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资源环境低碳经济论文

资源环境低碳经济论文

一、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有着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具有优势的自然资源。

(一)森林和草原资源

目前我国森林和草原资源大多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同时,少数民族地区也是草原资源的集中区,少数民族地区草原面积约占全国草原面积的94%,其中可利用的草原面积达32亿亩,占全国的95%。①

(二)矿产资源

丰富的矿产资源是民族地区重要的优势之一。据有关资料统计,民族地区拥有的稀土、钾盐、镁、铬矿资源储量占全国的90%以上,云母、盐矿资源储量占全国80%以上,汞、锡、锰、石棉、砷矿资源储量占全国的60%以上,煤、铜、铅、锌、锑矿等资源储量也占到全国的35%以上。例如,西藏有丰富的铬铁矿,甘肃有丰富的镍、铜、锌,贵州的汞,云南有丰富的锡、磷、铜、铅、锌,青海有丰富的钾、铝、石棉,新疆有丰富的煤炭和石油天然气等,这些都是经济发展需要的宝贵财富。②

(三)生物资源

生物资源包括植物资源、中草药资源、农作物资源及动物资源等。我国民族地区的生物资源具有种类繁多、地域性显著、特有性突出、资源丰富等特点,在世界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有资料表明,藏野驴、羚羊的种群数量大大减少,赛加羚羊、野马等野生动物资源几近绝迹。⑦

(四)水资源污染和短缺

民族地区由于生活废水、工业废水、农业污水等的排放,使得民族地区水资源受到污染,造成民族地区水量减少、水位下降、水资源污染以及植被枯死、草场退化、土地沙化等生态恶化问题。另外,民族地区还存在着水生态平衡失调问题。新疆、宁夏等民族地区是我国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自然降雨量小,常年缺水。近些年来,由于生态破坏,民族地区江河断流、湖泊枯竭等现象频繁出现。

二、民族地区资源与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⑧

(一)经济落后的制约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经济虽然持续增长,但从民族地区人均GDP来看,经济差距还很大,并且我国民族地区与东部地区人均GDP差距呈扩大趋势,经济落后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观。经济发展普遍相对落后,使民族地区成为贫困人口集中地区。其中青海贫困发生率为10.9%;内蒙古、贵州、云南、甘肃4个省份贫困发生率在5%-10%之间,⑩并且贫困与环境紧密相连,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一方面,民族地区相当一部分人生活在生态环境恶劣的高原和山区,使得民族地区收入增长缓慢,生活贫困;另一方面,贫困又加剧了生态恶化,贫困人口为了生存,又不断向赖以生存的土地索取,导致资源枯竭和生态恶化。

(二)民族地区生产方式不合理

民族地区基本处于经济发展的初期和中期的阶段。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其中一个原因是长期以来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以生产能源和原材料等初级产品为主,如煤炭、电力、天然气、石油化工、有色金属、盐化工和磷化工等产业大都是污染密集型产业,附加值低,加之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的限制,使得民族地区生态日趋恶化。另外一个原因是民族地区粗放型生产方式,使得资源利用率低,严重浪费了资源。的过程。

三、民族地区应把资源优势与低碳经济相结合

(一)民族地区应大力发展优势低碳产业

民族地区要分析自己独特的资源优势,培育优势低碳产业,改变民族地区作为原料供给地的现状,发展具有优势的矿产品的精深加工、农牧产品精深加工、水能资源有序开发、中医药业等产业,提高其附加值,打造优势低碳产业价值链,发挥优势低碳产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取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重目标。

1农畜产品加工产业

我国民族地区具有其他地区不具备的农畜产品优势,如新疆长绒棉、西藏牦牛肉和青稞酒、宁夏枸杞、内蒙古的牛羊肉和奶制品,以及民族地区特有优质粮油和无公害蔬菜等,这些资源优势与其他发达地区的产品相比,具有一定地域垄断性,避开了在传统工业产品上的激烈竞争,从而有着较好的市场前景以及较高的收入效应和就业效应。通过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并逐步将其培育成民族地区的支柱产业,改变一直以来民族地区以种植业为主的局面,发挥农畜产品优势,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结构。

2矿产品加工产业

民族地区要发挥矿产资源优势,要鼓励和引导民族地区资源就地加工转化。以现有企业为基础,加快建设冶炼基地,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按照国家产业政策、产业准入条件和相关规划,上规模、上水平,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延伸产业链。另外,抓好资源综合利用和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在钒、钛、金、银等伴生贵重金属的综合回收、稀土单一金属的分离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3旅游产业

旅游业不但污染少,而且具有很强的关联带动作用。开发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要突出民族地区旅游业特色。民族地区都有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广西有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四川拥有举世闻名的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三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都江堰—青城山蜀南竹海等九处部级风景名胜区;贵州有奇特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光、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宜人的气候条件;云南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多姿多彩的民风民情;西藏有独特的高原风光和藏族文化等。各民族地区应该发挥各地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另外,民族地区要加强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客源互送。如云南、四川共同打造香格里拉品牌,共同把泸沽湖打造成国际旅游精品名牌旅游区,共同打造丝绸之路文化旅游路线等。各个省区在发展各自有特色的旅游业的同时,应加强区域的合作,并且要注重旅游商品系列化的开发,在旅游产业化链条上做文章。生产能反映民族地区景点特色的、具有纪念意义的商品,如藏刀、特色食品、民族手工艺品等旅游商品。

4中医药产业

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中医药资源,但是由于民族地区的药品深加工能力有限,许多名贵药材都是以原料的形式被沿海及内地的一些药品加工企业廉价收购,民族地区并没有从卖药材方面得到更多的实惠,却成为沿海地区药品加工企业的原料供应基地。因此,民族地区要加强药材资源基地建设,并以企业为主体,逐步建立中药研究开发体系,鼓励企业开发以中药资源为原料的中药产品,另外还应通过有效的营销手段,加强名牌产品宣传,扩大产品的知名度。

(二)出台民族地区资源优势与低碳经济结合的配套措施

1鼓励技术创新

民族地区资源优势与低碳经济结合,需要技术上的突破,而对于民族地区来说,相关的技术还很薄弱,这也是制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目前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在污染治理与预防、节能减排技术上,都有着较为先进的技术。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会对民族地区发展低碳经济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另外,还要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科技发展能力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民族地区的自主研发能力,鼓励民族地区企业进行节能降耗技术开发与推广,为民族地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技术支撑。

2政府引导

由于大部分民族地区经济和生产落后,缺乏发展低碳经济的资金与技术,对于民族地区发展优势低碳产业,各地政府应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引导,如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专项基金、推广先进技术等,在政策上形成有效的工业节能降耗激励约束机制,并完善有利于工业节能的财税、金融、价格、准入等政策措施,为这些优势资源产业发展低碳经济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民族地区优势低碳产业的形成,必将使民族地区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3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民族地区把资源优势与低碳经济相结合,是民族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必然的选择,也是提高民族地区群众生活水平,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同时,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健全民族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是民族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应采取的必要措施。根据开发者付费、受益者补偿、破坏者赔偿的原则,从国家、区域、产业三个层面,通过财政转移支付、项目支持等措施,对民族地区给予合理补偿。只有让付出与回报成正比,民族地区才能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作者:张小兰肖韵单位:西南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