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师德建设探究(4篇)

高校师德建设探究(4篇)

第一篇: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思考

【摘要】教师是教育之魂,教师品行师德的高低对一国教育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以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现状为研究基础,分析高校教师师德问题出现的原因,从四个主体入手,为促进师德建设提出系统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教师;师德;现状;对策

近年来各类“师德问题”在各大媒体中陆续曝光,教师在大众心目中的整体形象严重下滑,“师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高校是向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主阵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高校教师的师德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品行,并对他们的思想和观念造成重要影响。因此加强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直接关系到国家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

1当今高校师德建设现状及问题体现

目前我国师德分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的职业道德和教师在学术科研过程中应该遵循的职业道德。近年来接连被曝光的某些教师“师德缺失”问题,在社会上引发了极大的争议。虽然,相关教育部门对“师德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然而,目前我国部分教师“师德修行”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缺乏敬业精神使得师生关系越来越淡漠

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是“师德”的基本要求,是教师作为一名教育行业从业者所应该遵循的基本职业道德。教师敬业精神表现在平时的工作中,主要体现在教学和对学生的关心中。然而,目前部分高校教师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严重缺乏,上课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按部就班,教学内容枯燥乏味缺乏课堂吸引力。课后鲜于与学生沟通、交流,导致师生关系淡漠,教师在学生中的公信力和亲和力下降。

1.2网络依赖导致团体协作精神减弱

处理好与同事、教学管理部门的关系,加强各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协作关系是老师们实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教师群体中的个体主义倾向不断增强,课余时间部分教师更依赖于网络媒介的交流和信息收集,教师之间以及教师与教育管理部门之间的团体协作精神则不断弱化。

1.3个人功利主义价值倾向明显

“传道授业,培养人才”不仅是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的要求,也应该成为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的价值取向。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价值取向也越来越多元化,部分教师在工作中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动摇,主要体现在“育人”观念淡化;功利主义价值取向明显增强。这违背了“师德”对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要求。

1.4学术造假和不端行为频发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仅是高级知识份子的代表,更是良好品行的示范者。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学术研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一方面丰富了教师获取知识的渠道,但同时,也为学术不端行为创造了条件。进行规范的学术研究,杜绝学术不端行为既是对其他研究人员研究成果的尊重,也是“师德”对于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2对促进高校师德建设的几点建议

市场经济和价值多元化时代背景下,师德建设遭遇诸多因素的影响,师德建设不仅需要教师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的知识文化水平,也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为师德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坚持自律与他律相协调,发挥政府、学校、社会和教师本人等多元主体作用。

2.1充分发挥政府对高校师德建设的监督管理作用

政府作为师德建设最重要的监管主体,应该在完善师德监管制度体系、以及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配套政策措施方面发挥作用,为师德建设提供一个完善的制度环境。政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努力:(1)加强师德监管制度体系建设;(2)健全师资培育体系,完善教师聘用和选拔制度;(3)合理调整教师薪酬制度。

2.2充分发挥高校对师德建设的主栽体功能

学校是教师师德问题最直接的监管者,也是师德建设最直接的承担载体,因此,在师德建设过程中,学校应该要积极发挥作用。

2.2.1建立健全完善的教师绩效考核机制

教师绩效考核机制不仅是肯定教师工作成就的保障,同时,也是引导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自觉使自身行为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外生机制,健全教师绩效考核机制应该遵循“增加教师自觉遵循师德规范的收益,加大教师违反师德规范的成本,采取奖罚分明”的原则。此外还应创新教师绩效考核的方式。

2.2.2不断加强教师培训和交流

师德建设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教师和外界要形成合力共同努力。一方面,学校应该建立常规的师德学习制度,提升教师对“师德”的科学认识;学校还应该组织教师进行“经验交流会”,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协作,也有利于新老教师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2.3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

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一部分,其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念也会受到社会的浸染和影响。为提高教师师德,首先,应该要加大对于正面价值观念的宣传,各大网络媒体在日常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应该要重视对社会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对于“社会公德”、“教育事业”给与高度关注,重塑社会价值观,减少功利主义倾向;其次,应该引导社会建立正确的高等教育观念,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智发展健全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然而,目前我国社会对于教育的态度普遍存在着一种误区,即通过接受教育获取更高的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由此而形成了“功利主义教育观念”,这使得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得不过分关注“技能提升”和“就业率”,这非常不利于教师形成科学的教学观念;最后,应该引导社会重塑“尊师重教”的理念,因为职业满足和社会认同的缺失,会直接影响教师加强师德建设的积极性。

2.4加强教师自身修养以满足新时代的要求

加强师德建设需要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认知,清楚教育的本质、和教师的职业使命。教师在工作要有宗旨意识,减小“功利主义倾向”,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而且对于学生三观的形成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学习和工作不断地增加对教师职业的认知,提高教育的宗旨意识,时刻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在从事科研活动中,应该坚持诚信原则,坚决避免学术造假行为;最后,教师还应该不断增强自身的政治修养,理性地评价党和国家的政策和制度,在教学中积极宣扬正面的价值观,使教师真正成为人类文明传播的使者和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重塑教师在社会中的信誉和形象。

参考文献:

[1]杨晓.信息化时化背景下的师德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Z].2015.

作者:王婷 单位: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机制

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直接影响着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北京师范大学与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为贯彻落实重要讲话精神,教育部印发《关于建立健全高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高校师德建设“六大机制”与“七条红线”。一些高校在结合自身实际与特色创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为其他高校提供了经验借鉴。

一、高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相关举措

为切实解决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教育部有针对性地出台了有关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激励和惩处相结合的高校师德建设六大长效机制。各高校立足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相关要求,在加强与改进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积极探索,实践探索主要包括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重视教育培训,发挥党组织的教育优势,组织专题教育培训并开展师德文化主题活动。华中师范大学健全教师岗前职后“一体化”师德教育体系,岗前培训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并举行入职宣誓仪式。北京师范大学充分利用教师节等重大节庆日、纪念日的契机,开展师德专题教育,成立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宣讲团,由校党委书记与校长挂帅、资深教授参与,引导教师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提升师德素养。华东师范大学推动基层党组织参与师德建设,鼓励各教工支部通过党员组织生活、专题座谈会等方式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大讨论。兰州大学将兰大校史、百年兰大精神教育与师德建设紧密结合,开展“校史与师德”专题教育,组织新进教职工参观校史馆,加强对青年教师校训和校风学风的教育。南开大学举办南开文化周末“师魂、师恩、师风”主题活动,通过文艺演出、主题征文、摄影展览等形式宣传崇德重道、全员育人的好风尚。

第二,重视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师德监督机制,重视师德激励,同时严抓师德问题的惩处。四川大学把师德考核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实行教师上讲台“双证”制度。厦门大学在新教师的引进和聘任中,把思想政治素质、思想道德品质作为必备条件和重要考察内容,确保引进和聘任的每一位教师政治合格、业务精良。兰州大学设立师德投诉举报中心、“网上师德监督平台”和师德投诉举报箱,公布投诉举报电话,接受社会舆论监督,同时制订《兰州大学外籍教师师德规范》,加强对外籍教师的师德监督和教育工作。华东师范大学完善教师表彰奖励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评奖评优的首要条件,在教师职务(职称)晋升和岗位聘用,研究生导师遴选,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领军人物选培,各类高层次人才评选中,对同等条件下师德表现突出者予以优先考虑。各高校明确表示,对触犯“红七条”的教师进行严肃处理,严重违法违纪的及时移交相关部门处理。

第三,重视典型示范作用,注重宣传师德榜样,奖励师德先进,充分发挥先进模范作用。陕西师范大学建立学校师德建设专家库,挖掘师德表现突出者作为师德示范典型。重庆大学启动师德师风主题宣传工程,以学校先进教师典型作为师德教育的鲜活教材。电子科技大学充分发挥新媒体宣传优势,在校园网站、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多平台宣传师德师风先进个人与先进事迹。中国矿业大学专门设立“立德树人•最美教师”师德楷模奖,对师德高尚的专家学者进行表彰奖励。陕西师范大学建立师德示范典型与广大教师交流机制,将师德示范典型请进学校、请进课堂,发挥师德示范典型在师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第四,重视对教师成长的关怀,注重做好对新教师的“传帮带”基础服务,同时积极拓展教师职业发展平台。复旦大学深入了解青年教师的思想状况,实施青年教师成长计划,通过解决教师工作生活实际问题、搭建社会实践平台等举措,做到政治上主动引导、专业上着力培养、生活上热情关心,帮助广大青年教师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西南大学加大学科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工作力度,重视发挥老专家的积极作用,组建教学巡视组,重点督导青年教师的日常教学。厦门大学鼓励并支持教师参加培训、出国研修、开展学术交流合作,为教师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障。

二、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调研分析

与专家访谈结果显示,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如何科学制定师德师风考核评价的标准问题

古往今来,教师常常被世人无形神化,教师是圣贤、能人,是师表,是社会的尺度。先有孔子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后有“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之誉;当代社会又将教师比做“蜡烛”“春蚕”“孺子牛”等等,这些称谓无形中将教师神圣化为越超社会常人的一类人。但是,马克思指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教师也不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因此,教师如同医生、律师一样,是专业人员,是人,而不是神。教师是社会芸芸众生中的一份子,他们也有困惑、无奈,甚至无知。神化了的教师及其职业,容易让社会大众对教师及其职业产生片面化的、脱离实际的认识、要求和评价。这是造成当前社会一方面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另一方面却无法找准工作切入点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首要关键是正确、客观、科学认识教师这一职业,在此基础上才能科学制定师德师风考核评价标准。

(二)如何评价师德师风的问题

目前,高校师德师风的评价较为普遍地从“政治思想、职业理念、职业道德、从业行为”四个维度;从“禁止性行为与倡导性行为评价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综合性考核。实践调研反映,当前高校师德师风考核评价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尚未建立教师、学校、学生、社会普遍接受的考核评价体系,以及具体量化标准”。现行的考核评价体系要么标准过于笼统,要么标准过低,每位教师都达标;要么标准上纲上线,每位教师都未违反,客观上造成了高校师德师风考核评价目标过大、要求过高、标准过严而难以实施的现况,可操作性差。

(三)如何实施师德师风考核的问题

目前,高校师德师风的考核评价方式较为普遍的是采用平时考核与集中考核、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从自评、他评、单位评等三个层面实施具体考核,建立师德师风档案。实践调研表明,对这种考核方式,部分进行自评的教师内心具有抵触心理,认为这是对教师的不信任,甚至有贬低之嫌。而进行他评的教师、学生、单位普遍地表示对评议对象并不了解,无法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某种程度上造成了高校师德师风考核评价走过场,流于形式。

三、对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若干建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切实履行“立德树人”的办学使命,坚持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与此同时,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也是高校凝心聚力、提升认识、激发活力、提档动力,加强内涵建设的有效举措。基于上述认识与调研分析,对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不断创新增强教师职业认同和师德认知,培育教师职业情感的活动载体

职业认同和师德认知是影响教师师德师风形成的直接因素,只有不断地强化教师的职业认同,提升教师的师德认知,才能培育教师的师德观念,进而培育其优良的师德信念,激发教师的师德情感,支配教师的师德动机,产生师德行为,最终实现教师师德的自我教育、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为此,在新教师选聘过程中,首要环节是对教师职业认同与师德要求进行了解,提出相关要求,并作为选聘的首要标准。建议办好“新教工入职师德宣誓”“新教工入职师德培训”“师德先进荣誉评选与表彰”“三育人标兵评选”“优秀班主任评选”等活动,不断创新教师职业认同和师德认知活动载体,培育教师的师德观念、增加教师的师德情感。

(二)构建不断改善教师工作环境与发展条件,不断激发教师成长发展活力,增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内在动力的工作载体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能光靠制度管理或制度倡导,更为关键的是要靠教师的积极主动参与,要靠教师的内在的、自觉的提高。为此,在学校的管理服务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为教师着想,要尽可能地营造奋发进取、开拓创新、责任担当、和谐愉快的工作氛围,帮助每个老师找准职业生涯方向,明确自己的职责使命,激发教师对自己的事业的激情和活力。只有这样,师德师风建设才可能成为每个教师职业生涯的内在需要,才能不断激发教师自觉提高自身师德师风水准。建议开好“双代会”吸纳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治理、实施“事业之友”支持教师发展、办好“教师发展中心”助力教师成长等,努力构建与创新师德师风建设的工作载体,激发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内在动力。

(三)构建客观、科学、公正的师德师风考核评价标准与实施体系

只有建立科学的师德师风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有效的师德师风考核评价实施体系,才能有效地避免师德师风建设中做好做坏一个样的无所谓心理,才能避免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走过场现象。为此,要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个人业绩考核和评聘评优中的重要依据,积极探索师德师风建设与人事制度改革、绩效工资相结合的实施路径。要建立各种激励机制,通过目标激励、榜样激励、情感激励,将教师引导到教书育人,提升业务能力的轨道上来。

作者:申玮,叶鑫,李金林

第三篇:目标管理在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摘要:青年教师是高校师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未来高校发展的趋势。当前高校青年教师普遍存在着团队协作意识较差、育人意识淡薄、角色定位不准确等诸多问题。目标管理是新形势下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对提高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目标管理

所谓师德,就是与教师行业及岗位的社会地位、作用、权利、义务相一致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也是一名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教师是高校发展的根本,教师的素质以德为先,师德建设至关重要。高校中的青年教师是学校师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未来发展的希望,他们的师德状况引人关注。

一、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现状

随着高校的扩建和师资队伍发展的要求,一大批青年教师(比如80后,85后青年)逐步扩充到高校师资队伍中来,他们具有普遍的优点,比如年富力强、精力充沛、思想活跃等等,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观方面

1.青年教师学历层次较高,但相关实践较少。大多数高校引进的年轻教师学历层次较高,大多是硕士或博士毕业,很多还具有海外留学的背景,知识结构新,但是生活阅历较浅,缺乏实际工作的锻炼,大多数青年教师对师德认识不足、理解不够深刻。

2.青年教师竞争意识较强,但团队协作意识较差。由于受到当前市场经济的影响,大多数的青年教师竞争意识较强,重视竞争而忽视了协作,但是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都需要教师间的相互合作,抛弃“协作”就会影响教师间的集体意识与合作精神,影响高校的师德建设水平,最终也会影响高校的长远发展。

3.很多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高,但育人意识相对淡薄。大多青年教师毕业于高等院校,学历层次高,还有很多具有海外留学的背景,基本的专业素养较高,但是由于缺乏对教师职业的全面认识,对教书育人的理解不全,把教书和育人分解开来,简单地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给学生传授专业技术知识,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因此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满足于课堂教学,忽视育人的重要性,不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素质教育和个性发展等等。

4.青年教师与学生的代沟小,但角色定位不准确。很多青年教师刚刚毕业,与学生的年龄差距较小,与学生的共同话题比较多,很容易与学生打成一片,与学生的关系较为融洽,但是也有一定的缺陷,比如有些年轻教师的责任意识不强,为人师表的使命感淡化,不能很好的把握教师应有的人格规范,所以很难成为学生的表率。

(二)客观方面

1.高校所制订的师德标准不符合青年教师的实际情况。青年教师刚刚走出校园,对教师行业的角色定位还不是很清楚,对所从事的职业还处在适应阶段,所以高校对他们制定的师德标准高出其他行业的道德要求,这样不符合青年教师的实际情况。

2.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忽视了职业道德的层次性。由于不同的年龄阶段或不同的研究领域的教师各有不同,如果用同一标准去衡量所有教师的道德水平显然不符合实际。职业道德建设应该根据教师的年龄和所从事的专业等情况划分不同的标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3.高校师德建设的激励、监督与评价机制不完善。目前高校的激励政策缺乏具体的操作方法,而且激励方式不科学,重视精神激励,忽视物质激励。高校师德建设的管理和监督工作相脱节,重视教育引导,缺乏必要的监管。很多高校的师德建设评价机制不完善,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评价内容也较为空泛。

二、目标管理在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中的意义

“管理活动或管理工作的具体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没有具体欲达成的目标,管理活动或管理工作本身也就没有必要存在了。”目标管理(MBO)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促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根据高校青年教师的特点和师德建设的内容,目标管理可以在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中发挥它的价值,这也是高校自身建设、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实施目标管理有利于师德建设工作的有序进行。将目标管理理论运用到师德建设中是现代科学管理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在高校师德建设中实施目标管理理论首先要建立一套符合青年教师的目标体系。根据青年教师的特点,并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目标体系。师德建设的目标体系既有长期目标,也包括中期和短期目标,这样可以保证师德建设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二)实施目标管理符合高校青年教师自身的特点。高校青年教师,尤其是80后、85后青年教师,他们的师德建设任务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根据他们自身的特点和所设定的目标扎实有序地开展。目前高校的师德建设大都是一些通用的标准,缺乏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在高校师德建设中如果采用目标管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制定出一套符合他们自身特点的指标体系,根据所设定好的目标体系分步实施,并做好后期的信息反馈和奖惩激励,这样就可以使师德建设有章可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水平。

(三)实施目标管理有利于发挥青年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实施目标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以人为本,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无论是制定目标还是实施目标,都积极培养组织成员的积极性,这种管理方式符合高校青年教师的特点,有利于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师德建设工作内化为他们的一种自觉行为。

“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主要还是依靠教师的自身觉悟,但是也离不开学校的监督和管理。所以,在实施目标管理的过程中要与有效的考核与监督机制相结合,这也是目标管理的关键环节。总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是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应该以目标为导向,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师德建设内化为青年教师的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

[参考文献]

[1]方晓春,施一萍.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和对策[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5):69-71.

[2]芮明杰.管理学教程[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作者:张伟平 单位:菏泽学院

第四篇: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高校师德建设探析

摘要: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教育国际化的一种形式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期间得到了高速的发展,已经逐步成为国内高校课程和教材改革、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又一种新的探索和实践。加强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高校师德建设具有长远而又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师德

1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师德建设必要性

在分享国外先进资源的同时,中外合作办学的师德建设同样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国外文化“入侵”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把西方国家的人生观、价值观、意识形态等等一并带入国内。在中外合作办学的国际大环境当中,合作办学的教师和管理团队被推到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思想相互对撞的“风口浪尖”,他们一方面向学生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被动的接受西方文化、价值观等。针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特殊情况,师德建设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不断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时刻提醒学生明辨是非,所以,加强师德建设变得刻不容缓。

2加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师德工作的具体内容及对策

教师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负责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一言一行都是学生模仿的榜样,举止言行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首先应以身作则,遵守校规校纪,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新时期对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有着很高的要求,再结合中外合作办学的实际,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具体要求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首先是思政教育。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向学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旨在培养全方位合格人才,使其自觉的去服务社会、服务他人;尽职尽责,全心全意地搞好学校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而且还要从思想上、政治上潜移默化的去影响学生。其次要有严谨的治学精神。

高校教师要具备渊博的知识,要做到与时俱进,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注重加强自身的科研能力,特别是中外合作项目会涉及到与国内不同的科学体系,要紧跟科研和教学前沿,端正自己的学风、教风,养成求是务实、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同时必须特别重视学术道德,反对一切弄虚作假的行为。再次,要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前面提到教师职业是非常特殊的,教师的所做所为都有着很强的示范作用。教师应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坚持正派的作风,表里如一,仪表端庄,举止文明,以此促进良好学风和优良校风的建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个人修养和自身素质。要遵规守纪,为学生树立榜样。

教师的师德已不是纯粹意义上的个人道德品质问题,同时也体现了深远的社会意义,它已经成为影响成千上万学生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中外合作办学规模日益扩大的背景下,我们应当做到: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根据当前高校学生、教师的思维方式和思想特点,引导学生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抵制西方思想的冲击,以便高校教师加强对高校在校生特别是中外合作项目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虽然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但是回过头来分析当前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更加需要我们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通过进行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讲演、参观历史博物馆等多种形式,特别是针对计划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培养他们的民族责任感,树立民族自信心、自尊心,促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自觉接受爱国主义的熏陶。加强文明礼仪教育。文明礼仪能够体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道德素质和自身涵养等。真正的礼仪是人自我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的要素。

大学生的礼仪教育应注重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教育,与此同时向学生逐步渗透国际礼仪教育。通过大学生礼仪教育,可以使其了解我国的历史,了解我国的民俗民风,了解我国的文化,从而提高高校师生的自身素质、陶冶情操;通过大学生礼仪教育,可以使其了解当前世界各国的文明礼仪,发现中外文化差异,用发展的眼光去看世界,用心灵去体验。加强诚实守信教育。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作为高校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大责任,应当是具有高素质、诚实守信的人。当前在各大高校的校园中仍然存在缺失诚信的现象,考试作弊、抄袭他人的论文等等。而且这些现象直接导致了同学之间人际关系的疏远,使得彼此之间不再信任。加强诚信教育变得刻不容缓。作为高校教师,针对如此情形更应该要把握正确的价值取向,帮助学生重新树立诚信的观念。

3结语

总而言之,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师德建设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要在当今高校建立和谐的工作环境,破旧立新,采用新颖的方法,有针对性的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师德建设的探索,是摆在高校教师,特别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教学团队面前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徐海英.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29).

[2]卿大咏.加强高校师德建设促进高校和谐发展[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1(3).

[3]彭智平,张晓丹,王继翔.论新时期师德建设与高校育人[J].成都师范学院,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3,(8)

作者:贾林,苗琳,王晗

第五篇:新时期高校师德制度建设思路

一、引言

近年来中国学者及研究人员对高校师德的相关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关于师德的内涵研究,虽各自角度不同,但基本都抓住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属性,达成了基本共识: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的简称,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服务学生的过程中所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的总和。师德的内涵包括了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要求和社会期望。

二、新时期高校师德嬗变分析

师德是随着教师的职业化产生和发展的,满足社会需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兴起,使教师成为一种谋生手段,教师这一职业正式确立。这一时期,以孔子为代表,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以身作则,树立起师德典范,并形成一套师德思想体系,因此他被尊称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此后,中国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传统师德思想体系逐步发展、完善。中国大学的创办始于19世纪下半叶,从此高校师德建设成为一个研究对象。

随着封建社会制度的瓦解,社会的动荡与发展使传统师德不断受到挑战。尤其是21世纪以后,互联网应用的普及给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深刻变革,中西文明碰撞加剧,高校师德的建设与发展在这一系列的变革中遇到许多新的困难与问题,师德水平有下滑趋势,产生了一些师德不良、失范的现象。这些现象问题集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爱岗敬业方面不安心本职工作,责任心匮乏,教学水平不高;二是在关爱学生方面,缺乏爱心,师生关系冷漠;三是在教书育人方面,育人意识淡薄,只注重知识的传递,而忽视学生的德育发展;四是在为人师表方面,自身政治觉悟不高,不重视自身的师德建设,不能有效抵御社会不良影响无法起到示范作用;五是在学习科研方面,在个人利益驱使下,学风浮躁,学术道德下滑,学术行为不轨。高校师德水平有所下滑,既有社会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有高校内部原因。有一些个人单纯将教师作为谋生手段,缺乏职业认同感和光荣感,缺乏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高校内部原因主要是师德建设的制度不健全,师德不良、失范现象的治理需要从根本着手,从师德建设制度的完善开始。目前高校师德建设的阻力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与教学、科研相比,师德建设易受忽视,普遍存在着重智轻德的倾向。二是师德的考核、评价难以等级量化,不易操作,使得对高校教师的师德管理、考核、评价难以实施,使师德建设难免走向形式主义。三是师德建设并不能使教师从中直接获得经济利益,导致部分教师内心有应付之意。

三、高校师德制度建设的路径分析

第一,组织领导体制的制度建设。高校的师德建设需要学校内部自上而下、协调统一,首先需要有明确的领导机构,成立专门的师德建设工作领导部门。其职能之一是建章立制,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出具有本校特色的、有可操作性的师德建设的规章制度。值得注意的是,一套健全、完善的师德建设的规章制度也是一个复杂系统,它与本校的人员晋升制度、岗位聘用制度、人事考核制度等都有密切关系。师德建设的规章制度首先要阐明本校师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部门职责与分工等。其次,还应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制度、监督制度、评价制度、激励制度。制度建设的难点在于要有一套统一标准的师德行为准则和细则,作为监督考核评价标准。教师的师德考核被束之高阁,往往是因为缺乏具体详细的行为准则,没有一致的执行标准。2011年国家教育部已颁布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可以此为蓝本,制定出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行为准则。师德建设工作领导部门的职能之二是统筹部署,建立起长期的师德培养机制,制定师德教育培训的规范化制度。师德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现在高校师德培养普遍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师德培养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所以要制订长期有效的师德教育活动计划,保证教育活动形式多样、富有时代感和生动性,提高教师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领导部门要保障师德培训的日常化、常态化,负责教育活动的组织和落实。本着“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服务”的宗旨,师德教育培训活动应覆盖全员,不仅对教师进行培训,还应包括学校行政人员、后勤人员、教辅人员。培训内容上注意将师德教育与党建工作相结合,加强对教职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一些教师不重视政治理论学习,不关心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与自己无关。更有些教师缺乏政治素养,口不择言,公开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过分宣讲社会中的个别丑陋事件,甚至是伤害党和国家的言论,对学生造成错误引导。

第二,监督与评价机制的制度化建设。监督与评价是不可分割的,师德监督的结果是对师德做出评价。师德监督要覆盖全校,形成一个监督网络。以往的师德监督中,人们把目光集中在一线教师和辅导员身上,而忽视了其他部门,一些教辅部门也容易滋生师德失范或更严重的问题。监督是泛化的评价,师德监督是对教师行为做出定性判断,是否存在师德不良或失范的情况。师德评价是根据本校的师德职业道德规范对教师进行定期考核,进行等级量化。评价与监督一样,要形成三位一体的师德水平综合评定制度,包括上级评价、同行评价和学生评价。目前在对各类人员的评价考核中对辅导员的考核评价工作落实情况较好,这与辅导员的工作性质有关。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本校教师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根据师德的内涵制定而来。教育部2011年制定印发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分六个部分: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各校应以此为基本纲要,制定出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师德规范实施细则,完善师德评价考核的标准性制度。其中的各个方面又细分为不同的层次水平,如基本的师德标准(底线师德)、规范性的师德标准、理想性的师德标准(崇高师德),按照不同方面、不同水平进行量化打分,最后将评价结果记入“师德考核档案”作为教师晋升、聘任、福利待遇等的重要依据。同时,也要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被评价教师,敦促其不断提高自身师德修养水平。师德监督与评价都是外部手段,最终目的是使他律变为自律,使教师主动进行自我师德教育,提高师德修养。

第三,师德激励机制的制度化建设。师德建设的激励机制是师德从他律变为自律的重要保障和动力。为了保证激励机制的有效性,真正地发挥作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认真分析广大教师的需求,从而激发教师自觉参与到师德建设当中。但面对广大教师队伍,其需要存在着个体差异,无法满足每个人的需求,但教师需求整体上体现出几个典型的主导需要。激励机制要与这些典型的主导需求相适应,制定出合理、科学的激励制度,在保证其公平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注意差异性,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按需而动,以保证激励制度的良性运行。

四、结束语

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既影响着教师自身发展,更影响着祖国青年人才的培养,对全民文明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对高校师德建设的研究不容小觑,要努力将师德理论研究进行成果转化。

参考文献:

[1]徐峰,安祥仁.近年来高校师德研究述评[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80-83.

[2]张婧,邢维全.中国传统师德理论的发展脉络[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14(11):111-113.

[3]崔胜利.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太原:中北大学,2010.

作者:杨蕾 单位:吉林医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