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青年教师传统师德建设思考

青年教师传统师德建设思考

摘要: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网络社会日益形成、新媒体力量异军突起的时代背景下,青年教师容易受到多元文化、多样价值观念的影响,导致师德状况出现新的变化。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头等大事,加强师德建设需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对象特征不断更新和改进。

关键词:青年教师;传统师德;建设原则

一、引言

我国的传统教育思想尤其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教育思想全面而深刻,特别是融会于其中的师德观念,字字珠玑。现在身处后网络时代,具有高度网络化和数字化的特征,拉近了人们联系的距离。在后网络时代,由于中外文化的深度贯通、网络的复杂性等原因,对传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冲击,师德观也面临同样的挑战。相对而言,青年教师与社会潮流走得更近,代表了新兴的发展方向,但如何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提炼和引导积极因素,继续发扬中国传统师德观的优良传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命题。

二、传统师德观的优秀思想

重视教育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优良传统。教育不仅是教授科学知识和技术,还包括对教育观念和方法的探讨。所谓“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处理各种关系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儒家的教育思想很好地体现了我国传统师德观,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点。

(一)为人师表,言行一致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孔子认为教师的行为很容易被学生模仿,一个教师若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也会在学生之间潜移默化;而师德败坏的教师教不出优秀的学生,甚至自己的指令学生也不会遵从。张载认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具备教育意义,要做到“言有教,动有法”。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即教师还应该经常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使得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言必行,行必果”。

(二)因材施教

朱熹在《论语•集注》里说“:夫子教人,必因其材”。若想因材施教,必须先深度了解学生,把握好学生的优缺点。在《论语•先进》篇中有一个因材施教的典型例子,子路问“:闻思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冉有问“:闻思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孔子对两个人的问题,给予了正好相反的答案。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在这里给出了解答,仲由做事比较鲁莽,因此要求他遇事多加思考然后再行动;而冉求做事总是瞻前顾后、犹犹豫豫,所以才对他进行督促。

(三)学而不厌,教学相长

勤奋好学自古以来是取得成就的优良品质之一。孔子“敏而好学”,他自我评价说,即便是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落,也有像我一样的忠信之人,但是却没有像我那么好学的。晋朝杜夷,博览群书,研究算历,曾“十年足不出户”。“生乎吾前,其闻道也,故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即勤奋好学、学而不厌并不是机械、死板地学习,还要清楚学习对象。从以上几则名言中可以知道,可以学习所有人的优点,而摒弃缺点,师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学习,这就是“教学相长”的传统理念。

三、青年教师师德观建设的原则

青年教师作为最快接受新技术、新思想的群体,所受到的文化、道德冲击最大,可能造成在政治观念、敬业意识、育人意识和表率作用上比较淡薄。但是,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具有时代性的,我们应该正视和面对这些挑战,努力提炼其中的积极因素,结合传统的师德观来加强青年教师师德的建设。师德不应被片面地理解为教师的道德品质,而从事教师职业所产生的教学思想,才是真正的核心内容。

(一)做到以“以人为本”为中心,一手要抓,一手要放

所谓教学,其主体是学生,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围绕着学生为中心来展开的,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弃这个准则。例如,为了应对教学检查,时常会出现补实验报告、补教案、过分注重成绩分布等不正常现象,均已偏离了“以人为本”的中心。“一手要抓”要求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抓住“以人为本”为中心毫不动摇,即教师的所有教学活动,均是服务于学生的培养工作;教学规章制度,均是为了规范和促进教学活动所存在的。若有所背离,就应该进行整改。“一手要放”即在牢牢抓住“以人为本”为中心的前提下,放手让青年教师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的创新,不拘泥于形式,不受限于条文。

(二)规范行为,提高情商

规范行为是为师表率作用的必要条件。教师尤其要在学生面前尤其是上课的时候规范自己的行为,严格避免自由散漫、仪表不整、举止粗俗。教师行为的规范,当然也不应被片面地理解为外表的规范,在强调个性的当今年代,讨论一个人在外表上“像老师”或者“不像老师”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教师行为规范的关键,在于是否可以给学生传递积极的正能量,言行一致即其中之一。

(三)沟通

数年前大学教育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即师生沟通过少,仅停留在课后答疑等基本形式上,有些学生甚至在考完试后还不知道任课教师的名字。在后网络时代,人和人的距离更近了,当然也包括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应大力倡导教师和学生在课下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沟通。沟通的方式有很多,如建立师生帮扶小组,教师参与学生社团,网络群等。沟通的内容也不仅局限于科学知识的讨论,而更应涉及学校生活。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可以使教师明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二是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找到存在感。总之,师德建设没有固定模式,难以量化与考核,而是要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以上述原则为依据,灵活处理各种问题。

四、结语

本文主要探讨了在后网络时代进行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若干问题,尤其在建设方式上,给出了一些意见,较好地呼应了中国传统师德观。

参考文献:

[1]李建军.传统师德理论的教育实践及现代意义[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107-111.

[2]刘万海,张明明.近年来我国师德研究的主题、特征与趋向[J].教育科学研究,2014(2):76-79.

[3]陆道坤.师德“失范’’现象折射出的教师专业发展困境与思考[J].教育科学,2013(4):69-75.

[4]庄丽榕.儒家师德观的主要特征及现实意义辨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1):38-40.

作者:同玉洁 陶亮 王玉玲 单位:山东财经大学 山东建筑大学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