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大学生心理教育现状(7篇)

大学生心理教育现状(7篇)

第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问题研究

摘要:针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教学方法缺乏多元性、课程考核单一性等问题,文章从教学目标具体化、教学内容实用性、教学方法多元化、课程考核方式多元化等方面分析了现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

关键词: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改革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当代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其开设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以应对未来职业生涯中的种种挑战。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设置理应从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教学模式也应从大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心理特点出发,使大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然而近年来,现今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了提升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思考,对该课程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索,并对现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路径作进一步探讨。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单一

化课程设置单一化,即指不少高校只在大一新生班级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在其他年级如大二、大三、大四等则未设置、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而导致整个大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在大一已经全部讲授完。然而,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有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大一新生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完成的首要任务是寻找自我和调节心态;大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更多的是“健全人格”和“适应社会”,大三学生教学目标更多的是职业生涯规划、求职心理、就业压力等,然而现今大部分高校仅在大一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立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年级特点、学生的实际需要,目标设置不具体、不明确。[1]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不能针对大二、大三、大四等不同年级分别设立针对性、具体化的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课程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泛”而“空”,不具体不明确。

1.2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

教材内容缺乏实用性、针对性。据一项研究调查显示,大学生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他们认为最想解决的问题是“克服自卑心理”、“控制不良情绪”、“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优化自我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的问题,调查结果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课程的首要目的是为了解决他们现存的心理不健康问题。目前,现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材编排上侧重于心理发展规律及理论知识方面的学习,与高校大学生平时学习生活明显脱节,与大学生实际心理需求产生错位。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往往存在“脱钩”,教学内容实用性不强、内容陈旧等问题。

1.3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

作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心理健康教学经验,不难发现,现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讲授法,而讲授法受学生的欢迎程度却比较低,因此常常出现学生厌学、逃学、“隐性逃课”等问题,导致教学效果极不理想。从目前的课堂情况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授课形式主要是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方式过于传统,为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听课注意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紧迫。

1.4课程考核单一化

以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考核方面,其中开卷考试、撰写主题论文是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考核采纳的主要方法,虽然有平时成绩如作业提交、考勤、到课率、旷课率等方面的考核,但是很多流于形式,对全方位、全角度、全维度地评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瓶颈。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

2.1课程设置多元化,教学目标具体化

对课程设置的改革,学校领导和心理健康教师应高度重视,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和不同心理需求,“对症下药、量身定制”课程设置,实施课程设置多元化,教学目标具体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大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在针对大一新生开设的基础上,还应针对不同年级的心理需求作为公共选修课“对症下药、量身定制”开设一些心理健康课程,采取“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的课程设置模式。公共必修课应涉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教学目标和基本心理需求,公共选修课则针对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开设不同主题或不同类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分年级、分主题进行,设置系列化的课程,如学习心理学、恋爱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工作心理学、异常心理学、团体心理辅导等,为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根据自身需求进行选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针对每个年级的需求不同“对症下药”、“量身定制”课程,针对性、具体性解决大学生每个年级阶段的心理问题,推动课程设置多元化、教学目标具体化,避免一次课堂教学目标“泛”而“空”,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注意力,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为方便大学生第二课堂学习,也可开发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课程,与第一课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得益彰。

2.2教学内容强调实用性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高校与心理健康教师团队应实地调研,在遵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行实地学情分析,通过问卷、调研、访谈等形式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通过调研、问卷与实地访谈与调查,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目标以及大学生现存的问题,喜欢老师“讲什么、怎么讲、如何讲、什么方式讲”等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需求“量身定制”、“对症下药”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计划,强调教学内容的时效性与实用性的统一。有调查研究显示,60.5%的大学生不喜欢老师讲复杂难懂、理论性高的教学内容,这进一步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传授、选择应避免复杂难懂,应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实际接受的程度,应遵循“量体裁衣、对症下药”的法则,教学内容强调实用性,能解决孩子们的实际问题。

2.3教学方法多元化

学习心理学理论提出:成人学习80%是由于自身体验而获得成长的。因此,对于教学方法单一、方式过于传统、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师应突破传统教学模式,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体验活动、小组讨论、行为训练等形式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堂参与度、体验度,引导同学们进行积极的师生互动。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由传统的“我讲你听”的教学方法改为“你做我听”,引入互动体验式教学,教与学形成一种积极的互动,通过互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和统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是一门填鸭式的灌输课,而是一门体验性、参与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体验课程。在课堂上,教师应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并重视大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增强课堂授课形式的灵活性,强化授课方式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

2.4课程考核方式多元化

为全方位公平、公正地考核、评估大学生的课程教学效果和大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考核方式在设有撰写课程主题论文、开卷考试、问题解答的基础上,应采取活动展现、案例讨论、比赛答疑等多种考核方式,对全面、综合性地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奠定基础。

2.5注重优秀师资队伍的培养与选拔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师是高校心理健康教学工作的主体,要建设一支以专职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应坚持少量、精干的原则,在按比例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基础上,高校还应鼓励、积极推荐高水平的、有丰富实战经验和心理学理论背景的教师参与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去。另外,学校应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培养,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方法讨论,参加心理健康学术讲座、学术研讨以及教育教学培训等活动,全方位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师资队伍水平,为保证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

作为一名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大学生的健康之本,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直接关系到孩子们的未来。各大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采取切实可行的一系列制度和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加大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质量的监管力度,逐步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满足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等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对心理健康多元化知识的需求与满足,让在校大学生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自我管理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欧贤才,杨晓玲.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多重偏差与匡正[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5).

[2]马前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现状及对策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3(19).

[3]孙丽艳.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3).

[4]刘海燕,宁淑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需求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9).

[5]肖体慧,刘衍玲,信忠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求的调查研究[J].高教论坛,2011(6).

[6]甘映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探讨[J].高教论坛,2009(2):93-94.

作者:陈志伟 单位: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理性情绪治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采用理性情绪治疗法,通过调整大学生的认知偏差,解决其面临的各种心理困扰,并帮助他们建立理性的信念与形成健康人格。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相比,理性情绪治疗法在实施方式上更加灵活,治疗更彻底,体现了教育的本质要求。

关键词:理性情绪治疗法;大学生;心理健康

据有关调查显示,大学生中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存在抑郁、焦虑、强迫、人际关系不良、人格障碍、精神疾病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者。2011年5月,教育部要求高校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设为必修课,体现了国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度重视。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采取适当的介入方式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为高校教育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

1理性情绪治疗模式

理性情绪疗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在1955年创立的。他希望从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着手治疗,采取主动、指导的治疗策略,使求助者的情绪和行为发生彻底改变,其主要观点是ABC理论。A(activatingevent)代表激发事件,即引起求助者不良情绪和行为反应的外在刺激;B(Belief)代表求助者的信念,即求助者对激发事件的认知和评价;C(consequence)代表激发事件之后产生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反应。艾利斯认为,激发事件无法产生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是求助者的非理性信念。通常不合理信念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抽象化。抽象化是指求助者将与具体情境相联系的特定认识概括为一般准则,例如,曾经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求助者倾向于认为这种情况会一直伴随自己。二是绝对化。绝对化是指求助者对自己持有不切实际的要求,事事追求完美。例如,求助者通常会有“我必须被每一个人喜爱”,“我一定要有成就”等想法。三是普遍化。普遍化是指求助者将自己对某件事情的看法夸大化、极端化。例如,求助者遇到与自己价值观不一致的事件就会感觉很糟糕等。理性情绪治疗法的重点在于改变求助者的信念系统。通过对求助者的非理性信念进行识别和辩论,协助求助者改变不合理信念,从而达到消除求助者情绪和行为困扰,建立理性的生活方式的目的。

2理性情绪治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2.1检查来访者的非理性信念

理性情绪治疗法的核心是寻访来访者的非理性信念。工作者通过鼓励来访者探讨困扰其情绪行为背后的非理性信念,帮助来访者认识和理解导致不良情绪和行为的根源。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环境适应性问题

这种问题主要发生在大学低年级的新生中,例如大学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完美,调剂到不喜欢的专业,大学学习方式的转变等事件对新生的心理产生冲击。由此不可避免地导致对新环境的不适应行为,如自我封闭、逃课等,以及失落、压抑等消极情绪。

2.1.2人际交往问题

由于大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经验,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困难,由此引发自卑、孤独、焦虑等心理困扰。尤其是与异性交往的挫折经历会导致更加严重的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介入,可能会引发诸如暴力伤人或自杀等悲剧事件。其中女生是高危人群,有关研究发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为56.98%。

2.1.3经济压力导致的心理问题

这类问题主要发生在贫困学生群体中。由于贫困的家庭背景带来的学费、生活费等方面的经济压力,以及同学之间家庭经济状况的差异都会导致贫困学生产生自卑、压抑、无助等消极情绪。有学者通过个案研究发现贫困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高于非贫困生。国外的研究也发现有经济困难的学生比普通学生有着更高的心理障碍危险性。

2.1.4生活压力导致的心理问题

这类问题在大学期间时有发生,如考试挂科,以及由于供需矛盾、就业观念及家庭背景差异带来的就业压力引起的缺乏自信、焦虑等心理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反映感受的技巧,即让求助者描述自己的不良情绪和行为,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从而帮助求助者认识产生困扰的根源。如问求助者“你最近有什么烦恼?是什么事件导致的?”以失恋的求助者为例,通过与求助者的对话,可以初步分析引起求助者心理困扰的负性事件(A)是与男友分手;情绪反应(C)是抑郁、封闭、迷茫等。导致情绪反应的不合理的信念(B)是求助者认为自己付出了感情,却没有得到同等的回应,表现了绝对化要求的倾向;认为被男友抛弃,自己是没有价值的人,以后也很难再有期待的恋情,有抽象化的倾向;认为随着恋情的结束,自己的生活也没有希望了,存在普遍化的情绪。在这个阶段工作者是指导者、教育者和咨询者,辅导的重点是引导求助者检查自己的非理性信念,帮助求助者认识和理解其非理性信念与困扰之间的关系。

2.2帮助来访者建立合理信念

当求助者识别了非理性信念之后,工作者需要采取直接干预的方法,指出这些信念的不合理和不切实际的地方,使求助者认识到它们给自己带来的情绪困扰和危害,鼓励求助者摒弃不合理信念,采取积极行动改变目前的生活状况。例如在就业中遇到挫折的求助者,持有“不是名牌学校就被认为是垃圾学校,没有用人单位愿意录用”,“找不到工作四年大学白上了,自己也完了”,“与同学交流求职问题会被看不起”等不合理信念。工作者可以指出这些信念的不合理之处,鼓励求助者摒弃它们,并做出改变,包括积极与同学沟通,学习求职技巧;拓宽求职渠道,寻找社会支持;尝试不同地域、不同行业及岗位的就业机会等等。当求助者通过努力做出改变后,结果也会有改善。

2.3促使来访者学会理性的生活方式

艾利斯认为,人的发展具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发展理性、健康的生活方式;一种是发展非理性的、不良的生活方式。工作者要帮助求助者发展理性、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一个保持理性信念的人。首先,接纳自己。理性的人不以外在的评价标准衡量自己。对于大学生来说,不要以一次考试的失败来评价自己的成败,建立自己努力的目标和内在的衡量标准。其次,自我负责。理性的人对自己的生活负责,能独立解决自己的问题,也能积极寻求帮助。对于贫困大学生,在积极申请助学贷款和奖学金的同时,可以寻找勤工俭学的岗位,通过多种途径减轻经济压力。第三,足够的容忍度。理性的人能包容别人的行为和错误。在大学的人际交往中遇到自己不喜欢的人和事要有包容的态度,尊重和接受不同的观点和行为方式。第四,接受“不如意”的事实。理性的人明白自己所处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能接受“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的事实,并保持积极乐观的进取精神。如在就业面临困难时,要秉持“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看法,努力迎接挑战的同时,也要有接受失败的心理准备。第五,对生活投入。理性的人能对生活和他人保持热情。如对于不喜欢的专业,也要积极地投入学习,同时创造条件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第六,有冒险精神。理性的人敢于冒险和接受挑战。大学生应该勇于开拓,积极地面对生活的挑战,而不是遇到挫折就一蹶不振,加强心理承受能力。第七,有弹性。理性的人能打开心扉,听取不同意见。大学生应积极与同学、老师沟通。当发现自己的生活态度有消极作用时,能听取他人的建议,积极改变。第八,能有系统的理性思考。理性的人能客观、理性地评价周围的人和事,并能经常自觉反省自己的行为。不管是遇到环境适应、人际关系、经济压力或学业、就业方面的问题,大学生可以采取非理性的反应策略,通过不断与非理性信念进行分析、理解和质疑,使自己的生活变得积极和健康。第九,对他人有兴趣。一个成熟的人,能接纳他人,与他人和谐相处。对于人际关系不良的大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沟通技巧,理性思辨等方式,努力达到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解决大学生的观念问题,帮助大学生形成合理的心理健康观念。理性情绪治疗法通过积极的认知重建进行心理调整,通过挖掘求助者的潜能发展健康成长与合理的应对方式,能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建立理性的生活方式。

2.4帮助求助者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理性情绪治疗法最终的治疗目标是帮助求助者自觉地将理性信念运用到生活中,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主要的方式是布置理性功课,即每天反省给自己带来不良情绪的事件以及其中的不合理信念,自己与不合理信念进行质辩,探索构建合理信念与新的行为方式。理性功课可以以写日记或卡片记录的方式进行。其目的在于鼓励求助者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继续运用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的理论与方法,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积极、健康。

3理性情绪治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

3.1实施方式更灵活虽然目前高校的心理课程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上课抄笔记,考后全忘记”的教学方式,难以真正提高大学生整体心理素质。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满意度不高。理性情绪治疗法可以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剧等体验式的方法,在创设的互动情境中,使学生进行自我体验和自我反思,促进其自我探索和人格成长。

3.2治疗的根本性理性情绪治疗法直接针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中的非理性信念进行识别、质疑与转变。通过理性功课将理性的思维模式与其生活实践结合,内化成理性人格与积极的生活态度。在治疗效果上是根本的、彻底的。对大学生当前面临的心理问题以及今后的人生都将产生长远的积极影响。

3.3体现了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在于促成学生健康成长、人格完善、潜能发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理性情绪治疗法关注求助者健康人格与和谐个性的发展,提升其价值感与心理力量,提升积极生活理念与幸福感,促进内在潜质、潜能的开发,这些正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建中.近20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进展综述[J].职业时空,2009,5(10):168-169.

[2]郑延芳.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6,(1):57-59.

[3]宋歌.从168例咨询个案分析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J].教育探索,2001,(9).

[4]刘剑斌,邹小平.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15):104-105.

作者:柯燕 单位: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

第三篇: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

摘要:社会压力不断增加的过程中,大学生也面临着来自学业、社会甚至家庭的压力,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作为学生工作的一线人员,高校辅导员面临着更高要求的工作挑战。本文主要就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优势以及当前工作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辅导员如何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心理现状;方法策略

根据中国教育报2000年公布的《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报告》,针对6300名在校学生的调查中存在中度心理问题的学生高达18.21%,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近年已经攀升至30%左右,并呈继续上升趋势,需要引起高校重视,而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主力军,尤其需要发挥积极作用。

1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1.1岗位优势

高校辅导员负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是与学生接触机会最多的老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比较了解,同时由于高校辅导员相对年轻化,与学生无论是在思想还是年龄上都存在接近性,能更好的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由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针对性。1.2时间优势在大部分高校中,辅导员的主要工作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日常管理工作,与一般任课教师相比,承担教学方面的工作量相对较少,作为专职学生工作人员,着重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管理,抓素质教育,这意味着辅导员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花费在学生身上,有更多的时间来接触学生,与学生保持有效沟通。

2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不足

2.1辅导员心理专业知识存在不足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专业的心理知识来支撑,而肩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任的辅导员普遍呈现年轻化,在心理专业相关知识上存在欠缺,难以有效开展心理辅导工作,这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存在偏差。

2.2辅导员培训机制不健全

高校在针对辅导员进行培训时,面向的主要是新入职辅导员,而老辅导员参加培训的机会有限,这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整体提升,同时个别一些培训出现形式化倾向,内容不贴近学生实际,理论水平虽然得到提高,但是辅导员的实际辅导能力却得不到提升。

2.3辅导员职业困惑难以排解

辅导员的工作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内容相对琐碎复杂,有时可能还会出现学生不理解的情况,日复一日,难免对自己的工作发展存在困惑,影响工作积极性,同时辅导员在高校教职工中薪资待遇处于较低水平,这些都会影响到辅导员的工作激情。

3如何有效实现辅导员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

3.1辅导员要不断加强自身心理健康理论

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相对较强的工作,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一支专业知识与技能较强的辅导员队伍,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加强自身学习,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辅导员培训课程,积极钻研心理学相关知识,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与特点,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方法,同时还需要了解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延伸知识,从而更好地开展相关工作。

3.2辅导员需要在工作中采用灵活的教育方法在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需要辅导员加强自身学习,掌握各种有效辅导方法,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3.2.1群体教育为主,个体教育为辅

进入大学生活,迷茫、无目标的学习生活状态使大学生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需要加强辅导,而大学生群体的数量决定了年级大会、班级例会等群体教育是主导,遇到个别问题严重的学生,应配合个体辅导。

3.2.2心理疏导为主,专业心理指导为辅

大学生群体出现的心理问题大多呈现轻度或中度,需要的仅仅是倾诉与劝导,严重心理问题属于少数情况,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从学生入学开始就针对学生开展系统的心理普查工作并及时跟踪,对问题较轻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而对存在诸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等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则应及时转交给专业的心理辅导中心或医院开展专业辅导或治疗。

3.2.3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教育为辅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家庭教育也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要保持与学生家庭的密切联系,主动进行沟通交流,更深入的了解学生的现状,同时让家庭知悉学生在校情况,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疏导。

3.2.4专题教育为主,广泛主题教育为辅

大学生群体具有共性,也具有其个体的特殊性,在心理健康层面也是如此。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根据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开展广泛主题教育,而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甚至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群体存在的问题,则需要开展专题教育。

3.3提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也是教育面积最广、最具有系统性的教育方式,辅导员需要积极挖掘学生的实际需求,向学校建议将心理健康课列入公共必修课,通过强制性的课程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完成自我疏导。鼓励学生积极选修现有的心理健康相关课程,对于思修等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课程,要严格把关,加大学生考勤力度,积极配合任课程教师的工作,使现有的课程发挥应有的作用。

3.4积极创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学校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因素,它主要涉及到校园心理文化环境、具体的教学、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等诸多方面。辅导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职位优势,照顾学生实际需求,献计献策,积极参与到校园制度建设与环境建设中去。充当好学生与教师之间润滑剂的作用,帮助学生处理好与老师的关系,避免师生关系紧张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在班级中积极开展相关的文娱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大学集体生活中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作,它需要投入相当多的人力、物力,但是对大学生本人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需要引起高校注意。需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在日常工作中积极主动配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将临时性的心理辅导工作发展为常规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王立高,刘法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9)

[2]杨通宇,杨通琴.心理健康:论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及工作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2(8):86-87.

[3]张钦哲.高校辅导员如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人力资源管理,2010,5:81,83.

作者:杨崔阳 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第四篇:阅读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

摘要:本文随机选择了普通高校男女各二百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遵循收集整理阅读疗法书籍、组织学生阅读、定期开办交流阅读会、再一次进行测试整个流程,最后得出了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农村与城市大学生之间的疗效差异明显,并且说明了阅读疗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起到较大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阅读疗法;心理健康;大学生

前言:

把诊治、预防、发展心理健康有机结合起来的心理疗法叫阅读疗法。该方法有助于人们采取积极的态度,来直面人生的挑战和困境,在客观的角度上认识和评价自己。最近,人们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并且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理论不断涌现,为我们使用阅读疗法来治疗大学生心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研究对象与程序

(一)研究对象。本次随机选择了400名普通高校的学生加入到本次研究中,即挑选了男女生各二百人。在研究中标记每份量表,确保研究对象不记名来对调查问题做出回答,将其最真实的心理情况反馈出来。然后筛选调查结果,选择有轻微心理健康问题的做第二次调查。并且展开第二次调查之前,辅导员先做好沟通工作,了解其基本状况以及当下心理状态,同时做好详实的记录,最后对比调查结果,确保调查结果真实有效。

(二)研究程序。①收集与整理阅读疗法书籍。整理深入了解高校学生的知名学者、网络上交流过的心理学家、高校管理员推荐的书籍。②把学生组织起来采取分散或者集中式阅读的手段,通过被实验对象阅读特定书籍,干预其心理健康。而且在被实验对象阅读特定书籍后,还要记录下自身的真实感觉,并且对比阅读前后的心理情况。之后调查人员整理和统计这些内容,同时分析出各种功能数据对相应对象额干预成效。③定期开办交流阅读会,向学生推荐颇有名气的文学作品,他们可以运用听读或者自己阅读的方法了解作品中的内容。在借用探讨作品中的思想观念和道德素养的策略,促使研究对象的自我意识得到完善,提升其道德价值观。④被调查人员参加阅读疗法两个月以后,再采取与首次调查一样的测试法测试被调查。调查完毕对比治疗前后的结果,归纳出实验者参加阅读治疗前后的心理状态。

二、探究阅读疗法对不同大学生的疗效差异和结果分析

(一)探究阅读疗法对不同大学生的疗效差异。非独生与独生子女的疗效差别:通过实验得出,就独生与非独生子女而言,阅读疗法的效果前者明显大于后者,这证明该疗法对独生子女提升心理健康指数有明显疗效。究其原因是因为独生子女内心孤独,当遇到困难或者烦心事时没有合适的倾诉对象,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同时适应社会的能力非常差。不仅如此独生子女因家庭条件和生长环境非常好,优越感十足,自我心理较强。父母只知一味的宠爱孩子,使孩子自行探寻和与外部环境相接触的机会,这成为身心健康成长的拦路虎。因而大部分独生子女缺乏社会适应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由于本次研究对象基本上是独生子女,所以没有发现非独生子女在参与阅读疗法后对心理健康影响是否明显。生源地不同的大学生疗效差异:以上研究表明,阅读疗法可以有效提高农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阅读疗法不仅可以减轻农村大学生在学习上的压力,还明显改进了身体健康、恋爱等等方面。该种阅读疗法同样对城市大学生有明显效果,同时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与来自农村的相比,前者的效果要明显高于后者。

(二)结果分析。在实验之前,部分学生在学习中遭受打击、失恋等等方面都产生自我封闭、自卑、自杀等思想与心理倾向。在实验之后这些倾向很大程度上降低甚至消失,大部分心理健康问题和消极思想等都有很好的转变。阅读疗法是按照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与产生的问题,有目的性的来推荐学生展开某个方面的阅读,从中引发感情、乐趣和信念等健康的心理特征。在被实验对象针对性的阅读书籍后,使他们的想象和思维能力得到激发,有助于促进身心健康物质的分泌,使大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阅读疗法还可以使大学生维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使其拥有坚强的意志与信念,以此减缓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压力,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有效处理。大学生在阅读书籍时,能够与人物经历和性格产生较强的情感共鸣,进而能够从外部负面情绪中挣脱出来。因此,阅读疗法在预防、解决大学生生活、学习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上有较好的疗效,并且能够科学的引导学生来调控自己的心态和情绪。

结语:

不同的人群运用阅读疗法治疗的方法与治疗效果有很大差异。通过阅读使大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升,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也随之提高,从中放松心情并有所领悟,这样既减轻学生的压力,还能够有效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因此该疗法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明显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付婉秋,刘文,孔繁胜.阅读疗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3(01):69-72.

作者:林瑛 单位: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策略

摘要:本文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对某农林院校大一新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研究。通过纵向对比2013及2014年的新生UPI数据,分析当前农林院校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并针对其心理健康状况提出教育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人格问卷;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前言

随着社会大众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关注,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成为研究的热点。许多研究主要针对综合性高等院校的大学生进行调研,而专门针对农林院校大学生心理特征的研究却相对较少。与其他综合性院校的大学生相比,农林院校由于其鲜明的专业特色及办学特点,在生源结构以及学生心理问题存在其自身的独特性,同时我国教育现状致使生源地为农村的学生普遍存在心理教育欠缺和滞后的情况。为了准确了解农林院校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在新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新生心理健康水平,我们开展了本次调研。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对在校大一新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本次心理普查涵盖了某农业院校18个学院的7863名2015级新生,施测率92.97%。在回收的7310份问卷中,剔出无效问卷151份,有效问卷共7308份,有效率为92.0%。

(二)研究方法

选用大学生人格问卷。该问卷由64个问题构成,大学生的身心状况能被较为客观地反映。按照UPI指导语严格进行,根据筛选标准,筛出第一类可能有严重心理问题者,第二类可能有心理问题,应该引起关注者,第三类为心理健康者。同时查阅以往的数据,利用SPSSl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

(一)2015级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统计

四、讨论分析

(一)农林院校的部分新生心理健康状况需要重点关注农林院校有相当一部分生源来自农村,这些地区教育资源相对落后,与城市相比有明显的贫富差距,来自经济贫困家庭的学生,考入大学后面对新环境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因此需要重点关注。

(二)大一新生最主要的心理问题是自卑、抑郁、强迫、焦虑、迷茫等负性情绪大学生是风华正茂的一代,但近年来屡屡发生的大学校园伤人以及自残事件使得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其中大一新生作为新鲜血液,更受到了普遍重视。他们刚从高负荷的高三生活中解放出来,对大学生活充满幻想。理想和目标暂时还比较模糊,置身新的生活环境,容易产生较多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通过约谈归纳,发现导致大一新生产生焦虑、自卑、迷茫等负面情绪的主要因素有:家庭的影响,父母的性格特点、教育方式对子女具有重要影响;学生自身生理、心理发展不平衡,一旦面临新的环境和压力,就容易出现心理失衡;对大学期望过高,缺乏较好的心理缓冲策略。这个阶段如果能够得到来自家庭、学校、老师以及朋辈的帮助和引导,就能够比较顺利的渡过适应期,从容地面对以后的生活。

五、建议与对策

1.健全机构,完善制度。逐渐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中心的人员配备和建设。同时加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宣传力度,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咨询,毫无顾虑地走进心理咨询中心。

2.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充分利用学校网站、广播电台、微信、微博等新媒介,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根据社会热点和大学生面临的关键节点,举办各种专题讲座。

3.建立健全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心理健康普查中存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跟踪访谈,了解他们进行心理咨询后心理状态的发展变化和在解决内心困惑时采用的具体方法和依靠的资源。

4.加强专兼职教师的业务素质,给学生提供专业而有效的帮助。同时注重培训学生中的心理学爱好者,指导他们开展朋辈辅导,进行自助和互助。

参考文献:

[1]张俊岭,梁树清,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浅谈高校心理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10期

[2]陈小露.有效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8年08期.

[3]柳忠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张世金,温汉华,从传播学角度谈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年14期

[5]张晓文,吴胜红,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6]肖建伟.大学生人格、宿舍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7]李燕.大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作者:董方白,乔蓓蕾 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第六篇: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摘要: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将会严重影响到其正常大学生活、以及自身未来发展。因此,各大高校应当积极面对,对于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给予足够重视,帮助贫困生克服心理疾病,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校园生活学习环境。通过对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希望能够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很多偏远山区或者农村地区,经济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经济收入。进而导致在我国各大高校中,普遍存在不少贫困生,也就是家庭经济收入较少,无法保证其生活费用和学习费用的学生。面对此种情况,容易导致贫困生产生自卑、情绪不够稳定的心理问题,进而影响其正常学习。高校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工作,有利于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促进其健康发展。

一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分析

(一)自卑感的问题

在现阶段的高校贫困生中,自卑的心理是最为突出的问题。自卑也是性格方面的一种缺陷,对自身能力和品格缺乏信心,常常处于忧郁、内疚和不安的情绪中。很多贫困生的学习费用需要借助贷款,生活费用也严重不足,进而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此外,贫困生具有自卑心理的同时,也具有较强的自尊心,不容许他人侮辱自己,容易导致贫困生不敢申请助学金,过分维护自己的自尊心。

(二)焦虑的心理问题

高校贫困生的焦虑问题,主要在以下几点体现出来:1、由于家庭问题,贫困生需要贷款3年的学费,每年都需要为此奔波;2、贫困生需要为学习用品和生活费用,节衣缩食,精打细算;3、贫困生不仅需要刻苦学习,而且需要在课后时间勤工俭学,以此缓解经济压力,但是又常常担心学习成绩受到影响;4、贫困生常常为自身未来就业情况表现出担忧。

(三)人际交往中倾向自我封闭

贫困生的自我封闭,也就是很少与外界进行沟通,很少参与社交活动,具体表现在:(1)贫困生由于长时间的处于艰辛环境,较为专注学习,进而影响其与人交往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较差;(2)需要维护自尊,贫困生担心在交往中会被瞧不起,因此故意进行逃避,以此避免伤害自尊心;(3)由于贫困生具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因此将所有时间投入到学习中,不想将学习时间耽误到人际交往中,进而表现出孤僻和孤独的状态。

二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贫困与心理健康关系的深入研究

目前,研究发现,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比非贫困大学生差很多,在很多心理测试中,贫困生得分普遍高于非贫困生。但这些测试结果无法说明贫困生全部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也无法说明贫困心理健康情况与贫困之间的线性关系。这种研究现状说明研究对贫困导致大学生心理不健康这一问题的探讨还不够深入,缺乏进一步探讨,无法为改善贫困生心理问题提供帮助。

(二)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的建设

大部分高校都主张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这一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改善贫困生不健康心理提供帮助。但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建设落后,仅仅从书本知识讲解心理健康课程,缺乏整体教育环境的建设[4]。学生往往被动听课,而无法吸收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内容,因此,往往课程教育的目的无法达到。

(三)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其本质是对贫困学生进行心理沟通,通过不同方式来改善贫困生的多种不良心理。但贫困生家庭环境不同、贫困程度不同,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如果采取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可能无法解决心理问题的差异问题。因此,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研究,寻找差异性教育方式,通过不同方法针对性解决不同心理健康状况问题。

(四)缺乏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伦理问题思考

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而目前高校在选择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时,往往欠缺考虑,很多教育方式往往违背伦理,比如某些院校会对贫困学生采取“标签”方式,针对这些打了贫困“标签”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这种方式虽然出发点是希望针对贫困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防止他们出现自卑心理和其他不良心理疾病。但这种“标签”很可能使本身无不良心理的学生出现不健康问题,非但未能达到心理健康教学效果,反而造成部分学生心理不健康。同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不重视不同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差异,这本身就是对贫困学生个体的不尊重,胡乱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反而给学生带来困扰,这也是违背伦理的。而在健康教育过程中,如果忽略了贫困学生的地区文化差异与民族传统差异等问题,只是一味照搬课本上的心理学理论,这同样属于违背伦理的。针对贫困学生来讲,心理健康不只是与自身思想有关,同样会受到诸多环境因素影响,所以开展健康教育必须充分分析心理不健康个体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方式完成教育,避免健康教育违背伦理。

三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一)正确处理大学生与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关系

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备受关注,其研究工作也得到一些机构的认可和支持,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效,进而为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必须正确处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关系,能够使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完善;而研究人员需要与贫困生加强沟通,以此丰富研究经验,改善贫困生的心理问题。

(二)加强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

现阶段的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主观认识成分比较多,对于理论的研究缺乏重视。首先,需要深入研究贫困生心理状况,以此使研究和认识更加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进而解决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其次,对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内容、以及意义进行针对化研究,同时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帮助贫困生解决心理问题,使其正常健康感受校园生活。

(三)加强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性研究现阶段,高校关于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在规模方面和数量上,都不够理想,不具有持续性和系统性。因此,高校研究人员需要同心理健康教育紧密联系起来,在对贫困生分析完之后,开展后续的跟踪工作。研究人员需要从实际问题着手,使研究内容和措施更加具有针对性,以此不断提升教育成效。

(四)增强创新意识优化研究行为

现阶段的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全面开展研究,避免在研究方式上、内容上出现重复情况。如果研究内容较为相似,可以在形式上做到创新,从不同的方向切入正题,在内容上实现超越,具有新的意义和价值。

(五)积极应用研究成果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需要贫困生对此全面响应和实践,在不断的实践中,以此使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更加完善,进而更加有利于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对于研究成果的应用,各大高校还是应当积极与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紧密联系起来,不论是研究选题,还是研究成果,都应当来自于实践,同时能够在实践中检验研究成果。

(六)加强贫困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针对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贫困与心理健康关系”问题,需要加强深入研究。比如多进行贫困程度与心理健康程度之间关系的研究,加强贫困与否与心理健康与否的关系研究。这些内容的研究有助于分析贫困学生为什么会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的严重程度情况,便于教师在进行健康教育时能够更具针对性的给每个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贫困生更好的心理指导和健康教育,从而降低贫困生发生心理问题的概率,改善已有心理问题贫困生的心理状况,从而更好的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目的。

(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的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在课堂上的心理健康知识讲解,同样也需要给学生营造一个更加合理的健康教育环境。比如加强校园环境的优化,通过优化校园环境,给学生一个整洁环境、轻松的学习氛围,都会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益处。还可以通过开展健康教育为主体的课余文化活动,在丰富学生生活的同时,也能够调节学生情绪,通过活动的沟通,淡化学生心理矛盾,从而实现加强心理教育效果的作用。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建设尤为重要。

(八)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研究

合理选择健康教育方法至关重要,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研究成为目前高校研究的主要目标。在进行健康教育方法的研究中,需要注意方法的可行性和正确性,且需要保证教育方式满足教育目的的同时,不能违背基本伦理要求。教育方法必须根据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贫困生和无心理问题的贫困生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不能盲目采取针对性教育,如果忽视了个体差异问题,将直接导致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可对贫困生采取问卷调查方式,获取个体差异的详细情况,调查贫困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具体原因,分析这些原因与学生心理问题之间的联系,找到更好的解决方式,从而提升健康教育实际应用效果。

四总结

总而言之,高校贫困生同样作为我国的社会栋梁之才,必须对其给予足够的关怀和重视。在解决其经济问题的同时,各大高校应当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解决贫困生所面临的困难,缓解其心理压力,稳定情绪,进而使贫困生能够顺利融入到大学学习生活中,保证贫困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斌.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1):145-148.

[2]丁爱芹,杨再琼,陈璇.积极心理学在民族地区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8):79-80.

[3]桑海云,强冬梅,咸大伟.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5(3):109-110.

[4]王佳利.积极心理学视角下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J].教育探索,2014(4):141-142.

[5]张变花.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教育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5(4):179-179.

[6]鄂诚湘.积极取向的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2015(35):215-216.

[7]刘辉,李俊.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初探[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5(6):122-124.

[8]赵丹.浅述高职高专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特点及如何加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东方教育,2015(10):113-114.

作者:蒋莹莹 单位:淮海工学院

第七篇: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思考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我国多数高校普及心理学基础知识,提升心理素质的通用方法,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的办学形式,医学生相比其他学科学生承担着更重的学习和实践任务,承担着更多的社会心理压力,对医学类独立学院学生进行适合他们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健康成长,也是培养应用技术型医学类人才的重要环节。特殊对象的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应明确目标,整合课程教学内容,采取与之适应的多种教学方式,使独立学院医学生能够更好理解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基本的心理调试能力。

[关键词]医学生;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改革

新世纪以来,经济的蓬勃发展也给教育界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随着国家层面的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兴的办学模式在全国涌现,由当初的几十所到巅峰时期的几百所,招生规模在逐渐扩大,独立学院大学生在面临者与公办和民办高校大学生相同的就业、交际等方面的压力,同时他们还有对自身定位的迷茫,他们享受着和公办大学一样的师资,却又缴纳者和民办大学一样的费用。特别是医学类独立学院学生,自身定位的迷茫和繁重的学习和实习任务,他们面临着更多的环境适应、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心理问题。

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现代化社会的建设主力军,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个人和社会都会有好的影响。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如何根据医学类独立学院学生的特殊情况,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作用,引导其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提升自身心理素质,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关乎学生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等部门联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见》,明确高等学校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通过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采取案例教学、体验活动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实效。然而,由于一些客观条件限制,很多高校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教学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因此,如何针对学生的个性,有针对性的创新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手段,提升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提高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的目的,这是每一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1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心理健康课程体系也应该服务于这一目标,首先要清楚医学类独立学院大学生区别于其他高校大学生的特点。这其中要有两方面的特殊性考虑,一个是医学生和其他学科大学生的区别,主要是学科差异,他们有更多的理论知识和更长的实践学习时间,直观的差别就是学制通常是五年,平时学习压力会比其他学科的大,同年级的其他学科学生会比他们更早的踏入社会或者考取研究生。另一个特殊性就是独立学院和普通高校以及民办高校的区别,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产物,转型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时候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会有调整和变更的,这时候学生免会出现迷茫和适应问题。所以在明确对象差异的前提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应根据不同阶段的这个特殊群体所面临的问题,创新性的整合课程教学内容,选择适当教学方式,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自我意识,学会调节自身心理,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2创新方式,提升兴趣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是否能够取得实效,关键在于创新教学方式,提升学习兴趣。这就需要看教师是否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因此,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需要去考虑如何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教学方式。据笔者多次的授课经验发现,传统的依靠看心理电影、案例分析、心理测试等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兴趣的做法在新时代学生中效果一般。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大学生对电影和心理测试的新鲜感已经微乎其微,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很难吸引学生注意。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发现,以下三种方式能较大的提升医学类独立学院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趣。

1.引入社会热点,引发头脑风暴。针对“医患关系为何紧张”,“医生该不该收红包”等社会热点且与自身密切相关的问题,结合所学习的心理学知识,布置作业,组织讨论,大家各抒己见,相互辩论中得到了对知识的充分理解。

2.老法新用,别具一格。对于医学生来讲,在基础教学中经常运用PBL教学法来促进相关知识的融会贯通,这种基于问题的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过程中,很大的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最大限度调动,讨论的问题很多是困惑大家的心理问题,同学们分享自己心理感受和经验同时加入了自己对所学心理学知识的新看法和见解,将理论运用到了实践中,促进了其心理健康发展,同时有利于培养出合格的医学人才。乔文达的研究发现,PBL教学法的运用与推广对促进医学人才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3.引入新的教学技术手段,激发学习热情。慕课对高校发展具有诸多优势:扩大了传统教学内容的疆界,人们可以通过慕课学习到大量的知识;提高了教学及其管理的效率,知识的传递可以在瞬间完成,教学管理也更加高效;实现了学习与生活的融合。慕课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乔文达.医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中的PBL教学法的应用研究[J].继续医学教育,2015(01).

[2]李斐,黄明东.“慕课”带给高校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高等教育,2014(07).

作者:元帅 单位: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