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职生体育厌学心理及对策分析

高职生体育厌学心理及对策分析

摘要:目前,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师生配合度差,高职生课堂参与度低、学习效果不佳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源自高职生的体育厌学心理。这种心理的存在,大大影响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效果。本文从高职生体育厌学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字:高职学生;体育教学;厌学心理

体育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其目的是在传授学生运动技能的过程中,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体育课程在整个高职教育中不可或缺。然而,就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现状看,存在着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学生对于体育课堂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在体育运动技能的学习中表现出较大的厌学心理,直接影响了体育教学的质量。因此,本文从高职生体育厌学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1.高职生体育厌学心理及产生的原因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的负面情绪表现,是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绪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厌学心理已成为阻碍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问题。[1]体育教育中的厌学心理是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消极懈怠的行为态度,是每个体育教师都要面对的问题,也是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高职生对体育课程的厌学心理主要表现为不认真听讲和练习,叫苦叫累,不愿意参与课堂甚至逃学旷课等行为。学生对体育课程产生厌学心理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

1.1高职生体育厌学心理的主观因素

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值青春期,这是人成长过程中的非常特殊的一个时期,被心理学家称为“心理断乳期”。处于该时期的学生在心理和行为上往往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思想上相对叛逆,不轻信父母和老师的意见,有时甚至会故意做出违背老师意志的行为,不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从而,在这个时期学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夹杂着敏感、害羞的心理。尤其是女生,往往羞于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生怕自己的动作做不好而闹出笑话,从而不愿意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体育运动被各种更有趣的休闲娱乐方式代替,学生对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热忱度下降。另外,多数学生缺乏正确看待体育运动的态度,这很大程度上受到家长和教师影响。尤其在高中阶段,部分家长和教师认为学生主要的任务是学好文化课,冲刺高考,体育课就是不务正业,应付一下,成绩达标就行了。这种思想导致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知产生偏差,不重视体育课程的学习。

1.2高职生体育厌学心理的客观因素

造成高职生体育厌学心理的客观因素,也是最为主要的因素,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方面,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单一枯燥。纵向来看,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再到高职,体育课所学的内容以及教学的方式都比较类似,十几年都在学同样的东西,学生容易产生审美疲劳。横向来看,目前高职院校体育各个科目之间的教学模式比较固定,虽然运动类别不同,但授课程序相似,学生感到毫无创意、新鲜感,很难提起学习的兴趣。第二方面,体育教师授课的方式和态度欠佳。许多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授课方式单一枯燥,态度强硬粗暴,过分强调教师中心,不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往往采用“灌输式”和“命令式”的方式开展教学,对学生的要求脱离实际,缺乏人文关怀,引起学生的反感。第三方面,现有的体育成绩评定方式不合理。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唯成绩论”教学理念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根深蒂固。[2]目前高职院校体育教育过于注重分数的高低,且对性别、年龄、体质不同的学生的体育成绩的评定采取同一标准,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体质相对较差的学生长期成绩垫底,逐渐失去参与体育运动的信心和兴趣。最后,我国很多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硬件设施不够完善,体育运动器材和室内运动场地不足,不能满足学生参与各类体育运动的需求,抑制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2.高职生体育厌学心理的对策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只有认真探索和遵循学生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规律,才能取得应有的教育和教学效果。[3]改善学生的体育厌学情绪,必须充分了解和抓住学生的心理状况。体育教师要尝试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需求和对体育教育的期望,做出相应的教学变化,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体育运动的参与度,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和终身锻炼的意识。

2.1转变高职生体育运动观念,体现出体育精神

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解决学生体育厌学的首要任务,是纠正学生关于体育运动的错误观念。体育教师给学生上的第一节体育课,不该是篮球的运球技巧,也不该是排球的垫球技术,而是体育精神的准确传达,然而这是大多数体育教师所忽略的。体育精神是体育的理想、信念、节操的反映,是体育的支柱和灵魂。它包含了团结、拼搏、乐观、豁达等积极向上的精神内涵,指引着人们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不断发挥潜能,突破自我。因此,体育教师有责任让学生领悟体育精神的实质。但仅依靠平实的语言向学生描述什么是体育精神显然是空洞且毫无说服力的。教师可利用在学生中人气较高的运动员的真实事例,用名人效应向学生传达体育精神。教师也可借助多媒体播放精彩赛事和主题健康向上的关于运动题材的经典影视剧,让他们在观看过程中了解体育运动的魅力和精神实质,从根本上转变他们对体育运动的态度。

2.2创新教学方法,提高高职生体育学习的兴趣

2.2.1授课方式灵活多变

针对教学对象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采取分层次教学法;根据不同运动类别的差异,变换不同的教学方式,保持体育教学的新鲜感;根据学生好玩且进取的心理特点,采用游戏比赛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多设计一些简单轻松的体育竞技小游戏,以满足他们的进取心,激发他们的潜能,强化教学效果。

2.2.2培养学生成为自己的教育者

教师需调整自身定位,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主体地位观念,从而更主动的参与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中来。

2.2.3注重教学艺术和语言艺术,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耐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制定更适合学生需求的运动训练计划。同时注意授课的语言艺术,教师应多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充分尊重学生,不呵斥不责骂,多用鼓励、赞赏的来激励学生参与体育运动。

2.3根据不同阶段的训练需求,科学设置教学大纲

我国中小学与高职高专的体育教学大纲差别不大,有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在上相似的体育课程,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实际上,每个年龄段的学生对体育教育的需求各不同,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和自身的运动能力也不同。因此,各校应该根据学生年龄层次的不同,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此,中小学和大中专院校相互差异的体育教学大纲共同组成一名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的科学完善的体育教育系统,这样既能保持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新鲜感,避免产生学习倦怠,又有利于学生的体育学习逐渐深入,运动技巧和运动能力不断提高和增强。

2.4尊重个体差异,合理评定体育成绩

学生的体育成绩与学生的年龄、体质和性别差异有很大的关系,目前通用的体育成绩评定系统忽略了这一点,常常用“一刀切”的硬性指标来评判学生的体育成绩的高低。体育教育旨在传授学生体育运动技能,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一味地追求分数无疑与体育教育的目的相悖。体育教育应该更注重学生对待体育运动的态度和个体运动能力的自我突破。因此,应该将学生的学习态度、日常表现以及身体因素融入到体育成绩的评定中,形成科学合理的综合体育素质评价系统。

2.5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体育教学硬件设施

充足的体育运动器材和场地是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硬件保障。没有完善的硬件设施,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会受到打击。目前根据走访,发现我国很多高职院校的室内运动场地非常缺乏。固然适宜的户外运动有益身心,但是遇到烈日当头、暴雨倾盆等不良天气时,长时间进行户外体育教学,会使人体产生不适,不仅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有不良影响,也会导致他们对体育运动产生抵触心理。因此,学校应加大体育教育的硬件投入,尤其是室内运动场地的配套,给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提供充足的设施保障。

参考文献:

[1]杨战广.高职体育教学中女生厌学心理的分析及对策[J].学习导刊.2013.(11).

[2]刘振兴,潘书波.积极心理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8):108-110.

[3]洪杰.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3.(22):

作者:朱定远 单位: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