游学会和旅游局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但是,“共识不少,呼声挺高,进展不快”是长期以来三地旅游合作的状态。尽管三地的旅游合作并没有间断,但主要是旅游企业出于本身业务和利益的考虑自发进行的,规模小,随意性强、层次较低。

二、京津区域旅游合作的制约因素

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龙头城市,其快速发展带动了相邻的江苏、浙江等地区的快速发展,相比之下,北京对天津和河北的辐射作用微乎其微,甚至在很多时候是聚集效应大于辐射效应,形成了“空吸”现象,即人才、资源逐渐向北京集中,造成周边地区发展相对迟缓,特别是河北省与京津接壤的32个贫困县、3798个贫困村等更是形成了“环京津贫困带”,贫困人口达到272.6万。

在某种程度上说,京津合作的缺位导致了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滞后。上海对于长三角、深圳对于珠三角,都产生了显著的正拉动效应,而京、津两大直辖市对于区域经济的带动功能却在竞争与较量中日渐抵消。京津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缓慢,主要受制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条块分割,各自为政

地方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行政区与经济区之间的产业发展产生矛盾,政府部门之间缺少有效地沟通和协作,使得京津的共同战略难以实施。同时,各地发展战略存在较大差异,在统一处理涉及京津全局问题时,观念和文化冲突难以避免。因此,两地在政策制定上的矛盾很多。

两地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实力存在较大差异,区域内部产业结构重叠、资源配置低效、市场建设无序,内在竞争摩擦而外在竞争能力不足,旅游经济合作难以全面展开。

(二)政府间的合作不够紧密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地的旅游合作一直没有间断,只是这些合作主要是旅游企业自发的行为,是出于本身业务和利益的考虑而进行的,规模小,层次低,随意性强。例如旅行社之间的相互,景区之间的联票互惠等。在政府层面上,在旅游资源整合、重大项目的协调、联合促销等方面,没有看到突出的进展。更多的是旅游研究工作者的良好愿望和情感,政府并没有真正的介入,或者说,相关决策机构并没有真正把这个问题放到议事日程上。

(三)经营的连锁企业、旅游集团还非常欠缺

京津整个地区还缺少在资产、资金、人事、管理、运作、品牌等方面联系密切的旅游连锁企业和企业集团,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多为一次性或短期的,旅游企业之间缺乏长期、规范、稳定、深入的联系,区域合作微观基础并不牢固。虽然两地都有各自颇具规模的旅游集团,但集团之间似乎没有形成合作的机制,没有真正合作的行动,从而没有出现强强联合的态势。(四)互利互惠的共赢观念还没有形成

各地政府没有充分意识到区域旅游合作的意义,没有形成区域旅游合作互利互惠的观念,没有意识到区域旅游合作最终可以形成“共赢”局面。落后观念制约着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北京总觉得自己是首都之区,没有必要靠别人;天津也觉得必须保持尊严,不能依附别人。从而造成了各自为政的局面。

三、京津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与机遇

京津区域旅游合作成效不明显,并非缺乏合作基础,事实上,京津之间实施旅游合作具有优厚的基础条件。

(一)历史基础

京津发展历史表明,京津工商教有密切合作的传统。北京金代建都后,成为国家军事中心,天津海河三岔口遂立为直沽寨,成为京师漕粮供给站。元代北京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天津改为海津镇,由京官接粮。明代天津设卫,建仓储谷,年河运漕粮400万石。清代天津成为京师漕粮与芦盐运转枢纽、护京军事重镇,成为向京都纳税的最近大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被迫开通商口岸,发展为中国北方文教、工商、金融、贸易中心和发达的港口城市。民国初期,北京是北洋政府驻地,是直、皖、奉军阀角逐的前沿,天津是军阀官僚幕后策划地,成为北洋政府集机器制造、化学、冶炼、热加工、船舶修建为一体的综合军工基地、实业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

(二)经济基础

2003年,从北京、天津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财政支出、本外币年末存款余额、全部工业总产值、外贸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额等指标看,京津具有大城市带总体优势。据北京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的测度,2000年,新经济总指数,北京97.0分,居第1位;天津59.1分,居第4位。经济综合表现,北京为97.0分,居第1位;天津73.3分,居第4位;人均GDP,北京第2,天津第3。京津新经济水平居国内领先①。

京津两地在经济发展上各有所长,北京拥有知识经济等优势,天津拥有加工制造业和海运等优势,两方优势有着很强的互补性。如果强化京津更深层次的合作,将更有利于双方合理分工、优势互补、提升区域的整体竞争力。从第三产业来看,北京有资金、管理方面的政策优势,天津则有物流、仓储、加工、分装等长处,在组织物流上有优势,因此可以把总部设在北京,但仓储等则可设在天津。

(三)区位优势及交通设施基础

天津市到北京市137公里,处于“一小时经济圈”内。京津之间的交通极为便利:铁路方面,目前每天有动车组为15组,时速200公里;空调特快11组,空调快速11组,其他类型列车15组。平均每半个小时有1列火车,平均用时1小时20分左右。投资143亿美元的京津城际铁路客运专线将在2008年运营,实现京津两市半小时通达的目标。京津确定新建的南、北两条高速公路,加上现有的京津塘高速公路也将全面拓宽,这样,未来两大城市间将有24条高速车道相连,京津两地的公路通勤更加便捷。

京津两地本身都有良好的交通设施和优越的交通条件,除了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以外,北京的空港优势明显,天津的海港得天独厚。通过一系列的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建设,不但能够拉近京津之间的距离,而且可以大大促进资源在两个城市之间更合理的配置,北京可以拥有更为便捷的出海口,天津可以利用北京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打通与中西部腹地的通道。交通一体化可以很快地实现两地的优势互补,为整个经济一体化奠定基础。

(四)旅游资源基础

从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来看,京津两地的旅游资源丰富,且各有特色,具有很强的互补作用。北京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一些自然景观,是我国的旅游热点。据有关资料统计北京现有的旅游景点约636处,其中与文化方面相关的如寺庙、故居、博物馆等人文景观为513处,约占81%;而山水等准自然观为123处,仅占19%。我国21处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景点就有6处在北京。大多数外地特别是境外旅游者都是冲着这些文文化遗产而来,这也是北京市旅游的基础。但是单纯的人文化遗产的观光旅游并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难以实现持续发展。天津从天津卫发展起来,是近代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旅游资源以近代文化、街头小吃、民间文化、欧陆古典风情、滨海景观最为著名,这些同北京恢弘的“大景观”有很强的互补性,辅之以丰富的北方民风民俗,可以弥补北京在清新的自然景观和北方风土人情方面的一些不足。另外,随着国家政策对于天津滨海新区的倾斜,天津市更加重视会展旅游、商务旅游的发展。两地旅游资源各有特色,形成综合效应,有利于区内市场流通和共同拓展区外市场。

(五)奥运会和滨海新区开放开发的契机

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是京津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良好契机。天津是2008年奥运会的男足预选赛赛区。京津两地为迎奥运作出了巨大努力,包括快速路网2008年全部建成、京津城际轨道京津两地半小时通达、天津奥林匹克中心建成、天津机场改扩建一期工程“扩容”三倍、天津完成百条绿化精品道路建设等;北京通过降低公交票价、修建地铁等投巨资全力改善北京交通拥堵状况,为天津与北京的无缝对接提供了先决条件。“奥运旅游”为京津冀区域旅游的进一步合作拓展了空间,也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滨海新区的开放开发也为京津之间的旅游合作提供了一个契机。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将加快滨海新区发展写进国家“十一五”规划建议,2006年6月6日,国务院又下发《国务院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将天津滨海新区作为第三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天津滨海新区开发由此从地方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滨海新区的发展成就不仅受到天津的关注,也引起了全国的瞩目。面对天津和滨海新区全新的战略定位,各有关方面纷纷积极响应。北京市市长也发表了谈话:“北京要抓住天津滨海新区建设机遇,与天津进一步密切联系,不断加强软、硬环境建设,建立定期的信息沟通机制,共同推进京津冀环渤海地区发展。”滨海新区将成为京津区域旅游合作的新引擎。

(六)京津角色定位的调整及政府对旅游业的重视

北京市市长在关于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中表示,北京将坚持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发展定位,努力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不再是传统印象中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甚至不再提及“经济中心”。这标志着北京正在对自己的城市角色重新定位;天津市市委书记张高丽在天津市第九次党代会上表示,要“努力建设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科教发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一个政治中心,一个经济中心,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共同繁荣。

此外,北京将旅游产业定位为“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天津将其定位为“第三产业中的重点产业”。两地都将旅游业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这更为京津两地的合作提供了一个有力地支持,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四、京津区域旅游合作的对策研究

(一)政府联合,拆除行政樊篱

京津之间的合作之所以一直停留表面状态而无法产生实效,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因此,区域内的各级政府应主动拆除制约旅游发展的藩篱和障碍,创造一个良好的旅游发展的大环境。例如,在京津范围内,撤销公路分散收费的关卡,使公路交通通达通畅;设立京津联合旅游信息咨询中心,相互为到访的或潜在的旅游者提供整个区域的旅游信息,甚至做到联合提供旅游服务设施的预订,而不必各个城市各自设立单独的旅游办事处;在京津的范围内旅游企业经营全部开放,取消企业经营的属地限制;两地联合颁发一定数量的导游证,导游人员可以自由受聘于各个旅行社而不受行政区划限制;制订统一的旅游者投诉程序,实现区域内处理投诉的联合机制,提高整个区域旅游形象和可信度。总之,要从拆除制约整个区域内旅游发展的障碍入手,消除行政樊篱,使得京津旅游实现一体化。

(二)制定京津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京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主体吸引物支撑不足,特别是对国内外游客有较大吸引力的龙头景区还没形成,不足以支撑京津旅游的发展需要。因此,应制定京津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从全局发展出发,而不是从地域均衡的角度,对产品开发进行合理布局,科学安排开发时序。充分体现两地的联动发展,指导京津旅游圈按照旅游产业链来布局旅游经济,合作开发旅游精品及各项专题产品。借助环渤海经济一体化进程主动出击,全面融入环渤海旅游圈中,不仅要将京津境内景区有机结合,串点成线,串珠成链,同时还要与环渤海其它城市密切合作,形成整体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全面提升区域旅游产品竞争力,形成门类齐全、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品质上乘的一大批适应国际国内多层次需求的旅游产品系列。

(三)以资本为纽带实现利益共享

在政府联合编制规划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资本手段来整合资源,联合开发,集团化经营,扭转旅游发展中各自为战的局面。首先要在重大旅游项目的开发和经营上入手,例如在大型或超大型的主题公园的建设、大型综合性景区的开发、大型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等项目上,可以在京津范围内融资,利用资金的纽带把两地联系在一起,实现利益共享;其次,在旅游的经营上,也要创造条件,协调政策,利用资本的手段,打破所有制的界限,充分发挥国家和民营经济的积极性,促进建立跨行政区域的旅游企业,并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旅游经营体系,向更大的区域范围扩展。这样做才能把旅游的“蛋糕”做大,从而实现利益共享,联合和合作才够持久。

(四)利用特大型项目带动京津旅游合作

从美国奥兰多的迪斯尼世界可以看出,特大型项目对于区域旅游业的带动作用是非常明显的。目前,北京的位置比较好的地方已经被密集的建筑群所覆盖,再建大型的旅游项目已经不太现实。京津两地可以利用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机会,在国家对于滨海新区的定位和战略的基础上,合作开发大型旅游项目。国家对于天津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是:立足天津、依托京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把滨海新区建设成为高水平的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宜居的生态城区。天津市市长戴相龙指出,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要做好“六个服务”,搞好“四个合作”。其中一个服务就是在休闲旅游合作发展方面搞好服务。京津可以利用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分别以海防文化、滨海游乐、湿地生态、邮轮游艇、商务会展、工业旅游等为主题合作开发大型旅游项目。

(五)加强市场合作,建立无障碍旅游区

京津区域旅游合作首先要解决区内市场合作问题,通过互相开放市场,促进区内旅游者和旅游业资金、资产、人才、知识、管理、品牌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形成一个生动、流畅的区域旅游发展局面,通过区内市场合作,为共推产品、联合促销、进行区外市场合作创造条件,最终实现京津区域旅游业整体发展的目标;在旅游宣传促销方面,京津两地要更新宣传促销手段,以经济为纽带实现联合促销、利益共享。政府逐年增加对促销的投入,加大对海外旅游市场的促销力度,并向海外旅游者推介京津整体旅游形象。利用京津大都市的形象积极发展海内外商务旅游、会展旅游,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客到京津来。对京津这一旅游品牌,既要树品牌、护品牌,更要利用品牌,要整合旅游资源,延长海外游客在京津两地的停留时间,增加旅游消费。主动与环渤海其它城市赴海内、外游客开展旅游宣传促销,利用北京众多的海外机构建立旅游营销网络,共同开拓国内外远端旅游市场,实现与环渤海其它城市的客源共享。

(六)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京津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渤海海域受污染情况严重,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和磷酸盐。而天津海域,绝大部分已成为严重与中度污染区域。虽然近几年经过治理,海洋生态环境状况有所好转,但形势依然严峻。

天津海域是京津合作的重要砝码,是开展海洋文化旅游的核心资源,是建设国际游轮项目的最重要的条件。如果天津仅能捧出无机氮和磷酸盐严重超标的四级海水,建设海洋文化旅游精品无异于缘木求鱼。面对如此严峻海洋环境问题,京津两地政府要下大力气,以“同根同源”、“同饮一江水”的理念,共同保护渤海湾生态环境资源,促进生态环境为旅游提供基础、旅游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物质保障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