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公共艺术创作浅谈

公共艺术创作浅谈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所以,在全球城市化浪潮中,许多政府越来越重视文化艺术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公共艺术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中国许多城市中。那么作为公共艺术作品产生的源头即公共艺术创作则决定了其优劣与否,在这里有必要就公共艺术创作方向和创作过程进行探讨,为公共艺术良性健康发展提供合理建议。

关键词:公共艺术;公共性;互动;文化属性

公共艺术是以大众需求为前提的艺术创作活动,是在政府、部门及专业人员指导下开展的大众文化活动。它包含艺术创作、公共空间和大众参与三项要素,大众参与是其中核心要素。广义公共艺术,指私人、机构空间之外的一切艺术创作与环境美化活动;狭义的公共艺术,指设置在公共空间中能符合大众心意的视觉艺术。公共艺术离不开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公共空间,一是公众参与。前者要求公共艺术必须放置在公共空间之中,这样,博物馆、美术馆或者私人收藏家手里的艺术品,不能算公共艺术;后者要求公共艺术必须服从服务于大众,这样,用于自我表现或团体内部交流的艺术,也不是公共艺术。而在上述两个条件中,公众参与是核心条件,也就是说,有些作品尽管出现在公共空间中,却并非公共艺术。比如近年来常见的“形象工程”,虽然其中也包含艺术设置,但却不能算公共艺术。这是因为在一切形象工程中,大众权利总是缺席的;这类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美学效果通常是夸张炫耀的,也往往只体现出权势者的虚荣与狂傲,与大众的审美意意愿无关。公共艺术创作应该考虑到哪些方面,才能够创作出高品质艺术作品呢,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起。

一、互动的要求

在公共艺术的多种可能性中,让民众积极、直接地参与到公共事务中,是公共艺术创作的主要目的之一。公共艺术如果不能引发大众的关注,它的价值随之减少。民众的参与是对文化公民权的行使,也是公共艺术的创作性质,不是由上到下的领导授权和专家指导,而是由下到上的公众心愿表达。所以,在公共艺术创作中,必须要扭转为艺术而艺术的创作心态,要多考虑外在因素,才能实现人群互动的社会目标,其中,社会议题、趣味性、可亲性和融入性,是产生互动效果的主要因素。改变观者与欣赏对象之间的关系,让观众走进作品中,成为作品的一部分,这意味着在创作中要把观众作为主题或形式元素加以考虑。

二、创作形式的公众化

公共艺术创作不同于艺术家个人创作,艺术家个人创作注重个性表达和情感诉说,主体都是艺术家本人。但公共艺术创作的对象是广大公众,为他们创作高质量作品是最终目的。那么就要尊重公众的审美需求,大多数人们不是学习美术的,他们的视觉感知力不能与艺术家相比较。因此,从本质上说,公共艺术只是大众生活里一种传达媒介,它没必要也不可能在纯艺术层面上与博物馆艺术一争高低。大众什么所需,贫民生活所系,是公共艺术的创作方向。为平民创作与为权势和金钱创作不同,他要求艺术家“眼光向下”,多考虑公众的审美需求,而不能一味地追求所谓的艺术个性。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当地民众的真是心理需要,是为公众创作公共艺术的核心。

三、注重人文精神

文以载道,艺以载道,走进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必然要影响人的视觉和心理,也能促进社会进步和人心向善。德国艺术家博伊斯就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他的理论主要有两点,一个是扩展的艺术,另一个是社会雕塑。他所完成的不是植物、石头或者金属成品的形式美感,而是跨越时空、连接心灵关怀、塑造和谐社会、移动人类进步的社会学与生态学价值。由于公共空间是许多问题交汇的地方,那里的艺术经常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生态等方面的重要问题,也关系到城市或社区的战略,一般需多方协商由设计团队协作完成,综合着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师、历史学家、环境心理学家、文化地理学家、景观设计师等的劳动,亲润在都市的批评语境中。因此,好的公共艺术能够促进市民之间、官民之间的对话,拓展积极的、民主的公共生活,提升公民的环境素质和审美素质。公共艺术符合社会迫切需要,提供了一个重新定义我们时代艺术的机会。我国的公共艺术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随着我国对城市环境建设的日趋重视,公共艺术迎来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时期,同时,由于长期以来我们的艺术家一直比较注重作品本身的创作与研究,而忽视了公共艺术核心问题的研究,造成公共艺术许多问题的出现。比如:公共艺术缺少创新,模仿风气盛行;公共艺术主题的符号化倾向;片面追求形式;公共艺术与环境空间不能和谐统一等问题。那么如何才能解决存在的问题呢?我们认为公共艺术的发展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在城市的发展,城市环境建设的同时,应该为公共艺术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艺术家不应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应增强自己的敬业精神。艺术家在进行公共艺术创作时应和建筑师、规划师密切合作,把握公共艺术在城市环境中的地位。中国的公共艺术必须根植于城市历史、文化、环境特色中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中国的公共艺术只有在继承中国传统艺术语言精华,吸取西方现代城市公共艺术创作的先进理念与技术,不断完善与创新,才能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公共艺术。

作者:王平胜 单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崔成.东京六本木新兴商业区公共艺术[J].装饰.2007(01)

[2]崔成.札幌JR塔公共艺术[J].装饰.2007(02)

[3]李静.试论陶艺的表现特质及其在公共艺术中的融入[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1)

[4]李家骝,陈晓林,魏二强.中国作家协会办公楼公共艺术实践[J].装饰.2007(12)

[5]陈鸿俊.论公共艺术的思想传达[J].装饰.2006(03)

[6]何锐.从文化的角度谈公共艺术与自然生态[J].装饰.2006(03)

[7]国玲.现代陶艺与公共艺术[J].装饰.2006(03)

[8]曹武,郑卫民.艺术对城市公共空间的介入——浅谈我国当代城市公共艺术[J].中外建筑.2006(03)

[9]景峰.透过生态设计理念看公共艺术[J].装饰.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