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当代中国语文学科现状与读经教育

当代中国语文学科现状与读经教育

摘要:当代中国语文学科从教育环境、教学方法和教育内容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人都提出了解决的方案,以台湾王财贵教授为代表的“读经运动”尤其引人瞩目。但在当前教育环境中,面对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应当“师古人之心,而非师古人之迹”。

关键词:语文教育;读经;复古;师古

语文学科的尴尬现状,首先并不是由语文本身造成的,而是由整个文化环境和学科生态系统决定的。因此,教学的改革,就不能仅仅局限在语文学科内部,而应关涉整个教育观念,乃至整个应试教育体制的改革。

一、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笔者观察认为,当前语文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阅读教学中的过度解读和误读问题当前的阅读试题内容,选用了很多作家的作品片段,但有些作家表示,自己去做这些阅读题却连一半分数都拿不到。当然,作家不会做阅读题并不仅仅是过度解读的问题,这与考试模式和训练题型有关,但过度解读确实是语文教育饱受诟病的原因之一。笔者以为,语文阅读题应该是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考辨作者的观点是否有道理,而非肢解语段,吹毛求疵地问:“作者写‘下雨了’,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解剖式的分析背后,常常也解构了文学作品的美感,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是无效的。

(二)模式化严重,缺乏个性为了应付考试,学生的思维已经严重模式化。他们看到阅读题中的比喻句,就得写“这句话生动形象地反映了……”,而在选取议论文素材时,往往就是乱搬司马迁等古代名人事迹。如此程序化、模式化,何谈文化素质教育。人文素养的低下是当代国人愈来愈严重的问题。网络上的胡言乱语、生编乱造不规范处处可见,甚至很多人在公众场合、重要场合都口不择言,不能规范表达。对于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更是知之甚少,文艺青年们聚在一起的话题,也是张口叔本华,闭口弗洛伊德,谁要是“子曰诗云”,别人只会当他在说冷笑话。这对于树立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是十分不利的。在全球化视野下,对文化当然要采取兼容并包的宽容态度,但是文化宽容首先不能丢弃自己的文化之根。在这样一个形势下,语文老师的焦虑之情就能够理解了。

二、对“读经运动”的反思

以台湾王财贵教授为代表的“读经运动”,之所以绵延十几年仍能轰轰烈烈,与笔者上文所述的社会人文状况有紧密的因果联系。笔者看过王财贵教授在北师大的演讲视频后,对他的大部分观点难以认同。王教授的这段演讲煽动性很强,作为演讲本身来说,毫无疑问是非常成功的,但是他传达的很多观点在逻辑上难以自洽,且许多例子都缺乏说服性。但,笔者在此只看他教育理念中的积极部分,其中至少有两点是值得肯定的,其一是加强对于经典文化的教育力度,其二是改善教学方法。作为一名中文系学生,笔者深知中学生害怕文言文,深知他们在害怕而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学习的时候,就会开始厌恶文言文,而青春期的抵触和叛逆心理会把这种厌恶无限放大。这就是为什么北京高考中竟然有8%的人在古诗文填空题上一分不拿。这个现状毫无疑问是严峻的。但《论语》中有段十分经典的对话:“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笔者相信,读经运动的倡导者一定知道这句话的意义。如果说当前语文学科的现状是“不及”的话,那么私塾式的读经运动,则又显得有些太“过”!清初著名的文人画家石涛在绘画创作中提出“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宜其不能一出头地也”。意思是说,绘画不能完全临摹古人的画法,而应学习古人画中的气韵,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否则永远不可能成才。绘画如此,教育又何尝不是呢?我们不能抛弃中国几千年的文学经典和文化传统,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师古人之迹而不知古人之心的人又如何担当得起民族文化复兴的大任呢?从这个角度来看,单纯的“读经”“诵经”“背经”,所谓的“小朋友们跟我念”,所谓的先背再悟,都是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了。小朋友们背了经之后,有几人能及时自悟?悟是一辈子的事,等到小朋友们真正领悟了,他们很可能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教育时机。笔者认为,读经教育,应该是师古人之心而不是复古,复古是历史的倒退,古有古法,今有今法,师古仁人之心,便会懂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师古人之迹,念十几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则很可能皓首穷经,一无所获。所以,改善语文学科的教学模式很重要,王财贵教授的“小朋友跟我念”式的教学方法自可聊备一说,不过笔者以为“读经”要适量,方法也要斟酌。教育者不能以学生背诵经典为目的,也不能以训练学生的记忆力为目的,而应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目的。

三、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策略

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让学生摇头晃脑地背经是一个尝试,但远远不足以达到这个目的。笔者认为,归根结底还应该从儿童本位出发,迎合孩子们的口味,引导孩子们去读经。比如,中央电视台的诗词大会就激发了很多中小学生对中华传统诗词的兴趣,可谓一个不错的尝试。除此之外,还可以将古代典籍与儿童文学、绘本、歌谣结合在一起,让孩子们阅读,或者让孩子们表演一些历史故事改编的短剧。在古代经典的选择上,也需要慎重,整体上还是应该遵循“由浅入深”的规律,且选择那些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的内容。中小学生并不具备一个成年人的判断能力和理解能力,有些古代经典如果不加特别的解释和甄别的话,很容易将孩子引入歧途。此外,虽然中国人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照搬西方绝对不行,但在语文教育上,也绝不能一味偏重中国古典文化典籍。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都很重要,万万不能从“读经少”演变成“只读经”,所谓的“扔掉语文课本”是不现实也是不合理的,当代中国的语文教育需要的是循序渐进的改良,而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一言以蔽之,我们当代的语文教育,应当师古人之心,而非开历史的倒车。

参考文献:

[1]石耀华.“儿童读经”运动质疑———从近代语文教育史上几次读经运动说起[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6).

[2]徐春燕,吴江.用国学精华推动素质教育———试述台湾王财贵教授在北师大的国学教育理念对我国当今素质教育理念、方法、内容的启发[J].出国与就业,2010(12).

作者:崔芃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