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西藏地区区域创新能力比较

西藏地区区域创新能力比较

摘要:区域创新能力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决定着该区域长期的经济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结合相关学者的研究,文章采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指标体系,从指标值和排名情况对西部七省区域创新能力进行横向比较,并对2008—2013年西藏区域创新能力进行纵向比较,在此基础上从西藏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创新环境和创新型人才培育三方面分析西藏区域创新能力存在的差距,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提升西藏地区企业创新能力。

关键词:西藏;区域创新能力;对比分析;对策

0引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精神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2020年我国将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战略性目标[1],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离不开创新型区域建设。西藏地区直接从奴隶社会步入社会主义社会,转型速度、方式和开放的程度在国内具有特殊性,经过近60多年的发展,西藏地区凭借其良好的要素禀赋优势、良好的投资潜力、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内地公司对藏投资和技术转移的重要场所,经济增长速度也随之加快。但目前,西藏地区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相对较低,企业创新能力较弱,对西藏区域创新能力的分析有利于正确认识西藏区域创新现状,了解西藏地区区域创新能力的优点和不足,进而提出相关对策及建议,为调整创新的方向及制定相关发展政策提供参考,促进西藏地区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1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区域创新能力是1987年由Freeman首次在国家创新能力的基础上提出的[2],Foss(1996)[3]认为企业内部网络、个人间的内在联系衍生了区域创新能力;Cooke(2001)[4]认为特定的区域创新能力需要结合社会资本、文化等区域资源,借助企业间及企业与研究机构或学校的互动形成;1996年区域创新能力这个概念被引入中国,2000年正式采用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概念[5]。区域创新能力是一个区域范围内或地区,以增强区域经济增长为目标,在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以及其他中介服务机构构成的区域创新系统中,充分发挥区域自主创新行为组织的自主创新积极性,高效配置资源,将知识或创新构想充分转化为新产品、新服务、新工艺的综合能力。目前,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从指标体系的设计、评价方法的选择上都有难度,整个评价过程构成了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评价方法包括了层次分析方法、主成分分析法、密切值法、理想点法、TOPSIS法、灰色关联法、因子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神经网络法、遗传算法及结构方程模型等。国外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包括EIS(2008)、澳大利亚和《奥斯陆手册》创新评价指标体系[5],国内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影响较广的是《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中区域创新体系,分为一级指标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5个,二级指标20个,三级指标40个,四级指标133个[6],除此之外,相关研究人员根据省区实际情况也设定了不同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比如《广东省区域创新能力研究报告》指标体系分为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环境管理和创新的经济绩效5个维度、19个二级指标和126个基础指标,并分析了5个一级指标同经济及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性;《中部区域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构建科技创新体系中采用科技投入能力、科技产出能力、科技贡献3个维度进行分析;贺小刚(2010)提出了区域创新IPOE(创新投入、创新过程、创新产出、创新经济效应)体系、25个二级指标和对上海市区县创新能力进行了调查研究;西藏自治区“十二五期间”大力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2西藏区域创新能力比较分析

2.1西藏区域创新能力横向比较分析国内学者采用不同方法、不同指标对全国31个省(区)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显示西藏区域创新能力较差,综合排名情况多处于末位,形势非常严峻。周立、吴玉鸣(2006)[7]采用综合集成评估方法进行定量评估,西藏排名31位属于后进型集团;任胜钢、彭建华(2007)[8]采用创新主体和创新环境2个一级指标,聚类分析中西藏归为第4类,区域创新能力较差;陈正伟(2008)建立了从需求创新、要素创新、产业创新、环境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文化创新等7个子系统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进行了区域综合创新能力进行评价,西藏综合排名31位;江蕾(2010)[9]从区域创新的过程及管理角度将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分解为自主创新投入能力、自主创新配置能力、自主创新支撑能力、自主创新管理能力及自主创新产出能力,并对全国31个省份的自主创新能力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了采集,但是由于西藏自治区相关指标数据残缺,并未对其进行评价(需要说明的是,其他许多学者由于类似原因未对西藏进行研究);李高扬、刘明广(2011)参照《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9》中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西藏排名31位并得出了地处偏远的西部地区如西藏等地区创新能力较弱的结论,;彭建娟(2013)基于自主创新投入因子、自主创新产出因子及自主创新发展环境因子的自主创新能力三维向量来描述自主创新能力的累积过程,并对“十五”、“十一五”计划期间全国31个省(区)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西藏综合排名均为31位,且西藏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得分低于整体样本平均值[10]。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成员自2000开始对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进行研究[11],并于2001年开始编制《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对全国31个行政区域创新能力进行排序,西藏综合指标排名位于30或31位。依据该体系分析2013年排名靠后的七个省(区)2008年以来域创新能力效用值及排名见表1。从表1可见,2010年、2012年排名分别超过青海、宁夏,小幅提升至30位,效用值分别高出2.13和0.63,2008年、2009年、2011年、2013年均排名最末,2013年效用值降至最低,比位于30位的青海低0.26。西藏的创新能力效用值及排名与青海、宁夏相比变化不大(宁夏2010年除外),排名均为末三位,云南、新疆、甘肃排名波动幅度相对大一些,山西下滑趋势较为明显,2013年降至历史最低,排名26位,仅高于西藏5位。西藏的创新能力同青海、宁夏相比,具有微弱的赶超之势,其他省份的创新能力均超过西藏自治区,西藏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在全国较弱,此外,现有文献对西藏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分析只停留在整体水平,并将综合排序作为最终的成果,没有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差异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如何提升创新能力必须引起广泛的重视和深度的思考。

2.2西藏区域创新能力纵向比较分析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自2001年开始编著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一级指标相同,二级指标有小幅调整,2002—2006年二级指标中除2002年技术创新环境多一项创新基金(2002年该项指标值为0)[12],其余均相同;2007—2013年二级指标相同,与2002—2006年相比在知识创造综合指标中减少了投入产出比较综合指标,创新的基金效益综合指标中居民收入水平综合指标改为可持续发展与环保综合指标,其中2001年二级指标相对多出研究开发机构、科技管理、创新服务三项,此外,企业技术创新综合指标下的二级指标包含四项[6],除企业研究开发投入综合指标、设计能力综合指标和生产能力综合指标外,剩余一项2001年、2002年采用创新产出综合指标,2003—2006年采用新产品产值综合指标,2007—2013采用新产品销售投入综合指标。2001—2007年西藏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指标排名均为末位,在此不一一列出,针对2008—2013年西藏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指标值和排名比较见下页表2。如表2所示,知识创造综合指标排名呈V型,排名由2008年的26位跌至30位、31位后于2013年上升至28位,指标值从2008年的15.03降至2011年最低值4.71后于2013年回升位15.21,包括的研究开发投入、专利和科研论文3个二级指标中专利指标值及排名相对靠前,尤其是2013年提升较快,排名提升至第9位,其它两项个别年份有所提升,其余年份排名均处于末位;知识获取综合指标排名均为末位,包括的科技合作、技术转移、外资企业投资3个二级指标均处于中下游水平,尤其是科技合作均排名末位,形势不太乐观;企业创新综合指标呈倒V型,排名由2008年的31位升至2010年的29位、2011年26位后回落至31位,主要是受企业研发投入和新产品销售投入2个二级指标指标值和排名提升的影响,其中企业研发投入指标2010年和2011年的指标值和排名分别快速提升至26.38、28.13和19位、14位,新产品销售投入指标也分别提升至9.87、17.78和27位、19位,其余年份及设计能力、制造和生产能力指标各年份的指标值较低,排名均为末三位;创新环境综合指标在全国处于中游和中下游水平,相对于前三项指标来说是具有一定的优势,排名2008年、2009年、2010年均为18位,2011年下降至30位,2012年迅速提升至13位,2013年又跌至27位,效用值低至最低20.64,起伏较大,受基础设施、市场环境、劳动者素质、金融环境和创业水平5个二级指标的整体波动影响,尤其是市场、金融环境各年效用值及排名均靠后;创新绩效综合指标排名靠前,其中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与环保2个二级指标的优势明显,排位均位于前六位,其中可持续发展与环保2011和2013年全国第一,效用值分别高达94.83和91.27,产业结构和就业具有一定优势,宏观经济指标值和排名和效用值相对处于劣势。

3结论及对策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的落实,西藏区域创新能力和经济水平在不断提升,提升潜力大、空间大。从横向和纵向上比较,西藏在全国省(区)中区域创新能力处于劣势,综合排名只于2010年和2012年小幅提升至30位,其余年份均为末位。根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指标体系分析,西藏创新绩效综合排名靠前,可持续发展与环保能力排名全国领先;创新环境较好,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劳动者素质和创业水平排位相对较高,基础设施次之,市场环境和金融环境最差;知识创造、知识获取和企业创新三个指标均靠后,尤其是知识获取能力最弱,综合指标各年排名均为31位,知识创造和企业创新综合指标排名分别呈V型和倒V型,在26位及31位小幅变化,综合指标值也均处于末位,形势非常严峻,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西藏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需充分利用各种援藏政策及相关优惠政策,结合西藏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强西藏高校、研发机构、企业、中介机构和政府等创新要素之间的交流合作,完善西藏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宏观层面上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的市场化水平、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改善市场金融环境,中观层面上发挥优势产业带头作用,加快第二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微观层面上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以改善西藏区域创新环境,提升创新经济效益;并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两种途径加快西藏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提升科研水平、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加快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尽快提高西藏区域创新能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创新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曲泽静,史安娜.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6).

[2]FreemanC.TechnologyPolicyandEconomicPerformance:LessonsFromJapan[M].London:PrinterPress,1987.

[3]FossNJ.Higher-orderIndustrialCapabilitiesandCompetitiveAd?vantage[J].IndustryStudies,1996,3(1).

[4]CookeP,RegionalInnovationSystems,ClustersandtheKnowledgeEconnomy[J].IndustrialandCorporateChange,2001,10(4).

[5]易朝辉,陈朝晖.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演变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4,(6).

[6]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1[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7]周立,吴玉鸣.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因素分析与聚类研究——兼论区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的因素分析替代方法[J].中国软科学,2006,(5).

[8]任胜钢,彭建华.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与比较[J].系统工程,2007,(2).

[9]江蕾.基于自主创新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0]彭建娟.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及其对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的实证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11]柳御林,胡志坚.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分布和成因[J].科学学研究,2002,20(5).

[12]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2[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作者:张东艳1,2,龙子泉1,苏立彬2 单位:1.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武汉430072;2.西藏农牧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