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跨区域空间效应探析

跨区域空间效应探析

一、问题的提出

地方政府间跨区域合作治理模式是国外已推行多年的一条成功经验。我国地方政府问的跨区域合作也日益受到广泛关注,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在跨区域合作问题上都表现出相当的热情,如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经济区、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及皖江城市带等,多个涉及跨区域合作的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但同时,也存在质疑:跨区域合作涉及到不同的行政区域,在我国行政区经济发展刚性约束条件下,其对经济发展究竟产生多大影响,成为理论界和决策层共同关注的问题。空间效应是跨区域合作过程的重要表现,产生进一步推动跨区域合作、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动力。空间效应在解释经济增长中具有重要作用,一区域发生的经济变动不仅改变自己经济运行的基本原理,也会改变相邻区域的经济运行,影响相邻区域的经济发展,最终产生经济协同发展效应,即经济发展的空间相互作用产生的空间依赖,形成推动跨区域合作的原动力。这种跨区域合作形成的空间效应主要表现为:创新要素空间溢出、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相互作用及地方政府行为的协调。

二、创新要素空间溢出

区域经济系统演化具有显著的复杂性特征,各种要素资源的非均匀分布及其空间流动,不断在空间上出现新的聚集与组合,使经济系统不断离开原来的状态和轨道,刺激新的稳定状态的实现。正是由于区域经济系统是一个巨型的开放系统,系统内各要素不断处于流动状态,对系统的组织方式不断提出新要求,产生跨区域合作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成为跨区域合作空间效应的微观体现。随着现代化运输方式带来的运输规模经济的实现及信息搜集便捷程度的提高,传统要素运输成本大幅度下降,使得企业可以在更大的空间内进行资源的配置。因此,传统要素跨区域流动已经不再是临近区域之间经济合作的主导力量,而让位于创新要素的空间溢出(如创新型人才、创新企业等跨区域流动产生的技术、知识溢出)。创新要素的空间集聚与扩散已经逐渐成为推动区际联系及影响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决定力量。创新要素包含技术、知识、人才、管理经验等不同方面,其“新”是相对于区际、企业之间比较来说的。创新要素的流动不仅包括显性的流动,如人才、技术等的空间区位变化,也包括隐性流动,主要以空间溢出的形式出现,如以企业跨区域的组织重组为载体、通过多渠道实现。

进行跨区域组织调整(兼并、新建、参股等)的企业,往往是一些市场竞争中具有相对优势的区域优秀企业,这些企业对流人区域企业、产业、乃至经济发展的创新溢出影响通过四个渠道实现:一是直接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转移。不论外来企业以何种形式进入本区域,必将带来较为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企业生产率,增强市场竞争优势,从而获取更多的利润。_3二是人力资本的获得,这是最重要的溢出渠道。投资企业将在员工人力资本上投资,以更好地利用技术优势。这种投资对于欠发达区域来说十分重要,以相对较低的工资报酬获得技术工人。4这种投资对于劳动力市场的直接溢出表现为对其他企业工人的补充。其他企业可以通过多种手段促成培训后员工流动,为本企业服务,而无需前期的技术培训投入。三是通过改变进人区域投人产出市场,沿产业链产生纵向技术溢出。本区域企业从外来企业作为其产品的消费者而受益,这些消费者迫使其供应者采用更高的效率生产高质量的投入品,从而产生前向、后向技术溢出。这些效应对企业十分显著,但随着距离的增加,溢出效应逐渐消失。也就是说,当本区域企业与外来企业非常接近时,技术水平差距不是十分大的情况下,本区域企业可以获得溢出的正效应。创新要素空间流动的过程就是强化跨区域合作的过程。因为若劳动力保持相对不流动,而知识溢出相对很强,拥挤成本很大,那么经济增长将导致经济活动的空间扩散。这种扩散过程就是区域间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过程。但创新要素的空间扩散具有显著的区位粘性,即大量与创新过程相关的新经济知识是难以复制的,而且不具有完全获取性。这种新知识由大量技术、组织及实践构成,其扩散要求直接接触及密集的交流。因此,创新要素的流动受到较强的空间限制,与此相关的创新过程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加具有地方化特征,区际研发溢出及贸易流量对区域创新产出具有显著的正效应。』(1473-1486)在跨区域合作形成的区域系统中,技术变化内生于宏观增长中,空间相互依赖通过创新要素流动、创新扩散和贸易影响技术变化和增长。对于欧洲区间知识溢出与增长之间的关系的深入研究表明溢出效应不容忽视,是每一区域必须考虑的强因素,使得空间层面上总量水平并非收益递减。_8而且区域间知识溢出和研发合作对创新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并可以解释区际差异的形成。对美国和欧盟的研究证明,知识流动限于相对较小的地理范围。‘9也就是说,创新要素的空间扩散是跨区域合作的重要表现,是推动新型区际联系方式形成的重要力量。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相互作用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要素在集聚力与分散力的共同作用下,不断发生着空间流动。在此过程中,这种经济自组织机制的宏观表现就是区域与区域之间发展的空间依赖程度不断提高,也就是说,随着区际问在区域主体流动基础上的相互作用程度的加深,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范围和程度也将提升。这是跨区域合作形成的重要空间效应,也成为推动跨区域合作深入展开的内在动力。区域经济发展在自组织机制作用下,一方面形成区内自组织发展系统,另一方面,在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明显的空间依赖性。每个经济区域成为上一级大系统中的重要节点,其发展变化也构成了对相邻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尤其是在一国内部,区际相互作用的强度日益增强,区域间经济发展的相互依赖性特征也日益突出。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空间相互作用在空间取向、强度变化等方面都具有规律性。由于区域主体消费者及企业,其空间流动的规模往往受到一定约束条件的限制,如空间距离、转移成本、适应成本、政策引力等等,在其空间选择的方向、转移规模上往往具有一定的空间特征,形成毗邻效应,即空间位置靠近的区域之间更易于成为相互作用的方向,相互作用的强度往往随距离的增加而衰减,这就是很多学者由实证研究得出的“距离衰减率”。获取经济相互依赖和增长传递在一经济系统内运行的渠道,最好的方式是研究跨区组织的空间结构,u如企业跨区域组织生产行为的空间结构等。从国家层面来看,经济发展的空间相互依赖关系显著。对美国区域经济1929—1994年间的人均收入非条件收敛的空间依赖问题研究发现:存在较强的全球和地方空间自相关模式,空间效应是显著的,而且与区域收人正相关。州间相对收入的收敛过程并非完全独立的,而是与其相邻区域间具有相似性。_1lJ一国的增长率受到邻国增长率的影响,即区位影响增长。也就是说,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经济发展的区间溢出效应。最近,在收敛和增长实证研究文献中大量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对区域空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日益增多。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包含跨国相互依赖性的标准增长模型进行估计,表明一国经济增长依赖于邻国的经济增长率。跨国的空间关系是十分明显的,国家间的溢出效应对于增长是十分重要的。其政策启示在于国家间的合作协议对于区域经济增长是十分有益的,合作可以是提高贸易关系的形式,分享技术知识和创新的形式,促进交流形式,等等。_13_206)区域层面的空间相互作用,尤其是合作区域间,形成的基础与国家间以传统要素流动带来的投入一产出联系不同,依赖于创新要素流动带来的创新扩散。知识、创新的溢出,理论与实证研究发现其空间特征具有明显的区位性如技术知识转移一般发生在有限地理空间范围内,04.1区位和接近性直接影响区域创新性。_l具体区分信息传递与知识溢出,由于通讯技术的进步,现在信息传递的成本因距离变化不大。但影响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知识溢出与信息传递不同,大量与不同创新过程相关的新经济知识是难以复制的,知识溢出要求主体间频繁的接触与相互作用,知识溢出的成本随距离而增加6J,因为知识需要面对面的交流,因此研发溢出受空间限制。通过测算不同地理距离探讨专利与研发活动间的空间相关性,发现溢出效应的发生具有高度的区位性,仅存在于大约300公里范围内J。也就是说,生产性主体的区位和接近性是十分重要的。对西德区域的实证研究发现,区间存在知识溢出,而且地理上临近的区域间溢出更加显著。对178个欧洲信息分析区域生产率增长的决定因素,发现源于资本积聚产生的技术变化溢出结果是显著的跨区域外部性。在实现跨区域合作中,随着空间相互作用程度的提高,对区域收敛也产生重要影响,促进协调发展。利用包含跨区域经济外部性的增长模型分析区域技术水平的影响因素,发现一区域技术水平依赖于临区域技术水平,一区域增长率与相邻区域资本存量正相关。而且,空间依赖对B收敛估计有重要影响。l_1有关知识资本和技术溢出对区域增长影响途径及其影响程度的研究结果表明知识资本、知识溢出对经济增长作用显著。_2U运用空间统计和计量经济学MoranI指数法及时空数据模型分析我国31个省级区域经济增长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的结果显示:中国省域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在地理空间上存在集聚现象,经济增长因素在地理空间上的非均衡集聚导致了迥然不同的区域经济增长格局。因此,跨区域合作中,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相互作用是通过创新扩散过程实现的。创新扩散的范围与强度直接反映着跨区域合作的空间范围及合作成效,这对于我国广泛开展的跨区域合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创新合作作为跨区域合作的凝聚核,可以降低由于其他领域合作中出现的利益“此消彼长”产生的合作难以持续的风险,实现合作各方利益的共赢,也符合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

四、地方政府行为的协调

地方政府是我国推动跨区域合作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区域主体在市场机制推动下的行为及其空间选择,受到政府行为——外在因素的影响而不断调整。尤其是对于正处于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我国来说,改革过程中,资源配置权利的下放不是由中央政府直接下放给企业,而是先下放给地方政府,使得地方政府具有相对独立的利益诉求和手段。地方政府间关系错综复杂,一方面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相互竞争,另一方面又存在模仿与学习,并不断探索合作路径,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但不论哪种形式,有一个特征日益凸显,即地方政府在发展政策制定上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不断增强,而跨区域合作进程的深化,既是政府政策相互作用推动的结果,反过来也成为强化政府政策相互作用的重要力量。政府间行为的协调及其相互作用的产生,首先归因于各种外部性的存在。比较典型的如,在区域污染防治中,一地区消除污染的最佳水平取决于其他地区选择的政策。2因税收竞争的存在,政府对流动的税基进行征税,提高税率将会使税基收缩,意识到这一点,一区域选择税率时会观察其他区域的选择。另外,政府间的收入再分配政策也具有一定的空间相互作用,区域低收入居民因福利收益差异而选择区际移民,流向福利更好的、区域,因此,区域间在收人再分配政策制定时必须考虑其他区域的政策选择。-2学者对政府政策相互作用进行了深人的理论分析,大部分的理论模型可以大致归为溢出模型和资源流动模型两类,尽管他们的结构不同,但是最终都产生出地区反应方程,并可以通过实证去估计。在溢出模型中,除了比较经典的污染溢出模型外,还包括地区间公共支出溢出模型,模型认为本地的公共服务支出可能给相邻地区带来或正或负的外部性,说明财政支出存在空间外溢性。在这类模型中,一区域的居民在消费本区域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的同时,可以有效的消费其他区域提供的公共物品和服务,最有名的是支出溢出效应,包括使用邻近区域的高速公路的收益,从参观邻近城市的地方博物馆中获益,-2等等。税收竞争模型假设地方政府通过对流动要素征税为公共品筹资,因为税基增减并不仅仅依赖本地的税率还和其他地区的税率有关,所以产生了政府间的策略作用,_2如果当地的税率高于相邻地区,流动要素所有者就会“用足投票”迁徙到低税率的地区,当地方政府为吸引更多流动要素为公共品筹资时,就不可避免的出现税收竞争,某一地方政府对其他地方政府反映函数的斜率具有非零特征,税收竞争的纳什均衡往往使所有地方的税率低于最优化水平,过度的税收竞争还可能导致公共品的供给不足。通过以上的模型分析,结果都表明,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间政策相互作用不仅存在,而且呈现日益加强的趋势。地方政府间行为协调的第二个成因在于资源具有流动性。委托一模型研究了投票者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政府可以运用信息优势进行寻租,可是,投票者以相邻地区为标尺,判断本地政府的“质量”,如果投票者以此判别地方政府的相对效率,理性的政治家就会向相邻地区模仿。i26]一区域在制定本地区相关政策时对相邻区域的选择做出反应。政策选择的相互依赖性证实政府间战略性相互作用的存在。很多学者用地方财政支出作为工具变量对政府间财政支出的相互作用和模仿行为进行了空间计量经济学检验。采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地方财政支出的相互作用的分析发现:地方财政支出具有空间溢出作用,即较高财政支出的地区和较高财政支出的地区相靠近,较低财政支出的地区和较低财政支出的地区相邻,近几年,这种作用在逐年增强,即地方财政支出存在“模仿”行为。当相邻地区的财政支出增加时,本地的财政支出也相应增加。产生这种“模仿”的因素可能是对目前基于经济增长的政绩考核的一种反映。在跨区域合作过程中,地方政府间的战略互动及其行为协调,表现在多个方面,如发展战略的协调,重大基础设施规划的协调,共同区域污染问题的治理,推进市场一体化、减少资源共享障碍,等等,既为跨区域合作创造良好环境,加速要素在区间的流动,使得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依赖进一步强化,最终体现为经济一体化程度、经济发展效率的提高。结语跨区域合作的空间效应,从微观上来看,首先是区域主体在各种利益推动下的跨区流动,导致要素、生产组织等产生跨区域流动,创新要素空间流动的主导作用13益显现,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相互作用,进而产生空间依赖。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毗邻效应的存在,使得空间地理位置相互邻近的区域之间形成强烈的发展协同效应。即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对周围区域往往产生外部性影响。在跨区域合作推进过程中,地方政府间的相互作用、行为协调度不断提高。跨区域合作的空间效应正是通过要素的空间流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相互作用及政府政策的相互作用等形成反馈机制,反过来成为进一步推动跨区域合作深入展开的动力。

文档上传者

相关期刊

区域供热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城镇供热协会

法治湖南与区域治理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大学法学院

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集刊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区域文学委员会;重庆师范大学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中心;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